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认知暴击50本神作的逆天改命书 > 第124章 《父母的语言》共情关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4章 《父母的语言》共情关注

第二部分

3t原则入门:共情关注

看见孩子,才能真正沟通,请跟着孩子的节奏走。

“3t原则”:是《父母的语言》提出的核心育儿方法,而“共情关注(tune in)”是其中的基础与前提。

它的核心要义是:孩子关注什么,父母就关注什么,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回应需求,而非强行将孩子拉入成人的节奏。

很多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常常陷入“自我中心”的误区。

我们会拿着绘本,强迫孩子听我们讲解;

会指着远处的物体,要求孩子跟着我们认识;

会按照自己的计划,安排孩子的玩耍内容。

但这样的交流,往往收效甚微,甚至会引发孩子的抗拒。

真正的共情关注,是放下成人的预设与期待,耐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

当孩子盯着窗外的小鸟发呆时,不要催促他“快过来吃饭”,而是顺着他的目光,轻声说“你在看小鸟呀,它们飞得真高”;

当孩子反复摆弄手中的玩具车时,不要打断他“换个玩具玩”,而是观察他的玩法,说“你在让小车爬坡呢,真厉害”。

共情关注的本质,是“看见”孩子。

看见他的兴趣点,看见他的探索欲,看见他用稚嫩的方式与世界对话。

当父母愿意跟着孩子的节奏走,孩子才会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才会主动打开心扉,与父母进行真正的沟通。

常见误区与正确示范:从“命令”到“跟随”

在践行共情关注的过程中,很多父母会不自觉地陷入一些误区。

最常见的就是“命令式关注”,就是通过命令、要求的方式,让孩子关注我们想让他关注的事物。

比如:“宝宝,看妈妈手里的苹果,这是苹果”

“别玩了,听我给你讲故事”。

这种方式看似在教孩子知识,实则忽略了孩子的自主意愿。

孩子的注意力往往不在我们指定的事物上,强行灌输不仅无法达到教育效果,还会让孩子对交流产生抵触情绪。

长期下来,孩子可能会变得被动、缺乏主见,甚至不愿意与父母沟通。

与之相对的,是“共情式关注”。

它要求父母先观察孩子的关注对象,再用温和的语言回应、引导。

比如孩子正在摸床单,父母可以说“你在摸床单呀,这个床单软软的、滑滑的,是不是很舒服”;

孩子正在撕纸巾,父母可以说“你在撕纸巾呢,撕成了一片一片的,像小雪花一样”。

这两种关注方式,带来的效果天差地别。

命令式关注让孩子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共情式关注让孩子成为交流的主导者。

前者培养的是“听话”的孩子,后者培养的是“有想法”的孩子。

父母要学会从“命令者”转变为“跟随者”,用共情关注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交流环境。

儿向语言:“吃饭饭”到底好不好

很多父母会纠结于“儿向语言”的使用,比如“吃饭饭”“喝水水”“睡觉觉”这类叠词,到底该不该说。

有人认为,儿向语言过于幼稚,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

也有人认为,儿向语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有助于亲子沟通。

《父母的语言》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在孩子语言发展的早期(0-2岁),适当使用儿向语言是有益的。

儿向语言的特点是语速较慢、语调较高、词汇简单、重复率高,这种语言形式更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更容易被孩子理解和接受。

当孩子刚开始学说话时,“吃饭饭”比“我们现在需要进食”更容易被孩子记住;

“喝水水”比“请你喝一杯水”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而且,儿向语言往往伴随着温柔的语气、亲切的表情,能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结,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言。

但需要注意的是,儿向语言只是过渡性的语言方式。

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2岁以后),父母应该逐渐减少叠词的使用,慢慢过渡到规范、完整的语言表达。

比如孩子会说“吃饭饭”后,父母可以说“我们一起吃饭吧”;

孩子会说“喝水水”后,父母可以说“宝宝渴了,喝一杯温水吧”。

儿向语言的核心是“贴近孩子”,而不是“迁就孩子”。

它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桥梁,而不是阻碍孩子语言发展的绊脚石。

只要把握好使用的时机与尺度,儿向语言就能成为促进孩子语言发展的有效工具。

共情关注如何滋养大脑:安全感是成长的基石

共情关注对孩子大脑的滋养,首先体现在安全感的建立上。

当孩子的兴趣点被父母看见、回应时,他会感受到强烈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这种情感体验,会让孩子的大脑处于放松、愉悦的状态,从而为高级思维的发展创造条件。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当孩子处于安全感充足的环境中,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负责思考、决策、情绪调节等高级功能)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而当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中,大脑会优先发展负责应激反应的区域,导致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抑制。

共情关注之所以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是因为它传递了一个核心信息:“你的感受很重要,我在乎你”。

当孩子知道,无论自己关注什么、做什么,都会得到父母的理解与回应,他就会敢于探索、勇于尝试,不会因为害怕犯错而胆小退缩。

这种探索精神,是孩子认知发展的关键动力。

同时,共情关注还能促进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当父母用语言回应孩子的感受时,孩子会逐渐学会识别、表达自己的情绪。

比如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哭闹,父母说“你因为玩具坏了很伤心,对不对”,这会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是“伤心”,并知道这种情绪是被接纳的。

长期下来,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会不断增强,心理也会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