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 > 第5章 活字排版初尝试,方块乱阵悔不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章 活字排版初尝试,方块乱阵悔不迭

在造纸作坊感受到了文明传承的厚重之后,马骥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与纸张息息相关的另一项伟大发明——印刷术。他向一位路过的工匠打听,果然,在这片庞大的匠作区里,设有专门研究和实践印刷技术的“印书局”。

马骥心中一阵激动,连忙按照工匠指引的方向走去。没过多久,一座挂着“印书局”木牌的工棚就出现在眼前。与其他作坊的喧闹不同,这里相对安静,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墨香,混合着木材和金属的气息,显得格外雅致。

走进工棚,马骥立刻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棚内摆放着几个巨大的木架,木架上被分成了密密麻麻的小格子,每个格子里都整齐地排列着一个个小方块——有的是泥烧制的,呈灰褐色,表面粗糙却坚硬;有的是木质的,经过精细打磨,色泽温润;还有少量是金属铸造的,泛着淡淡的金属光泽。马骥仔细一看,每个小方块上都反刻着一个单个的汉字,笔画清晰,棱角分明。

旁边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几块铁板、铁框,还有油墨、刷子、镊子等工具。一位戴着老花镜、头发花白、神情严肃的老先生,正伏在案前,用一把小巧的镊子,小心翼翼地从木架上夹取那些小方块,一个字一个字地排列在一个带框的铁板上。他的动作缓慢而精准,每夹取一个字,都会仔细核对,然后轻轻嵌入铁板的对应位置,用小木条固定好,仿佛在完成一件极其精密的艺术品。

“这是……活字印刷!”马骥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低声惊呼道。他在现代的历史课本上见过活字印刷的介绍,知道这是比雕版印刷更为先进的技术,却没想到能亲眼见到古人操作的场景。

那老先生听到声音,缓缓抬起头,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锐利的目光落在马骥身上,打量了他片刻,没有说话,只是微微颔首,然后又低下头,继续专注地排版。

马骥不敢打扰,屏住呼吸,静静地站在一旁观察。他看到老先生手边放着一篇写满字迹的纸稿,应该是即将印刷的原文。老先生对照着纸稿,先在铁板上均匀地撒上一层松脂和蜡的混合物,然后按照原文的顺序,一个字一个字地从木架上捡取活字,排列在铁板的铁框内。遇到生僻字,他会熟练地在木架的特定区域查找,很快就能找到对应的活字。

排版完毕后,老先生示意旁边一个年轻的学徒过来。学徒拿着一个特制的刷子,在排好的活字版上均匀地刷上黑色的油墨。油墨的香气弥漫开来,清新而浓郁。然后,学徒取来一张洁白的纸张,小心翼翼地铺在排好的活字版上,用一把干净的鬃刷在纸背轻轻刷过,动作轻柔而均匀,确保每一个字都能清晰地印在纸上。

刷完之后,学徒轻轻捏住纸张的一角,缓缓揭起——一张印满工整字迹的书页便赫然出现在眼前!字迹清晰,墨色均匀,与手写的几乎别无二致,甚至比手写的更为整齐规范。

“太神奇了!”马骥忍不住再次赞叹出声,“这活字印刷术,果然名不虚传!比雕版印刷效率高多了!雕版印刷要刻一整块版才能印一本书,费时费力,而且一版只能印一种书,存放起来也占地方。而活字印刷,一个字可以反复使用,想印什么书,只要重新排版就行,实在是印刷术的一大革新!”

老先生听到马骥的话,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似乎没想到这个年轻的书生竟然对印刷术有如此深刻的了解。他放下手中的镊子,脸上的严肃神情缓和了许多,开口说道:“哦?你这后生,竟也知晓雕版与活字之别?”

马骥连忙拱手行礼:“晚生略知一二。雕版印刷虽早,然刻版不易,纠错更难,一旦刻错一字,整版皆废,实在可惜。而活字印刷,一字一模,可随意组合、反复使用,不仅节省了材料和时间,纠错也极为方便,只需更换单个活字即可,实乃造福读书人、传承文明之伟大发明!”

老先生闻言,满意地点了点头:“然也。只是此术虽妙,操作却极需耐心与细致。排版之时,需对照原文,一字不差;活字的摆放,需疏密均匀,高低一致,否则印出的书页便会字迹歪斜、墨色不均。且这检字、排版,亦是耗费心力之事,非心细如发、耐得住寂寞者不能为。”

马骥看着那满架成千上万的活字,如同面对一片浩瀚的汉字海洋,深以为然。但他心里那股“我也能行”的冲动又冒了出来。他觉得,不就是按照原文顺序捡字、排版吗?虽然需要耐心,但应该也不难吧?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厚着脸皮向老先生请求道:“老先生,晚辈久仰活字印刷之妙,心中向往不已。不知晚辈能否尝试一下排版?哪怕只是排一小段简单的文字,也算了却一桩心愿。”

老先生皱了皱眉,显然有些犹豫。他看马骥虽然神情热切,但年轻人大多毛躁,排版这活儿最忌毛躁,一个字排错,就可能影响整版的效果。但他见马骥确实对活字印刷有一定的了解,眼神中充满了真诚与渴望,便勉强点了点头:“也罢。你便试试吧。我让学徒给你找一段简单的启蒙文字,《三字经》开头几句,字数不多,也容易排版。切记,务必细心,不可急躁。”

