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 > 第318章 将计就计徐奎掌兵 内忧外患世子失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18章 将计就计徐奎掌兵 内忧外患世子失据

吴信率领的五千成都精锐,一路急行军,终于抵达了烽火连天的武阳郡。与从周边郡县紧急抽调、陆续汇集而来的五千余名郡兵会合后,总兵力达到一万余人。大军在武阳郡城以南三十里处,依山傍水,扎下连营,与正四处劫掠、兵锋正盛的五溪蛮叛军形成了对峙之势。

初次接战,吴信凭借麾下成都精锐的强悍战斗力,小挫了蛮兵前锋,稳住了阵脚。初战告捷,让吴信信心倍增,但也让他更加轻视这些“乌合之众”的蛮兵。他仔细勘察地形后,决定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计划分兵数路,逐步清剿,压缩蛮兵的活动空间,最后寻求主力决战,一举荡平。为此,他制定了详细的进军路线和互相策应的方案,并派出一支千人的前锋营,前往一处名为“落鹰涧”的险要谷地设伏,意图引诱一部蛮兵进入伏击圈,予以重创。

然而,吴信万万没有想到,他自认为周密的军事计划,在他刚刚部署完毕之时,就已经被快马加鞭,秘密送出了大营,经由徐奎布下的隐秘渠道,迅速传递到了五溪蛮首领的手中。

五溪蛮首领沙摩柯,身材魁梧,面目狰狞,并非只有蛮勇。他收到内线送来的精准情报后,不仅没有避开落鹰涧,反而将计就计。他亲率麾下最精锐的数千蛮兵,提前一夜悄然绕道,翻越了人迹罕至的山岭,反而在落鹰涧吴信预设伏击点的侧后更高、更险峻的山林中,布下了一个反包围圈。

次日,当吴信派出的前锋营按照计划进入落鹰涧,耐心等待蛮兵“入瓮”时,等来的却是从头顶、侧后方如雨点般落下的巨石、毒箭和点燃的滚木!蛮兵占据绝对地利,居高临下,发动了猛攻。吴信的前锋营猝不及防,顿时陷入绝境,谷地狭窄,进退失据,阵型大乱。经过大半天的惨烈厮杀,这支千人的前锋营几乎全军覆没,仅有数十人拼死杀出重围,带回了噩耗。

“报——将军!不好了!落鹰涧……落鹰涧有埋伏!是蛮兵的主力!前锋营……前锋营弟兄们……全都……全都殉国了!”逃回的校尉浑身是血,哭喊着跪倒在吴信面前。

吴信闻报,如遭雷击,脸色瞬间惨白!他这才明白,自己中了蛮兵的诡计,而且对方对自己的行动计划了如指掌!这绝不仅仅是蛮兵狡猾那么简单,军中必有内奸!

然而,还没等他从震惊和愤怒中回过神来,得胜后的五溪蛮大军,在沙摩柯的指挥下,士气大振,乘胜追击,如同潮水般向吴信的主营发起了猛攻。蛮兵熟悉山林,行动迅捷,利用夜暗和复杂地形,不断袭扰,纵火焚烧粮草,截断小道。吴信所部新遭败绩,士气低落,加上内奸的阴影笼罩,军心浮动。在蛮兵接连不断的猛攻下,吴信虽奋力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且地形不利,接连失利,伤亡惨重。

最终,吴信不得不放弃营寨,率领残部且战且退,一路损兵折将,最后仅剩下不足四千人马,狼狈不堪地退守到武阳郡城以北一处名为“石岭关”的险要关隘,依仗关墙之险,才勉强挡住了蛮兵的追击锋芒,但也彻底失去了战场主动权。

“废物!蠢材!一万大军,竟被蛮夷杀得大败!”石岭关残破的箭楼内,吴信看着关下密密麻麻、耀武扬威的蛮兵,气得浑身发抖,却又无可奈何。他知道,此番大败,自己罪责难逃。更重要的是,南疆局势已彻底恶化,单凭他现在的兵力,自保尚且困难,更别提平叛了。

无奈之下,吴信只能写下言辞恳切、甚至带有请罪意味的求援文书,详细陈述了战败经过和当前危局,派人冒死突围,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火速送往成都蜀王府。

就在吴信的求援信使拼命赶往成都的同时,蜀王府内,却难得地出现了一丝喜庆的气氛。

经过御医连日来的精心治疗和用药,昏迷多日的蜀王赵慎,竟然奇迹般地苏醒了过来!

“父王!父王!您终于醒了!”世子赵元启扑到病榻前,看着父亲缓缓睁开的双眼,激动得热泪盈眶,多日来的担忧、恐惧和压力,仿佛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

蜀王赵慎醒来,眼神起初有些迷茫和涣散,过了好一会儿才逐渐聚焦。他看到儿子憔悴的面容和满屋关切的人群,嘴唇翕动了几下,发出极其微弱、沙哑的声音:“水……元启……这是……”

“快!快拿水来!”赵元启连忙吩咐侍女,亲自小心翼翼地用汤匙给父亲喂了几口温水。

御医连忙上前,为蜀王仔细诊脉,查看瞳孔、舌苔,半晌后,才对紧张万分的世子回禀道:“世子殿下,王爷洪福齐天,终于醒转,此乃大喜!王爷体内剧毒已大部分清除,心脉受损,但已稳住。然……”御医话锋一转,面色凝重,“王爷此番中毒太深,加之年事已高,身体元气大伤,脏腑皆有亏损,异常虚弱。今后……务必静心休养,绝对不可再劳心劳力,尤其不可再受任何刺激,否则……恐有反复,甚至……后果不堪设想。汤药调理,至少需半年以上,方能慢慢恢复些许。”

