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分享会”后海量励志故事的涌来,让“忠犬联盟”萌生了一个新想法——将四位核心成员的“健康重生经历”“公益初心坚守”与志愿者、受助群体的励志故事融为一体,出版一部自传体书籍《微光汇聚:公益路上的重生与成长》。这本书既是对基金会五年公益之路的总结,也是对“健康公益”理念的传播,更是对所有坚守者的致敬,让更多人透过文字感受温暖与力量。
确定书籍核心定位:真实、励志、有温度
筹备之初,四人就明确了书籍的核心定位:拒绝华丽辞藻与刻意煽情,以“真实故事”为骨架,以“成长感悟”为灵魂,打造一本既能打动人心,又能给人启发的励志读物。
“这本书不是我们的个人传记,而是整个‘公益生态圈’的成长记录。”陈曦说道,她提出书籍要包含三大核心板块:一是四位核心成员的“重生实录”,详细记录从身体亮红灯到健康改善的全过程,包括体检数据、健康计划执行细节、心态转变;二是“公益故事集”,收录志愿者与受助群体的典型励志故事,展现公益的双向滋养;三是“健康公益手册”,提炼全员健康计划的核心方法、非遗与健康结合的实用技巧,让读者能学以致用。
林砚舟补充道:“书籍的设计要融入非遗元素,封面用竹编纹理与羌绣图案拼接,内页插入志愿者手工制作的非遗作品图片、服务现场照片、健康计划图解,让书籍既有文字的温度,又有视觉的美感。”沈亦舟则建议在书中设置“幸福瞬间”专栏,收录分享会上的手写留言、志愿者的健康打卡记录,让细节传递感动。
苏医生作为健康板块的负责人,强调:“健康部分要科学、实用,不能只讲故事,还要给出可操作的方法,比如不同岗位的健康防护技巧、营养搭配建议、简易康复训练动作,让读者能跟着学、跟着做。”四人达成共识:这本书要成为“一本有故事、有方法、有温度的公益健康指南”,让不同读者都能从中收获启发。
分工撰写:以真心换真心,用细节打动人
书籍撰写采用“分工协作+集中统稿”的模式,四位核心成员各有侧重,同时邀请部分优秀志愿者、受助群体代表参与故事撰写,确保内容的真实性与丰富性。
陈曦负责撰写“公益初心与团队成长”章节,她以时间为线索,回顾了基金会从成立之初的艰难探索到如今的规模化发展,记录了团队从“单向付出”到“双向滋养”的理念转变。她在文中详细描述了自己因熬夜统筹项目导致甲状腺异常的经历,以及在健康计划中如何克服“工作至上”的执念,学会平衡生活与工作的心态变化:“以前总觉得‘多做一点’就是对公益的负责,直到身体发出警报才明白,长久的坚守需要健康的根基。现在我每天雷打不动7小时睡眠,晨间瑜伽成了工作的序曲,这种平衡让我更从容、更有力量。”
苏医生聚焦“健康公益实践”章节,她结合自己的颈椎康复经历与全员健康计划的实施过程,用专业且通俗的语言,拆解了健康管理的核心逻辑。她在文中分享了为不同岗位志愿者制定健康方案的细节,记录了乡村老人从“抗拒健康管理”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故事:“有位乡村老人曾说‘人老了,没必要折腾’,但当他学会用智能血糖仪,看到自己的血糖逐渐稳定后,每天都会主动打卡。这让我明白,健康公益不是‘强加于人’,而是用真诚与专业,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健康的价值。”她还在章节末尾附上了“岗位健康防护手册”,方便读者查阅使用。
林砚舟的撰写重点是“非遗传承与生活美学”章节,他以自己的匠人视角,记录了非遗从“小众工艺”到“生活刚需”的转变过程。他详细描述了自己因专注工艺研发导致视力下降的困境,以及在健康计划中学会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的经历:“以前我设计的非遗作品总追求‘高大上’,却脱离生活。健康计划让我慢下来,发现竹编可以做成按摩捶,羌绣可以做成护眼枕,这些与健康结合的小物件,反而更受大家欢迎。”他还收录了乡村少年、非遗传承人的励志故事,展现非遗传承中的心灵滋养。
