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羿-火种”技术突破带来的“引力”效应,最先也最直接地体现在人才领域。719厂,这个曾经需要靠情怀和特殊政策才能吸引顶尖人才的三线工厂,如今俨然成为了国内相关领域精英们心向往之的学术高地和技术圣地。
简历如雪片般飞来。不仅来自国内顶尖高校的应届博士、硕士,更有许多在知名研究所、企业甚至海外机构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资深工程师和科学家,都表达了强烈的加盟意愿。他们被“灵枢”、“非晶复合”、“智能装甲”这些充满前沿感和挑战性的关键词所吸引,渴望参与到这场正在发生的科技变革之中。
人力资源部门的门槛几乎被踏破,面试日程排得满满当当。这幸福的烦恼背后,却隐藏着新的挑战。
“陈总,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没人,而是如何精准地选对人,以及如何安置和用好这些人。”人事主管拿着一摞厚厚的简历,既兴奋又苦恼,“很多来应聘的人,背景非常优秀,研究方向也与我们高度相关。但我们的核心研发岗位是有限的,而且涉及最高密级,不可能无限制扩张。”
另一个问题是内部原有人员的压力。新来的精英们带着最新的知识结构和强烈的进取心,不可避免地给部分老员工带来了竞争压力和知识更新换代的需求。如何平衡新老融合,激发整体活力,而非造成内部隔阂,成为了管理层需要细致考量的问题。
面对这股强大的人才涌入浪潮,陈北玄意识到,不能再沿用过去零敲碎打的引进模式,必须建立一个系统化、制度化的人才吸引、培养和留存机制。一个酝酿已久的构想,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
在一次高层扩大会议上,陈北玄正式提出了筹建 “深蓝学院” 的设想。
“我们不能仅仅把人才‘引进来’,更要让他们‘融进去’,‘长起来’。”陈北玄阐述着他的理念,“‘深蓝学院’将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或培训机构,它将是我们719厂内部的‘人才熔炉’和‘创新引擎’。”
他勾勒出“深蓝学院”的初步架构:
1. 高端人才“博士后工作站”与“访问学者计划”:面向全球招募最具潜力的青年才俊和已有建树的学者,为他们提供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和自由探索的空间,从事与719厂战略方向相关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这不直接为项目服务,而是播种未来。
2. 内部员工“持续赋能体系”:针对不同层级、不同专业的现有员工,设计系统化的培训课程,包括前沿技术讲座、跨学科知识拓展、项目管理能力提升等,确保团队知识体系持续迭代,与厂内最尖端研发保持同步。
3. “项目制”实战培养:将新引进的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迅速投入到实际研发项目中,通过“导师制”和“干中学”的模式,让他们在解决真实世界难题的过程中快速成长,同时也为项目注入新鲜血液。
4. 开放与交流平台:定期举办内部技术沙龙、跨部门研讨会,甚至邀请外部顶尖专家进行交流,营造开放、碰撞、协同的创新氛围,打破部门壁垒,促进知识流动。
“深蓝学院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一个能够自我进化、持续产出顶尖人才和颠覆性思想的‘活体生态系统’。”陈北玄总结道,“它要确保,无论外部技术如何变迁,我们719厂都能拥有一支始终站在时代前沿、能够攻克任何堡垒的人才队伍。”
这个构想让与会者耳目一新,也感受到了巨大的雄心。这不仅仅是建立一个培训机构,而是在尝试重塑一个高科技企业的创新基因和组织形态。
筹建工作迅速启动。赵磊被任命为筹备组组长,苏桐、崔浩等核心骨干也被纳入其中,负责设计具体的技术课程和研究方向。厂区规划图中,一栋承载着未来希望的新建筑被标注为“深蓝学院大楼”。
消息不胫而走,在内部引起了热烈反响。年轻员工看到了清晰的成长路径和学习机会;老员工感受到了不被时代抛弃的保障和提升空间;而那些正在接洽中的顶尖人才,则更坚定了加入的决心——这里不仅能参与最前沿的项目,还能获得持续的成长,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深蓝学院”的雏形,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开始更高效、更有序地汇聚八方英才。它标志着719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依靠少数天才和特殊机遇,转向依靠完善的制度和持续的人才创新体系来驱动。这支汇聚了顶尖智慧的团队,将在“深蓝学院”这片沃土上,孕育出更多可能改变世界的科技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