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金秋的风拂过山谷,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成熟谷物特有的醇厚气息,将“曙光农场”笼罩在一片温暖而丰饶的氛围中。与城市废墟的死寂绝望截然不同,这里跃动着令人心安的生机。

放眼望去,曾经荒芜的河谷平原已被规整的田埂分割成巨大的绿色棋盘。冬小麦泛着青黄相接的色泽,沉甸甸的麦穗在风中摇曳,如同金色的波浪。旁边的土豆田里,农人们正小心翼翼地用特制的木锨挖掘,随着泥土翻起,一个个饱满结实的土豆滚落出来,引起阵阵低低的、充满喜悦的惊呼。萝卜地里,翠绿的叶子下是露出半截、红艳诱人的果实。更远处,由吴教授主导的试验田里,那些初步驯化的本地高抗谷物也长势良好,虽然产量不及传统作物,但其顽强的生命力给了人们更大的信心。

这是曙光农场建立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收获,其意义远不止于食物本身。

农人们脸上带着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汗水沿着古铜色的脸颊滑落,却掩不住眼中的光彩。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收获的作物装箱、称重,记录,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虔诚与喜悦。孩子们在田埂边奔跑嬉戏,帮忙递送工具或拾取偶尔漏掉的土豆,他们的笑声清脆悦耳,为这繁忙的收获景象增添了最动人的音符。

老周站在新建的、用于晾晒和临时储存的谷仓前,看着眼前这片繁忙而充满希望的景象,布满皱纹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对着身边负责记录的文书员感慨道:“真没想到,这才几个月……这地里真能长出这么好的粮食!”

文书员,一个原本是中学教师的年轻人,扶了扶眼镜,笑着回应:“周叔,这才只是开始。吴教授说了,下一季轮作安排好,加上我们自制的堆肥,产量还能再提三成!”

农场的管理也日益正规。贡献点制度在这里得到了最有效的贯彻。参与耕作、收割、水利维护、甚至负责伙食和照顾孩子,都能获得相应的贡献点,这些点数可以兑换额外的食物、生活用品,甚至是未来农场产出的一些“非必需品”。多劳多得的原则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秩序井然,效率远超预期。

与此同时,作为“守望者”势力另一翼的“溪谷新村”,也同样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人口稳步增加至近五百人。新加入的幸存者中,不仅有更多的农民,还有木匠、铁匠、泥瓦匠,甚至有一位懂得基础纺织的女工和一位前小学教师。他们的技能正在被迅速整合进这个新生的社群中。

木匠带领学徒利用周边木材,开始制作更坚固的家具和农具;铁匠铺的炉火日夜不息,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不绝于耳,修复着旧工具,也尝试打造一些简单的金属件;那位女工则组织起几位妇女,利用搜集到的布料和纤维,开始尝试缝制更耐穿的衣物和简单的布制品;小学教师则在陈雪和苏婉的支持下,正式在溪谷新村开办了学堂,不仅教孩子们识字算数,也开始向成年人普及基础的卫生知识和末世生存技能。

以物易物的市场雏形也开始出现。人们用自己制作的工具、编织的草鞋、或者完成特定任务获得的贡献点,交换自己需要的物品。虽然交易规模还很小,却标志着一种超越最基本生存需求的社会形态正在萌芽。

陈建国定期往来于堡垒和溪谷新村之间,主持大局,协调物资,处理纠纷。他看着这片日益繁荣的土地,心中充满了感慨。从最初只有六口之家,到如今拥有数百人口、具备初步生产和防御能力的势力,每一步都走得惊心动魄,却又坚实无比。

然而,在这片勃勃生机之下,并非没有隐忧。

老周在向堡垒的例行汇报中,除了汇报丰收的喜讯,也提到了新的挑战:农场边缘新开垦的土地,出现了轻微的病虫害迹象,吴教授正在加紧研究应对方法;随着人口增加,尤其是溪谷新村,对燃料、金属工具和特定药品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内部产能暂时还无法完全满足;此外,最近在农场外围的巡逻队,发现了一些不属于已知丧尸种类的奇怪脚印,虽然尚未造成威胁,但也提醒着人们,这片土地依旧危机四伏。

陈默站在堡垒的观察点上,听着陈雪转述来自溪谷和农场的汇报。他望着远方那片被群山环抱、如今已焕发生机的河谷,眼神深邃。

外围的繁荣,是他重生以来努力的重要成果,是“守望者”势力扎根壮大的明证。这繁荣带来了食物,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更复杂的管理需求和更沉重的守护责任。

他知道,林凡的阴影并未远离,“鹰巢”的威胁依旧存在,江东的赵天德也在暗中窥伺。眼前的繁荣,既是资本,也可能成为敌人觊觎的目标。

他必须让这繁荣持续下去,也必须让守护这繁荣的力量,跟得上它扩张的速度。

丰收的喜悦,如同强心剂,注入了“守望者”的躯体。但陈默很清楚,在这末世,短暂的安宁只是为了积蓄力量,迎接下一场不知何时就会到来的风暴。他享受着这份由他和家人、由所有追随者共同创造的生机,同时也将警惕的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暗流汹涌的黑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