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后羿-火种”系统的初步成功,如同一块投入湖心的巨石,其激起的波澜不仅向外扩散,也深刻影响着719厂内部的发展轨迹。在集中力量确保核心防御技术领先的同时,陈北玄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将所有筹码都压在一个方向上,即便这个方向目前看起来前景光明。技术的突破往往具有偶然性,而战略的稳健则需要多路径的探索。

因此,在“后羿”与“火种”项目高歌猛进的同时,几条与之并行的研发轨道,也在陈北玄的规划和推动下,悄然铺开,它们的目标并非直接应对“灰烬”的威胁,而是着眼于更广阔的未来战场和科技前沿。

轨道一:“谛听”的进化——分布式认知与边缘智能。

“铁砧”测试中,“麒麟”平台作为信息节点和决策中心的作用得到了验证,但也暴露出对中心节点依赖过高的风险。陈北玄向“谛听”团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集中式感知与决策”向 “分布式认知与边缘智能” 演进。

“未来的战场,信息流爆炸,电磁环境复杂,中心节点极易被压制或摧毁。”陈北玄在项目研讨会上阐述他的构想,“我们需要让每一个终端——无论是‘麒麟’战车、‘苍穹’无人机还是单兵智能设备——都具备更强的本地感知、信息融合和自主决策能力。它们不再是单纯的数据收集器和命令执行者,而是能够在一定规则下,自主协同、相互备份的‘智能节点’。”

这意味着“谛听”系统需要将部分AI算力和决策模型下放至边缘,开发更轻量化、更抗干扰的智能算法,并建立一套高效的节点间通信与协同协议。这是一条与提升单车防护性能并行、旨在提升体系生存与作战效能的软件与架构革新之路。

轨道二:“苍穹”的羽化——低成本蜂群与异质协同。

“苍穹”项目负责人被要求同时推进两个看似矛盾的方向:一方面是发展更高端、更长航时、更强侦打一体的大型无人平台;另一方面,则是全力研发极低成本、可消耗、专司特定任务的微型蜂群无人机。

“我们需要能够用‘苍蝇拍’代价解决的威胁,绝不用‘高射炮’。”陈北玄形象地比喻,“未来的战场,饱和攻击将是常态。我们必须拥有同样乃至更强的饱和防御与反击能力。这些‘拦截蜂’、‘侦察蚊’、‘电磁干扰蠓’,虽然个体弱小,但当成千上万铺天盖地而来时,将形成任何精密系统都难以应对的复杂性和压力。”

此外,他还提出了“异质协同”的概念:大型无人机作为指挥和火力平台,与蜂群无人机协同作战;无人战机与无人地面车辆协同侦察与突击;甚至探索无人平台与有人平台的混合编组战术。这条轨道,聚焦于改变未来战场的“兵力结构”和作战样式。

轨道三:“创世”的萌芽——新概念能源与动力。

这或许是最具前瞻性,也最不确定的一条轨道。陈北玄秘密召集了一个极小的、由顶尖理论物理学家和能源专家组成的小组,启动了一项名为 “创世” 的预研计划。其目标并非改进现有的电池或内燃机,而是探索一些更为基础的、可能带来颠覆性突破的能源与动力原理。

例如:基于室温超导(如果未来能实现)的高密度储能与传输系统;高效、小型的化学能-电能直接转换装置(超越现有燃料电池);甚至是对某些高能量密度物理现象(如Z箍缩、惯性约束聚变)的极端简化、微型化工程应用可能性评估。

“这听起来像是科幻。”一位被邀请的资深院士坦言。

“所有伟大的现实,都曾被视为科幻。”陈北玄回应,“我们不要求短期内出成果,甚至允许百分之九十九的失败。但我们必须在别人还在埋头改进旧引擎的时候,就去仰望星空,思考下一代动力源可能是什么。这关乎未来五十年的战略主动权。”

这些并行轨道上的研究,短期内可能看不到直接效益,甚至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源而无明确回报。它们分散在719厂不同的研发楼宇,甚至借助外部高校和研究所的力量进行,与如火如荼的“后羿-火种”项目相比,显得低调而沉寂。

但陈北玄坚信,一个真正强大的科技体系,不仅要有锋芒毕露的“矛”与“盾”,更要有深厚广博的“根基”与“沃土”。这些并行轨道,就是他在为719厂,乃至为国家,播种未来的种子,耕耘科技的沃土。它们与“后羿-火种”的主轨道一起,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具备强大韧性和无限潜力的研发体系。当主轨道遭遇瓶颈时,这些并行轨道或许能提供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当技术潮流转向时,这些提前布局的种子,或许就能率先破土而出,引领新的方向。

光锥之内,是“后羿”的奋力追赶;光锥之外,是“创世”的悄然萌芽。科技的未来,正在这并行的轨道上,缓缓展开其波澜壮阔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