“多谢老先生!晚辈一定小心!”马骥大喜过望,连忙道谢。

旁边的年轻学徒也露出了好奇的神色,连忙找来一块小型的铁板和铁框,又拿出一份写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纸稿,放在马骥面前的案上,然后指了指木架上的活字,告诉马骥这些活字是按照韵部排列的,不同韵部的字放在不同的区域。

马骥兴奋地搓了搓手,迫不及待地走到木架前,开始了他的排版尝试。然而,刚一开始,他就傻眼了。

眼前的木架上,密密麻麻的活字如同繁星点点,虽然按照韵部划分了区域,但每个区域里依然有数百甚至上千个活字。“人”字在哪?“之”字在哪?“初”字又在哪?他看着那些反刻的汉字,一时之间竟分不清哪个是哪个,更不知道该在哪个区域寻找。

“学徒小哥,‘人’字在哪个区域啊?”马骥只好向旁边的学徒求助。

学徒忍着笑意,指了指木架上标有“真韵”的区域:“‘人’字属真韵,在那边第三排的格子里。”

马骥连忙跑到“真韵”区域,在第三排格子里翻找起来。那些活字大小相近,都是反刻的,他看了半天,才好不容易找到了“人”字,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夹了出来,生怕一不小心掉在地上摔碎(泥活字比较脆弱)。

他将“人”字放在铁板上,然后又开始找“之”字。在学徒的再次指点下,他花了足足五分钟,才找到了“之”字和“初”字,将“人之初”三个字排了出来。仅仅三个字,就已经让他满头大汗,手指也开始发酸。

接着是“性本善”。“性”字和“姓”字的活字长得几乎一模一样,马骥没注意看,随手夹了一个放在铁板上。刚放好,就被学徒发现了:“先生,您排错了!这个是‘姓’字,不是‘性’字!”

马骥脸一红,连忙将“姓”字取下来,重新在木架上寻找“性”字。又花费了不少时间,才找到正确的“性”字,替换了上去。

排到“性相近”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马骥忘了活字是反刻的,排“近”字时,竟然把字的方向搞反了,导致整个字看起来歪歪扭扭。学徒看到后,忍不住笑出了声:“先生,‘近’字排反了!活字是反刻的,排版时要确保字的正方向对着铁板外侧,否则印出来就是反的!”

马骥尴尬地吐了吐舌头,只好再次取下“近”字,调整好方向,重新排上去。

就这样,马骥在学徒的不断指点和纠正下,手忙脚乱地折腾了一个多时辰,才终于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十二个字排了出来。再看他排的版,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忽大忽小,有的字偏高,有的字偏低,还有两个字微微倾斜,看起来歪歪扭扭,与老先生排的那版整齐如军队方阵的版面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马骥看着自己的“杰作”,又看了看老先生那工整的排版,再感受着发酸的手指和头晕眼花的脑袋,彻底服气了。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心悦诚服地对老先生说:“老先生,晚辈……晚辈知错了!这活字排版的活儿,真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的!不仅要熟悉每个字的韵部、位置,还要有十足的耐心和细致,稍微一点疏忽,就会出错。晚辈今天算是真正体会到了‘知易行难’的道理!”

老先生看着他狼狈的样子,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无妨。年轻人有冲劲是好的,但做事须得脚踏实地,不可眼高手低。这活字印刷,看似只是捡字排版,实则蕴含着大学问。每一个字,都是文明的砖石;每一次排版,都是在构筑传承的高楼。唯有静下心来,一丝不苟,才能将这门技艺做好。”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雕版印刷,一版刻成,便可反复印刷,虽费时费力,却一旦成型便不易出错;而活字印刷,虽灵活多变,却更考验工匠的耐心与细致。这世间万事,皆是如此,有得必有失,有易必有难。唯有敬畏手艺,尊重规律,才能将事情做好。”

马骥重重地点了点头,心中感慨万千。他原本以为活字印刷只是“换个方式捡字”,却没想到其中蕴含着如此多的门道和艰辛。这小小的方块字里,承载的不仅是信息,更是无数工匠守护文明薪火相传的执着与匠心。

他胸口的挂坠,在马骥亲身尝试那繁琐细致的排版过程并最终失败时,记录下了那种“知易行难”的挫败感。但随着老先生的教诲和马骥对活字印刷术的深刻理解,挂坠又更深切地吸收了其中蕴含的“秩序”、“耐心”与“文明积累”的敬畏能量。挂坠的悸动变得沉稳而内敛,光芒深邃而坚定,仿佛也在为这传承千年的伟大发明而致敬。

马骥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老先生和学徒,离开了印书局。他回头望了一眼那满架的活字和整齐的印版,心中暗暗想道:“以后再读到印刷的书籍,我一定会想起今天的经历,想起那些为活字印刷术付出心血的工匠们。这看似简单的一页书,背后竟然凝聚着如此多的智慧与汗水。”

这一天,马骥在匠作区见识了农业工具的革新、生态农业的智慧、养蚕织锦的精妙、造纸术的伟大和活字印刷的神奇。他深深感受到了古人的“匠心”与“造物”之力,也对“天工开物”这四个字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趟“游学”,让他收获满满,也让他对古人的智慧充满了无限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