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静默播种”战略下的“深羿”项目,在经历了近一年看似缓慢、实则扎实的深耕后,终于迎来了一个关键的里程碑。这并非石破天惊的终极武器问世,而是一次在高度受控环境下,对“路径A”技术可行性的、更具说服力的集中展示。

里程碑:集成原理样机与“堡垒”测试

崔浩团队成功制造出了第一台 “幽灵面纱-I型”集成原理样机。它不再是一块简单的平板,而是一个边长约一米的立方体模块。其核心是经过无数次优化设计的“应力调控超构表面”阵列,集成了微型应力激励器、分布式传感器、独立的温控和能源单元,以及一个简化版的“谛听”边缘处理节点,用于接收指令、协调内部激励器工作并监控自身状态。

测试地点选在西北某处新建成的地下综合试验场,代号 “堡垒” 。这里拥有模拟各种复杂电磁环境的能力,且绝对保密。测试目标也不再是简单的微波衰减率,而是评估其在模拟实战环境下的综合效能。

测试一:定向“隐身”

模拟的敌方火控雷达(K波段)从特定角度照射“幽灵面纱”模块。当模块未启动时,其雷达反射截面(RcS)清晰可见。随着指令下达,内部激励器按照预定模式工作,施加特定频率和相位的应力场。实时RcS测量数据显示,在目标方位上,反射信号强度在0.5秒内骤降超过20分贝!这意味着,在敌方雷达屏幕上,这个一米见方的目标,其信号特征瞬间从“清晰可见”变成了“难以分辨的杂波”。虽然并非完全消失,但这种程度的衰减,已足以在关键时刻为高价值目标赢得宝贵的生存机会。

测试二:区域“电磁静默”

测试人员尝试在“幽灵面纱”模块后方区域,建立一条低截获概率(LpI)通信链路。当模块未启动时,链路在复杂电磁干扰下时断时续。启动模块并调整其工作模式(切换到一种宽频带、非指向性的吸收模式)后,模块后方形成了一个小范围的、相对“干净”的电磁环境,通信链路的误码率显着下降,稳定性大幅提升。这证明,“幽灵面纱”不仅能用于隐身,也能为己方电子设备提供区域性的电磁防护。

测试三:动态响应与能耗

测试模拟了目标机动场景。“幽灵面纱”模块需要根据预设程序或外部指令,快速切换不同的工作模式(如针对不同雷达频段的定向隐身,或区域性电磁屏蔽)。测试结果显示,其模式切换时间可控制在100毫秒以内,虽然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差距,但已展现出初步的实战潜力。能耗数据则显示,维持高强度隐身模式,其功率需求相当于一台高性能服务器,尚在可接受范围内。

测试数据被实时传回指挥中心。当最终的综合评估报告显示所有预设指标均达成或超额完成时,“堡垒”试验场内响起了一阵压抑而激动的低语。这不仅仅是几个百分比的提升,而是真正意义上,将一个充满科幻色彩的概念,变成了一个可以稳定运行、具备明确功能的工程原型!

成功的重量与新的考量

成功带来的喜悦是短暂的,紧随其后的依然是沉重的责任与审慎的评估。

陈北玄在听取汇报后,关注的焦点立刻超越了技术指标本身。

“效应撤销的即时性如何?”他首先问道。

“测试显示,应力场撤消后,电磁环境在毫秒级内恢复正常,未观察到滞后效应或不可逆变化。”季岚回答。

“模块自身的电磁特征呢?会不会在保护别人的同时,暴露自己?”

“我们监测到模块在工作时,其应力激励系统会产生极微弱的、特定频率的声学和热信号,但目前水平的探测手段极难在实战距离上识别。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优化其隐蔽性。”

“长期运行的稳定性?材料疲劳?环境影响?”

“初步加速寿命测试显示,核心材料在千小时量级连续工作后,性能衰减在预期范围内。对环境的影响,目前未观测到超出理论预测的范围,但需要更长期的监测。”

每一个问题都直指应用的核心风险。陈北玄深知,越是接近实用,越需要如履薄冰。

战略层面的涟漪

“幽灵面纱-I型”的成功,其影响开始向上渗透到更高的战略决策层。一份更新版的、更为详尽的绝密评估报告被呈送上去。报告中不仅包含了激动人心的测试数据,更以大篇幅分析了此项技术可能引发的链式反应:

· 对现有作战体系的冲击: 如何将这种点防御\/区域防护能力,融入到现有的野战防空、要地防空乃至舰艇自卫体系中?是否需要发展全新的战术战法?

· 对军备控制的影响: 这种技术模糊了攻防界限,其“隐身”特性可能被视为破坏战略稳定,如何提前进行规则层面的铺垫和应对?

· 技术扩散的风险: 尽管保密措施严密,但原理一旦被对手通过其他途径悟出,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方向难以预测的军备竞赛。

最高层的反馈依旧冷静而富有远见:“继续深化‘路径A’研究,重点解决稳定性、能耗与集成化问题。启动小范围、高保密级别的‘概念验证部队’建设前期研究,探索战术应用模式。‘路径b’研究维持最低限度支持,以风险监控和理论探索为主。对外,保持绝对静默。”

这意味着,“幽灵面纱”技术将继续蛰伏,但它已经从一个纯粹的研究项目,开始向“战略储备能力”的方向悄然转变。一支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刻、装备着“幽灵”技术的特殊部队的种子,已经被悄然播下。

尾声:光与影的平衡

当庆祝的短暂喧嚣散去,季岚独自走在返回实验室的路上。夜空清澈,繁星点点。她回想起“深羿”项目从那个匪夷所思的数据异常开始,一路走到今天的艰辛与惊险。手中这份沉甸甸的成功,带来的不是轻松,而是更沉重的责任。

她知道,“幽灵面纱”的初啼,只是漫长征程中的一站。前方,还有更复杂的集成挑战、更苛刻的环境考验、以及更棘手的战略博弈在等待着他们。

但此刻,她心中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坚定。他们不仅点燃了那束来自规则裂缝的微光,更学会了如何小心翼翼地驾驭它,在光与影、希望与风险之间,寻找着那最艰难的平衡。

这平衡,将是他们继续前行的唯一准则。而在寂静的“堡垒”之下,“幽灵”已然苏醒,正静静地等待着,属于它的时代来临的那一刻,或者,永远沉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