赵元启闻言,心中既喜又忧。喜的是父王总算捡回一条命,忧的是父王身体垮了,无法再主持大局,这蜀中的千斤重担,彻底落在了他稚嫩的肩膀上。但他还是强打精神,对御医深深一揖:“多谢御医!救命之恩,没齿难忘!本世子定当遵从医嘱,让父王好生静养。”随即,他下令重赏两位御医和所有参与救治的仆役。

蜀王醒来的喜悦,如同阴霾中的一缕阳光,暂时驱散了王府多日的压抑。然而,这缕阳光还没来得及普照,更大的暴风雨便接踵而至。

吴信大败、仅率四千残兵退守石岭关、南疆局势危在旦夕的八百里加急军报,如同又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刚刚松了口气的世子赵元启心头!

“什么?!吴信……一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退守石岭关?这……这怎么可能?!”赵元启拿着军报的手剧烈颤抖起来,脸色瞬间变得比纸还白。他本就因父王之事心力交瘁,毫无处理重大军务的经验,此刻闻此惊天噩耗,只觉得天旋地转,大脑一片空白,完全乱了方寸。南疆若失,蛮兵长驱直入,蜀中将永无宁日!他该怎么办?谁能帮他?

“世子殿下!世子殿下!此刻万万不可慌乱啊!”眼见世子惊慌失措,一旁的老成持重的王府长史(主管王府文书典籍事务的高级属官)连忙上前,急声劝谏,“当务之急,是立刻派兵增援石岭关,绝不能让蛮兵突破石岭关,威胁武阳郡城乃至成都!同时,应即刻上奏朝廷,请求陛下发中央禁军精锐入蜀平叛!南疆蛮族此次来势汹汹,非我蜀中一己之力可轻易平定矣!”

长史的话,让六神无主的赵元启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他像是溺水的人,连忙问道:“对!对!增兵!求援!可是……可是派谁去?成都……成都还有多少兵马?谁能担此重任?”

长史沉吟片刻,低声道:“世子,成都虽有三万王府卫队,但需留守大部护卫王府和成都重地,不可轻动。能抽调出征的……目前看来,唯有徐奎将军麾下的成都本部兵马,约有一万五千人,皆是精锐。徐将军久在蜀中,熟知地理,作战勇猛,曾多次平定蛮夷骚乱,经验丰富,或可当此大任!应速召徐将军入府议事!”

“徐奎将军?”赵元启此刻已无暇深思,只觉得长史言之有理。徐奎是父王倚重的大将,平时对自己也算恭敬,似乎确实是目前最合适的人选。“好!就依长史!快!快传徐奎将军!”

不久,身披甲胄、一脸“凝重”和“忠勇”之色的徐奎,大步走入王府议事厅,躬身行礼:“末将徐奎,参见世子殿下!”

“徐将军免礼!”赵元启如同看到了救星,也顾不上什么礼仪客套,直接将吴信兵败、南疆危急的情况说了一遍,然后急切地说道,“徐将军,如今南疆危殆,非将军不能力挽狂澜!本世子命你,即刻率领本部兵马,火速驰援石岭关,击退蛮兵,稳定南疆!”

徐奎心中狂喜,但脸上却露出“沉重”和“为难”的神色,他单膝跪地,抱拳道:“世子殿下信任,末将万死不辞!只是……世子明鉴,五溪蛮此次叛乱,规模空前,吴信将军一万精锐尚遭此大败,可见蛮兵势大,且狡诈异常。石岭关虽险,但若蛮兵长期围困,或分兵绕道,后果不堪设想。末将麾下虽有一万五千将士,但要确保必胜,一举荡平蛮患,恐……恐兵力尚有不足。”

他抬起头,目光“诚恳”地看着赵元启:“为保万全,为蜀中安危计,末将斗胆,请世子殿下允准,再拨付五千精锐,凑足两万之数!末将必亲率这两万儿郎,星夜驰援,不破蛮兵,誓不还朝!”

两万兵马?这几乎是成都留守兵力的一半还多了!赵元启闻言,心中闪过一丝犹豫。但看到徐奎那“忠勇可靠”的模样,再想到南疆糜烂、石岭关危在旦夕的紧急军情,以及长史之前的建议,他此刻只想尽快平息叛乱,稳住局面,根本无暇去深思徐奎索要更多兵权的深层意图。

“好!就依将军!”赵元启一咬牙,做出了他执政以来最重要的、也是最为致命的决定,“本世子准你所请!拔与你两万兵马!蜀中南疆的安危,就全托付给徐将军了!”

“末将……领命!必不负世子重托!”徐奎强压住内心的狂喜和得意,深深叩首,嘴角在无人看见处,勾起一抹阴谋得逞的冷笑。

兵符印信,很快交接完毕。徐奎手持调兵虎符,大步走出蜀王府。两万蜀中最精锐的兵马,终于尽入他手!晋王殿下的大业,又向前迈进了关键一步!至于南边的五溪蛮?不过是互相利用的棋子罢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利用这支大军,以及南疆的乱局,为自己,也为晋王,谋取最大的利益了。

而年轻的世子赵元启,在徐奎离去后,才隐隐感到一丝不安,但军情紧急,诏令已下,他已无法回头。他只能一边焦急地等待着南疆的消息,一边按照长史的建议,亲自起草奏章,以最急迫的言辞,向洛阳朝廷陈述蜀中危局,恳请皇帝伯父速发援兵。

蜀中的局势,在内外交困、主少国疑的背景下,正朝着幕后黑手精心设计的方向,加速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