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深蓝报告》的提交,标志着“后羿-火种”计划完成了从概念提出、技术突破到原理验证的第一个宏大周期。它像一块坚实的基石,奠定了719厂在尖端防御领域不可动摇的地位,也为下一阶段更为艰巨的工程化、体系化征程,吹响了启航的号角。

厂区内的氛围悄然发生着变化。那种初期探索的迷茫和破釜沉舟的悲壮,逐渐被一种更加沉稳、有序且充满自信的节奏所取代。成功带来了底气,而清晰的路线图则指明了方向。

工程化攻坚的序幕率先拉开。

根据一期优化目标,赵磊牵头成立了 “降本增效”专项工作组。他们的任务明确而残酷:在保证核心性能不出现明显下降的前提下,向高昂的成本和漫长的生产周期发起总攻。

工作组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剖析着整个制造流程。材料团队开始大规模筛选和验证成本更低、来源更稳定的替代原料,甚至与冶金、化工领域的兄弟单位合作,定制开发专用的工业级粉体和前驱体。工艺工程师们则围绕着“灵枢”打印、热等静压烧结等关键工序,进行着近乎“抠门”的优化,试图将每一个环节的耗时和能耗降到最低。

“我们要像看待自家账本一样,审视每一道工序,每一克材料。”赵磊在动员会上如是说。这不是浪漫的科研探索,而是硬碰硬的工程经济学。

与此同时,体系融合的深度推进也在多个层面展开。

在“麒麟”平台的总装车间,工程师们正在为下一代原型车预留更标准、更宽敞的“后羿-火种”装甲模块接口和内部线缆通道。平台总师与苏桐、崔浩团队的沟通变得异常频繁,他们需要共同解决装甲模块与车体结构、动力系统、内部设备之间的“物理兼容”和“电磁兼容”问题。

“苍穹”团队则派出了技术骨干,常驻“谛听”实验室,共同开发针对蜂群无人机与主战平台协同拦截的专用数据链和快速反应算法。模拟沙盘上,代表“麒麟”战车和“拦截蜂”的光点,正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拦截演练,算法在失败中不断迭代优化。

林雪领导的安保与反竞争情报体系,也随着新阶段的到来而升级。

王主管事件的教训被深刻吸取。内部保密教育采用了更多鲜活的案例,安全审计和权限管理引入了更先进的行为分析技术。对外,与“金刚石-安泰”的合作在严格框架下继续,但林雪的团队像警惕的哨兵,监控着每一次数据交换和人员接触。针对“瓦尔基里”等潜在威胁的“镜渊”与“幽灵”行动转为常态化运行,持续释放着技术迷雾,干扰着对手的视线。

陈北玄的日程表,则被各种战略规划会议、资源协调会议和技术评审会议填满。他需要确保“后羿-火种”的优化工作与“麒麟”平台的迭代、“苍穹”“谛听”系统的进化保持同步,避免出现木桶效应。他更像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协调着各个声部,奏响迈向新阶段的雄壮乐章。

偶尔,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陈北玄会独自走到窗前,望着远处依旧灯火通明的深蓝实验室和各个研发车间。那里,不再是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进行的绝望冲刺,而是为了一个清晰可见的未来而进行的、坚定有力的建设。

他知道,最艰难的从0到1已经跨越。现在,他们正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着从1到100,乃至到1000的漫长征途。这条路上,充满了工程细节的魔鬼,充满了体系集成的复杂性,也必然伴随着来自外部更隐蔽、更复杂的挑战。

但此刻,他的心中充满了平静与力量。因为他看到,一支经过淬炼的、成熟的团队已经成长起来;一套高效协同的研发体系正在发挥作用;一种不畏艰难、追求卓越的精神已经融入719厂的血液。

新起点的序章,已然奏响。这序章里,没有太多激动人心的宣告,只有无数工程师伏案计算的背影,只有实验室里仪器规律的嗡鸣,只有车间内机床精准的切削声。但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音符,最终将汇聚成一部改变时代、震撼世界的科技交响曲。而他们,都是这乐曲的谱写者和演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