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材料实验室的“土法炼钢”虽然取得了一些微小的进展,但陈北玄深知,单靠719厂自身的力量,想要攻克“麒麟”项目所需的关键材料,无异于愚公移山。尤其是高性能陶瓷复合装甲和金属基复合材料,涉及粉末冶金、界面控制、高温成型等复杂工艺,需要更专业的理论指导和更精密的实验设备。

他将目光投向了外部。经过仔细筛选和通过林雪那条线的间接沟通(他提交了一份关于技术合作必要性的报告),他将第一个合作目标,锁定在了国内在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享有盛誉的——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一份措辞严谨、并附有部分非核心技术设想(主要围绕提升现有陶瓷装甲性能)的合作建议函,被发送了过去。起初,如同石沉大海。一所重点大学,对一个名不见经传、甚至刚刚摆脱破产危机的三线军工厂的合作请求,兴趣寥寥。

转机来自于林雪那边反馈回来的一条信息:华东理工大学的一位副院长,是林雪那位系统内某位领导的大学同窗。一次私下的沟通后,对方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同意派一个考察小组“顺便”来看看。

几天后,由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一位姓吴的副教授带队,包括一名讲师和两名博士生的四人考察小组,来到了719厂。

吴副教授四十多岁年纪,戴着眼镜,学者气质浓厚,但眉宇间带着一丝属于名校教师的矜持与审视。他们首先参观了总装车间,看着正在批量改造的“沙漠之狐”,吴副教授微微颔首,但并未表现出太多惊讶。在他看来,这更多是工程集成上的成功。

直到他们被引到研发中心那栋小楼前,看到那块牌子,以及楼内那个虽然简陋却井然有序、尤其是那个由各种旧设备拼凑而成的材料实验室时,吴副教授的脸上才第一次露出了明显的讶异。

“这些都是你们自己搞的?”他指着那台改造的热压烧结炉和自制的管式气氛炉,难以置信地问陈北玄。

“条件有限,只能因地制宜。”陈北玄平静地回答。

当陈北玄拿出他们制备的陶瓷试块,以及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虽然还很粗糙的)微观结构照片时,吴副教授和他的学生们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他们能看出,这些工作的方向非常明确,就是冲着高性能装甲陶瓷去的,而且基础工作做得相当扎实,绝非胡闹。

“陈工,你们对碳化硅陶瓷的烧结助剂选择,有什么特别的考虑吗?”吴副教授带来的博士生忍不住问道,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

陈北玄从容应答,不仅解释了选择氧化钇和氧化铝作为助剂的原因,还深入分析了其在烧结过程中促进液相生成、改善晶界性质的机理,甚至提到了不同烧结气氛(氮气、氩气)对最终性能的潜在影响。其见解之深刻,理论之扎实,让那位博士生连连点头,眼神中充满了敬佩。

吴副教授推了推眼镜,看向陈北玄的目光彻底变了。他意识到,眼前这个年轻的厂方负责人,绝不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其材料学功底甚至不亚于他带的一些博士生。

接下来的会谈气氛变得热烈而务实。陈北玄没有空谈“麒麟”项目,而是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双方可以立即着手合作的课题——《基于碳化硅体系的高性能轻质复合装甲结构设计与制备工艺研究》。

这个课题既切合719厂的需求,也处于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的优势研究领域范围内。陈北玄提出了清晰的技术指标和分阶段目标,并承诺719厂将提供必要的经费(来自“沙漠之狐”的部分利润)和工程化支持。

吴副教授心动了。这不仅是一个有价值的横向课题,更让他看到了一个极具潜力的、能够将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紧密结合的合作平台。尤其是陈北玄这个人,让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陈工,这个课题很有意义。”吴副教授最终表态,“我个人非常愿意推动这次合作。我们可以先签订一个初步的合作协议,由我带领两名博士生,以这个课题为契机,定期来你们这里进行联合攻关。你们提供场地和部分经费,我们提供理论指导和更先进的材料分析测试支持(利用学校的设备)。”

“太好了!”周卫国(他也参与了接待)激动地握住吴副教授的手,“我们719厂,热烈欢迎各位专家!”

第一次联合攻关,就这样在双方各取所需的背景下,顺利促成。华东理工大学的团队带来了更系统的理论知识、更严谨的实验方法,以及 access to 更高级的分析测试设备(如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等)。而719厂则提供了明确的应用需求、工程化的视角和难得的实践平台。

很快,研发中心的材料实验室变得更加忙碌。吴副教授带来的博士生和719厂的年轻人(小张、小李等)混编在一起,共同进行配料、压制、烧结、性能测试。思想的碰撞激发出更多的火花,一些在单纯理论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工程问题,也在实践中被及时发现和解决。

陈北玄则扮演着总协调人和技术总指导的角色,他将“麒麟”项目对材料的部分长远需求,巧妙地分解、融入到这次联合攻关中,引导着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这次成功的合作,像打开了一扇窗。消息很快在有限的圈子里传开,其他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也开始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充满活力的719厂研发中心产生了兴趣。

陈北玄知道,这只是开始。通过借力外部智力资源,弥补自身基础的不足,是他为“麒麟”项目,也为719厂的未来,铺设的一条快速通道。一条汇聚全国英才、共同攀登科技高峰的道路,正在他的脚下,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