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钢铁雄心从南天门到星辰大海 > 第158章 无声的转向与新的序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8章 无声的转向与新的序章

“深羿”项目研究重心的战略调整,在719厂内部掀起了一场无声却深刻的风暴。这场风暴没有外泄一丝涟漪,却彻底改变了部分最顶尖科研力量的航向,也为这座科技堡垒的未来,揭开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也蕴含未知风险的崭新序章。

陈北玄的指令如同最高效的催化剂。苏桐和崔浩迅速组建了一支精干的联合团队,成员横跨材料科学、微波物理、精密机械和量子理论。他们的新实验室被安置在厂区最深处,经过林雪团队最严密的电子屏蔽和物理隔离改造,其保密等级甚至超过了“玄鸟”项目。

**第一阶段:从伽马到微波的艰难跨越**

首要任务,是复现并拓展那个关键的现象——证明应力能够诱导出对微波频段电磁波产生影响的“时空微扰”。这比探测伽马射线要困难得多。

微波的能量比伽马光子低了数十个数量级,其波长也长得多,这意味着任何可能的效应都会更加微弱,更容易被环境噪声淹没。团队必须设计全新的实验装置:一个能够产生极高纯度、极稳定单频微波信号的源;一个能在超导环境下工作的、灵敏度接近理论极限的微波探测阵列;以及一套能够对样品施加纳牛级精度、千赫兹频率机械应力的激励系统。

第一次尝试性实验,在令人窒息的期待中开始,又在令人沮丧的平静中结束。屏幕上,微波探测器的读数平滑得如同镜面,没有任何与应力变化同步的起伏。

“信号太弱了,或者……根本不存在。”一位微波专家叹了口气。

“不,也许是我们找错了‘钥匙’。”季岚盯着应力施加装置的参数,沉思道,“激发伽马射线效应的‘窗口’极其狭窄,对微波,这个‘窗口’可能位于完全不同的参数空间。我们需要系统性地扫描——应力频率、幅度、偏振方向,甚至样品的温度和所处的本底磁场强度。”

这意味着一场海量的、穷举式的实验。团队编写了自动化控制程序,让实验装置在接下来的一周里,不间断地遍历着成千上万种参数组合。实验室里只剩下机器低沉的嗡鸣和研究人员紧盯屏幕时沉重的呼吸声。

转折发生在第三天的凌晨。当自动化程序运行到某个特定的参数组合——样品被冷却到液氦温度,处于一个微弱的垂直磁场中,同时承受着特定频率和圆偏振模式的交变应力时——微波探测阵列中,一个原本用于监测环境本底噪声的参考通道,其功率谱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持续时间不足毫秒、深度仅有背景噪声万分之几的 **“凹陷”** !

这个凹陷与施加应力的某个特定相位,精确同步!

“找到了!!”负责监控数据的韩韬几乎是从椅子上弹了起来,声音嘶哑地喊道。

整个团队瞬间围拢过来,反复确认。不是仪器故障,不是随机波动,一个真实不虚的、应力与微波传输特性之间的关联信号,终于被捕捉到了!

虽然效应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它确实存在。这证明,“应力调控电磁响应”这条路,并非空想!

**第二阶段:“幽灵屏障”的雏形与战略推演**

成功的信号如同强心剂,让团队士气大振。他们开始系统研究这种效应的规律:它只在特定的材料(非晶合金效果最佳)、特定的微观结构、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才会出现;其强度与应力幅度呈非线性关系,存在明显的阈值;它似乎对微波的偏振态和频率有高度的选择性。

基于这些初步规律,崔浩带领的制造团队开始尝试设计一种“原型结构”——一个由特定非晶合金薄片构成的、内置了微型应力激励单元的周期性阵列。他们希望通过结构设计,放大这种效应,哪怕只是放大一点点。

与此同时,陈北玄召集了赵磊、林雪以及少数知晓内情的高级参谋,进行了一次绝密的战略推演。

推演的主题是:**如果……假设“深羿”技术在未来某天取得突破,能够产生足以显着影响雷达波传输的“可控时空微扰场”,那么,它将如何改变现有的攻防体系?**

推演的结果是颠覆性的:

* **对隐身技术的革命:** 不再是被动地减少雷达反射面积(RcS),而是主动地让雷达波“绕过”或被“吸收”于无形。现有的反隐身雷达技术可能瞬间过时。

* **对电子战的升维:** 可能实现对特定频段电磁波的区域性“静默”或“过滤”,为已方通信、探测开辟出安全的“电磁绿洲”,同时瘫痪敌方的相关系统。

* **对战略防御的重新定义:** 或许,未来保护重要目标的,不再仅仅是厚重的装甲和密集的拦截弹,还有一层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扭曲能量传播规则的“幽灵屏障”。

推演也指出了巨大的风险:这种技术一旦泄露或被对手率先掌握,将带来灾难性的战略失衡。其研发过程本身,也可能因为触及未知物理领域而引发不可预料的后果。

**新的序章:在希望与风险间航行**

陈北玄在推演结束后,独自在办公室待了很久。他面前摊开着“深羿”项目的最新实验报告和那份充满想象力的战略推演摘要。

希望与风险,如同光与影,交织在这份绝密文件之上。

他知道,719厂再次站在了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这一次,他们窥见的,不是更坚硬的盾,更锋利的矛,而是一种可能重新定义“存在”与“相互作用”的底层规则。

他最终拿起笔,在“深羿”项目的后续发展规划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附加了一段批注:

**“准予‘深羿’项目按新方向全力推进。原则:大胆假设,极端谨慎验证。目标:五年内,实现原理样机级的、对特定雷达波束产生可观测(>1%)调控效应的演示验证。安全与保密,置于一切之上。”**

笔尖落下,仿佛为一个新的时代,签署了第一份无声的契约。

“深羿”这艘意外闯入未知深海的探险船,在捕捉到第一缕来自彼岸的微光后,正式调整航向,驶向了那片连接着科学幻想与战略现实的、迷雾重重却又充满无限诱惑的新海域。

而在它的身后,719厂这座庞大的科技堡垒,也悄然调整着自己的重心。一部分力量继续巩固着“后羿”的坚盾与“巡天”的利剑,而另一部分最尖端、最隐秘的力量,则开始为迎接一个可能由“幽灵屏障”守护的未来,进行着无声却坚定的准备。

一个关乎规则与定义的、全新的序章,已然揭开。前方的深海依旧黑暗,但那艘名为“深羿”的探索之舟,已经点燃了船头的灯火,义无反顾地,航向了未知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