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麒麟”设计定型通过的喜讯,如同燎原的烈火,瞬间点燃了719厂,也迅速传遍了整个相关系统。厂区内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周卫国更是破例允许食堂加了餐,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由衷的喜悦和自豪。多年的心血终于结出了最丰硕的果实。

然而,就在这片欢庆的海洋之下,陈北玄却敏锐地察觉到一丝不同寻常的暗流。定型的喜悦尚未完全沉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波澜便已悄然涌至。

首先是人事的变动和团队的疲惫。

“麒麟”项目的巨大成功,使得陈北玄和他核心团队的价值凸显无疑。几乎是在定型消息公布的同一时间,来自各个兄弟单位、甚至更高层级研究院所的“挖角”试探,便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若隐若现地传递过来。优厚的待遇、更高的职位、更广阔的平台……这些诱惑对于在719厂艰苦奋战了数年的年轻技术骨干们而言,无疑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甚至连陈北玄本人,也收到了来自京城某顶尖国防研究院的邀请,希望他能去担任更重要的领导职务,主持更宏大的项目。

“小陈,你可不能走啊!”周卫国听到风声后,第一时间找到陈北玄,语气近乎恳求,“719厂不能没有你!‘麒麟’后续的生产和改进,更是离不开你!”

陈北玄看着眼前这位为自己遮风挡雨、倾力支持的老厂长,心中感慨,他微微一笑:“厂长,您放心。719厂是我的根,‘麒麟’是我的孩子。我不会走的。”

但他的团队成员呢?并非所有人都能像他一样,对719厂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和责任感。连日来的高强度工作,也让整个团队处于身心俱疲的状态。成功的兴奋过后,一种深深的疲惫感开始蔓延。如何稳定军心,激发团队下一阶段的斗志,成为陈北玄面临的第一个现实问题。

其次是来自外部的压力和审视。

“麒麟”的定型,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其引发的涟漪远远超出了国内。一些嗅觉敏锐的国际军事观察家和情报机构,虽然无法得知“麒麟”的具体细节,但通过有限的公开信息和渠道,已经察觉到了中国在陆军主战装备领域可能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各种或明或暗的打探、分析和猜测开始出现在一些专业的防务期刊和网络上。有的将其誉为“改变游戏规则的武器”,有的则质疑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媒体,开始炒作“中国装甲威胁论”,试图营造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这些外部的噪音,虽然暂时无法对项目本身造成直接影响,但却预示着“麒麟”未来走向世界舞台时,必将面临更多的关注、质疑甚至遏制。

最让陈北玄感到压力的,则是来自更高层面的、更加长远的期望。

就在庆祝活动后不久,林雪再次陪同一位级别更高的领导,悄然抵达719厂。这一次的谈话,更加直接,也更具战略性。

“陈北玄同志,‘麒麟’的成功,证明了你们这条路走对了,也证明了你们团队的能力。”领导的目光中充满了赞赏,但也带着沉重的托付,“但是,定型不是终点,甚至可以说,只是一个开始。总部对你们有更高的期望。”

领导指出了几个关键方向:

1. 加速车族化发展: “不能只有主战坦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防空系统、保障车辆……必须尽快拿出成熟的车型,形成一个完整的、基于‘麒麟’平台的作战体系。时间不等人,部队急需更新换代。”

2. 降低成本与批量生产: “样机可以不计成本,但装备部队必须考虑效费比。你们必须千方百计优化设计、改进工艺,把成本降下来,确保能够大规模列装。”

3. 持续技术迭代: “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瞄准未来的战争形态,预研下一代技术。比如全电驱动的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的应用、无人僚车技术等等。要保持领先,就必须持续奔跑。”

这些要求,条条都是硬骨头,意味着更多的投入、更紧的周期和更大的压力。

送走领导后,陈北玄独自在办公室里沉思了很久。成功的喜悦早已被沉重的责任感取代。他意识到,“麒麟”的定型,非但没有让他感到轻松,反而将他推上了一个更广阔、也更复杂的舞台。他不仅要继续扮演技术领航者的角色,还要更多地承担起团队管理者、战略规划者和对外沟通者的责任。

他拿起笔,在新的笔记本上,写下了下一阶段的核心任务:

· 团队建设与激励

· 车族型号并行开发

· 生产线优化与成本控制

· 下一代技术预研布局

· 应对外部关注与舆情

每一项后面,都标注了初步的思路和负责人。

写完这些,他站起身,走到窗前。窗外,719厂依旧是一片欢庆后的祥和,但他知道,平静之下,新的波澜已经涌动,新的征程已经开启。他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而锐利。

“麒麟”已然腾空,但翱翔的天空,从来不会风平浪静。而他,将继续作为这头钢铁巨兽的引路人和守护者,在这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