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后羿-火种”一期总结报告的尘埃落定,以及新阶段工作的全面铺开,并未使719厂完全沉浸在内部的忙碌之中。他们播撒下的科技种子,其产生的影响和激起的波澜,正以各种方式,在远方产生着或清晰或模糊的回响。

回响一:来自大洋彼岸的“学术关注”

国际顶尖材料学期刊《先进结构与功能材料》的官方网站上,悄然出现了一篇即将正式刊发的论文预告,标题为《超声悬浮-激光诱导转移技术用于微纳尺度多相材料三维组装及其在功能器件中的潜在应用》。论文的通讯作者是崔浩,所属单位清晰地标注着“719厂深蓝实验室”。

这篇论文并未涉及任何“后羿”或“火种”的核心机密,仅仅是从基础原理和基础工艺的角度,阐述了“灵枢”技术的基本思想和在制造微型传感器、微能源器件等领域的潜力。然而,其展现出的技术路径的独特性和前瞻性,足以在国际材料界和微纳制造领域引起不小的震动。

几乎在论文预告出现的同时,林雪就监测到来自多个发达国家知名大学、研究机构以及几家顶级科技公司的Ip地址,对这篇预告进行了频繁的访问和下载。几家国际知名的科技媒体也迅速发布了简讯,称“中国一家工业实验室在微纳多材料3d打印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原理性突破”。

紧接着,崔浩和他的团队开始收到大量来自海外同行的邮件,有的表示祝贺,有的寻求更详细的实验细节,有的则直接发出了合作研究的邀请,甚至包括几家以往对华技术交流持保守态度的顶级研究所。

“他们看到了‘灵枢’技术背后更广阔的通用性潜力。”崔浩向陈北玄汇报时,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也有一丝警惕。

“这是好事,也是挑战。”陈北玄指示,“遵循‘铁律’。基础原理和通用性应用层面,可以进行有限的、对等的学术交流,扩大我们的学术影响力。但所有涉及工艺核心参数、特定材料配方以及与防御应用直接相关的部分,必须严格保密。让林雪的团队协助你们筛选和应对这些接触。”

回响二:国际防务市场的暗流

尽管“后羿-火种”系统的存在被严格保密,但“铁砧”测试的成功,以及“麒麟”平台此前在国际防务展上展现出的卓越性能,加上一些无法完全封锁的、关于“新型复合装甲技术取得突破”的模糊传闻,已经开始在国际防务圈内引发微妙的变化。

一些传统上依赖西方装备的国家,其驻华武官和防务采购部门与719厂外贸公司的接触明显增多。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沙龙野牛”这类改进型装备,而是开始更深入地询问“麒麟”平台的“未来升级潜力”和“系统扩展性”,问题往往围绕着防护能力、信息化水平和动力系统打转。

甚至有两个与我国关系密切、且面临现实装甲威胁的国家,通过非正式渠道,隐晦地表达了希望获得“某种能够应对当前最高威胁级别”的防御技术的意愿,其描述的性能门槛,直指“后羿-火种”系统所能应对的范畴。

“市场感觉到了风的方向。”负责外贸的王振国向陈北玄汇报时,难掩激动,但也保持着谨慎,“他们可能不知道我们具体有什么,但他们确信我们有了能改变游戏规则的东西。这为我们未来高端装备的出口打开了想象空间,但也带来了更复杂的政治和外交考量。”

陈北玄沉吟片刻,说道:“保持战略定力。现阶段,任何涉及‘后羿-火种’技术的出口都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利用这种‘期待’,巩固我们在高端装甲车辆市场的地位,推动‘麒麟’平台外贸型的升级换代,并以此为筹码,换取我们需要的国际资源或战略空间。具体策略,需要与上级部门密切沟通。”

回响三:难以忽视的“引力”

最让陈北玄感到压力的回响,来自于一次非正式的、高层次的内部通气会。一位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制定的资深专家,在会后与陈北玄私下交流时,意味深长地说:

“北玄同志,你们719厂,现在就像一个新的‘技术引力源’啊。‘后羿-火种’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项目成功,它证明了我们在这条技术路线上拥有巨大的潜力和正确的方向。现在,很多相关的院所、高校,甚至其他工业部门,都在看着你们,希望能搭上这班车。如何利用好这个‘引力’,带动整个产业链、创新链的共同提升,是你们接下来需要思考的战略问题。”

这番话,点明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挑战。719厂不再仅仅是一个执行特定研发任务的单位,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一个技术高地和风向标。它有能力,也有责任,去辐射和带动更广泛领域的技术进步。

这些来自远方的回响,有学术界的认可,有市场的期待,也有更高层面的期许。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了719厂在新起点上必须面对的、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荣耀与责任同在。陈北玄知道,他们接下来的每一步,不仅关乎自身的发展,更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手中的技术之火,已然开始照亮更远的地方,也必然引来更多的注视与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