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麒麟”项目的成功与719厂的蜕变,让陈北玄和周卫国深刻地认识到,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先进的设备可以购买,技术可以攻关,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战能力的人才队伍,才是企业乃至国家军工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他们决心将719厂打造成为一个不仅能出装备,更能出人才的 “人才摇篮”。

这个“摇篮”的建设,是多层次、系统性的工程。

第一层:内部培养与技能传承。

针对厂内现有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建立了常态化的“岗位赋能” 体系。

· “麒麟讲堂”: 每周固定开设,由陈北玄、各技术领域带头人、甚至外聘专家授课,内容涵盖前沿技术动态、项目管理、质量工具、跨学科知识等,旨在拓宽员工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 “名师带高徒”计划: 将王师傅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与青年技工结对,不仅传授精湛的手艺,更传承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设立了“伯乐奖”和“骏马奖”,激励教与学的积极性。

· “技能比武与创新大赛”: 定期举办各类技能竞赛,鼓励一线工人在工艺改进、工具创新、效率提升等方面提出“金点子”,并给予重奖,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第二层:校企合作的深化与前置。

719厂不再被动地等待大学毕业生,而是主动将人才培养的环节前置到校园。

· “麒麟”定制班: 与国内几所顶尖的工科院校(如国防科大、哈工大、北航等)合作,开设“先进陆装设计与制造”方向的本科及硕士定制班。课程由高校教授和719厂专家共同设计,学生定期到厂里实习、参与实际项目,毕业后优先入职。

· 共建联合实验室: 在高校设立联合实验室,如“先进电驱动技术联合实验室”、“智能车辆电子联合实验室”等。厂里提供实际课题和经费支持,高校师生进行前沿探索,成果优先在719厂转化,实现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 设立“麒麟”奖学金\/奖教金: 激励相关专业的优秀学生和潜心育人的教师,提前锁定和吸引潜在人才。

第三层: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凝聚。

对于顶尖人才和急需领域的专家,719厂展现了极大的诚意和灵活性。

· “首席科学家”制度: 设立了多个技术领域的“首席科学家”岗位,面向全球招聘,给予极高的学术自主权和资源支持。赵磊因其在材料领域的突出贡献,已成为厂里的首席材料科学家。

· “博士后工作站”与“访问学者”计划: 吸引国内外优秀博士毕业生和学者来厂进行博士后研究或短期访问,为他们提供一流的科研条件和实践平台,并将其作为人才储备的重要来源。

· 极具竞争力的薪酬与福利包: 在国家和地方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核心人才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安家费、子女教育保障等,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安心投入科研工作。

第四层:建立“麒麟”工程学院(规划)。

这是最具雄心的长远布局。陈北玄和周卫国正在积极推动,希望在719厂和地方政府、相关部委的支持下,筹建一所专注于陆军装备设计与制造特色的高水平“麒麟工程学院”(暂定名)。

· 定位: 不是传统的综合性大学,而是聚焦陆军装备相关领域,培养从设计研发、工艺工程到项目管理、装备保障的全链条、应用型高端人才。

· 师资: 实行“双师制”,既有来自高校的理论功底深厚的教授,也有来自719厂和其他军工企业、具备丰富工程经验的专家。

· 教学模式: 强调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项目式教学(pbL)将成为主流,学生大量时间将在实验室和车间里度过。

这个规划中的学院,旨在从根本上解决高端军工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打造一个能够自我造血、持续输送新鲜血液的人才基地。

成效初显:

这些措施实施数年来,效果已经开始显现。719厂研发团队的平均年龄保持在较低水平,但经验和能力却在快速提升。一批像小张、小李、赵磊这样的年轻人已经挑起了大梁;从“定制班”和联合实验室来的毕业生,上手快,创新意识强,迅速成为了技术骨干;甚至吸引了一些从海外学成归来的优秀人才加入。

陈北玄看着人才梯队建设图上那日益丰满的结构,深感欣慰。他知道,相比于一型装备的成功,这支被打磨出来、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人才队伍,才是719厂,乃至国家军工事业最宝贵的财富和未来发展的最大底气。

“人才摇篮”的建立,确保了“麒麟”的血脉能够源源不断,也预示着中国陆军装备的创新之火,将因一代代优秀人才的接力,而永不熄灭,愈燃愈旺。这盘着眼于未来数十年的棋,正在悄然布局,落子无声却力量千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