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 > 第162章 静默播种与远方的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2章 静默播种与远方的风

“静默播种”的战略定位,如同为“深羿”这株危险的幼苗套上了最坚固的约束器,也为其铺设了一条迥异于719厂其他项目的、近乎于“蛰伏”的发展轨道。项目并未停滞,而是在一个更受控、更低调、也更注重长远根基的模式下,悄然推进。与此同时,外界的风云变幻,并未因719厂内部的战略调整而有丝毫停歇,反而送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深羿”的蛰伏:根基的深耕

在“路径A”的主导下,季岚团队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务实而艰巨的工程化基础夯实。

材料基因库的构建: 苏桐带领团队,不再满足于偶然发现几种有效的材料,而是开始系统性地建立 “应力调控材料基因组数据库” 。他们利用高通量计算和组合材料芯片技术,批量筛选和预测可能具备优异“应力-电磁响应”特性的新材料体系,并试图从中总结出普适性的规律。这项工作耗时漫长,却是将技术从“艺术”转变为“科学”的必经之路。

“灵枢”工艺的极限挑战:崔浩面临的则是制造精度的又一次飞跃。为了实现更复杂、更高效的“超构表面”设计,他们需要将“灵枢”打印的特征尺寸从微米级推向纳米级,并实现多种功能材料(应力激励材料、谐振结构材料、导热\/导电材料)在三维空间内的异质集成。这几乎是在挑战现有微纳制造技术的天花板,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伴随着成百上千次的失败。

理论模型的“落地”挣扎:季岚的理论团队则努力将那些高深莫测的“时空微扰”理论,转化为工程师能够理解和使用的简化模型和设计准则。他们需要回答诸如“为了实现Y分贝的衰减,我需要施加x牛顿的应力,频率范围是Z赫兹”这类实际问题。这个过程充满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常常需要不断的妥协和修正。

所有这些工作,都远离聚光灯,没有激动人心的百分比提升,只有枯燥的数据积累和细微的技术迭代。但这正是“静默播种”的真意——不追求昙花一现的绚烂,而是追求根系深植后的枝繁叶茂。

远方的风(一):学术界的“涟漪感应”

尽管“深羿”项目保密等级极高,但其早期阶段与外部量子实验室的合作,以及那篇关于“微纳尺度能量结构化材料”的综述论文,如同在平静的学术湖面上投下了几颗石子。虽然核心机密未曾泄露,但其展现出的独特研究范式和跨学科视野,已经引起了一些顶尖学术机构敏锐的注意。

林雪监测到,国际上几个顶尖的研究组,开始悄然调整其部分研究方向。有的加强了对“极端条件下材料奇异电磁响应”的研究;有的开始关注“机械应力与量子态\/经典场耦合”这一以往相对冷门的方向;甚至有一家欧洲实验室,发表了一篇理论文章,探讨了“基于应变工程的光子晶体拓扑相变”,其数学工具与季岚团队使用的部分方法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

“他们感觉到了什么,”林雪向陈北玄汇报,“虽然他们不知道‘深羿’的具体存在,但他们凭借学术嗅觉,开始朝着类似的方向进行探索了。竞争,已经在无形中展开。”

这阵来自学术界的风,提醒着719厂,技术的领先窗口期可能比预想的更短。

远方的风(二):战略天平的新砝码

更直接的压力,来自于战略层面。之前“轩辕”测试所展现出的“麒麟-后羿-火种”体系强大防御能力,虽然细节保密,但其带来的战略威慑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某大国在其最新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非公开版本中,首次将“对手在先进防御技术领域的系统性突破”列为“需要严肃应对的长期挑战”,并暗示将调整其“穿透性制空”和“联合全域指挥与控制”(JAdc2)战略的优先事项,强调发展“更智慧、更具适应性的打击链条”。

同时,在多个国际军控与防扩散对话的幕后,对方代表开始更频繁地、拐弯抹角地探听中国在“新型防御概念”和“基础物理军事应用”方面的“透明化”意愿,试图为其后续可能发起的规则限制铺垫舆论。

“他们在试图用战略试探和规则博弈,来抵消我们的技术优势。”陈北玄在高层内部会议上分析道,“这意味着,‘后羿’体系的成功,已经迫使对手改变了策略。而未来,如果‘深羿’的潜力被哪怕只是隐约感知,他们反应将更加激烈。”

远方的风(三):产业生态的“引力”增强

与此同时,王振国那边则传来了更多好消息。“灵枢创新联盟”的吸引力持续增强。之前那些合作成功的案例,如同最好的广告,吸引了更多领域的巨头加入。一家国内顶级的通信设备商,希望利用“灵枢”技术开发下一代太赫兹通信的天线模块;一家大型能源企业,则对基于“微纳阻滞结构”理念的高效热能收集装置产生了浓厚兴趣。

这个以719厂为核心的产业创新生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和深化。它不仅为719厂带来了更多的研发资源和市场反馈,更在无形中,将719厂的技术标准和理念,渗透到了国民经济的多个关键领域,形成了一种基于共同技术语言和利益的、强大的“产业护城河”。

在蛰伏与应对间前行

面对这些来自远方、方向各异的风,陈北玄和他的团队保持着高度的战略定力。

对于学术界的跟风,他们选择“引导而非封锁”。在严格保密的前提下,通过“深蓝学院”的学术交流渠道和精心策划的论文发布,有限度地释放一些经过脱敏的、指向“路径A”方向的边缘研究成果,既满足外界的好奇心,又将学术界的注意力引导向相对安全的方向。

对于战略层面的试探与博弈,则坚持“沉默是金”。绝不主动提及任何关于“深羿”甚至“后羿”体系深层原理的信息,所有回应严格遵循既定的外交口径,同时暗中加快相关国际规则和伦理框架的研究,以备不时之需。

而对于蓬勃发展的产业生态,则继续大力支持,将其视为巩固技术优势、摊薄研发成本、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支柱。

“静默播种”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蛰伏中深耕根基,在低调中谋划长远。719厂如同一棵大树,一部分根系(“深羿”)在寂静的土壤深处向着未知探索,另一部分根系(产业生态)则在更广阔的领域汲取养分,而它的主干与枝叶(“后羿”、“巡天”等),则继续迎着外界的风雨,茁壮成长,为整个体系提供着坚实的支撑。

远方的风,时而送来机遇,时而带来挑战。但在这片名为719厂的科技森林中,每一种声音都被倾听,每一种力量都被引导,共同奏响着一曲关乎未来、也关乎生存的、复杂而恢弘的交响。前路依旧莫测,但他们已学会了在静默与喧嚣、蛰伏与进取之间,寻找那最艰难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