沈亦舟负责“公益路上的温暖相遇”章节,他以轻松活泼的笔触,记录了自己在公益一线的奔波与收获。他分享了自己腰肌劳损的康复历程,以及在下乡服务中遇到的温暖瞬间:“有一次在浙江乡村,一位老人看到我腰疼,特意上山采了杜仲,给我煮了一碗腰花汤。那碗汤的味道,我至今记得。公益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这些温暖的相遇,让所有的付出都变得值得。”他还收录了志愿者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故事,展现“一群人并肩前行”的公益力量。
此外,书籍还收录了20位优秀志愿者、10位受助群体代表的亲笔故事,他们用朴实的文字,讲述了自己在公益中的成长与改变。基金会邀请专业编辑团队进行统稿,确保书籍的逻辑连贯、语言流畅,同时保留每个人的独特语气与情感,让文字更具感染力。
书籍设计与出版:融入非遗元素,传递温暖质感
书籍的设计全程由林砚舟把关,力求将非遗元素与书籍内容完美融合,打造一本“有温度、有质感”的读物。
封面采用硬壳精装设计,主体背景是志愿者手工编织的竹编纹理,搭配羌绣的红色十字花纹作为点缀,书名《微光汇聚:公益路上的重生与成长》采用烫金工艺,既简洁大气,又充满非遗韵味。封底选用一张志愿者与受助群体并肩微笑的合影,下方配有一行小字:“每一束微光,都能汇聚成照亮世界的力量”,传递公益的温暖与希望。
内页采用环保纸张印刷,排版疏密有致,重要章节插入相关图片:核心成员的健康前后对比照、志愿者服务现场的温馨瞬间、非遗作品的细节特写、健康计划的康复训练图解,让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能直观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与感染力。书中还穿插了志愿者手工制作的非遗书签图样、手写幸福瞬间的扫描件,增强书籍的互动性与收藏价值。
出版方面,基金会与知名出版社合作,采用“公益出版”模式:书籍定价坚持亲民原则,所有出版收益将全部用于基金会的公益项目与健康计划推广;同时,将捐赠册书籍给乡村学校、公益组织、敬老院,让更多人能读到这些励志故事,感受公益与健康的力量。
“我们希望这本书不仅是一份纪念,更是一种传递。”陈曦说道,“让更多人通过书籍了解公益的真谛、健康的重要,让‘健康公益’的理念传递得更远、更久。”
预售反响:微光汇聚,温暖可期
书籍预售信息通过基金会的新媒体平台发布后,迅速引发热烈反响。短短三天,预售订单就突破了5000册,不少志愿者、受助群体、关注者纷纷下单支持,留言区满是期待与祝福。
志愿者李梅留言:“四位核心成员的故事与我们的经历如此相似,这本书就像我们公益路上的‘成长手册’,一定要收藏一本,时常翻阅激励自己。”受助群体代表卓玛说道:“我想把这本书送给我的老师和同学,让他们也能感受到公益的温暖与力量。”网友“暖阳”留言:“看完预售介绍就已经被打动了,既想读励志故事,又想学习健康方法,期待书籍早日出版!”
合作企业、公益组织也纷纷批量订购书籍,作为员工福利、活动礼品,支持公益理念的传播。“织光”品牌cEo表示:“这本书传递的‘健康公益’理念与我们的品牌价值观高度契合,我们将订购1000册书籍,送给员工与合作伙伴,让更多人参与到公益与健康的行列中。”
看着热烈的预售反响,“忠犬联盟”的四位核心成员满是欣慰。“这本书就像我们公益路上的一盏小灯,虽然微弱,但希望能照亮更多人的路。”林砚舟说道。沈亦舟补充道:“未来,我们还计划带着书籍走进乡村学校、社区工坊,举办读书分享会,让故事的力量持续传递。”
《微光汇聚:公益路上的重生与成长》的出版,不仅是“绿韵非遗公益基金会”五年公益之路的总结,更是“健康公益”理念的一次集中传播。这本书将带着四位核心成员的初心、志愿者的坚守、受助群体的感恩,走向更多读者,让每一束微光都能汇聚成河,让公益的温暖与健康的力量,照亮更多人的生活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