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健康计划启动后,“绿韵非遗公益基金会”的800名志愿者与“忠犬联盟”核心成员一道,将健身、养生真正融入日常工作与生活。没有强制要求,没有繁琐流程,而是通过群体带动、场景融入、趣味互动的方式,让健康习惯生根发芽——办公室里的拉伸身影、乡村服务间隙的简易运动、餐桌上的营养搭配、睡前的放松仪式,成为公益人最温暖的日常,也让“健康公益”的理念愈发鲜活。
工作间隙动一动:碎片化健身成常态
志愿者们不再执着于“专门抽时间健身”,而是把运动拆解到工作的每一个间隙,利用碎片化时间激活身体,既不耽误公益服务,又能缓解疲劳。
在乡村学校的非遗课堂上,非遗传承类志愿者李然带领孩子们上完30分钟竹编课后,会发起“课间健康操”:“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活动脖子、拉伸胳膊,不然眼睛和颈椎会抗议哦!”她带着孩子们做颈椎米字操、扩胸运动,自己也趁势完成了每日康复训练。有孩子笑着说:“李老师,我们的课间操比别的班有趣多啦!”这种“教学+健身”的模式,让志愿者在授课的同时,不知不觉养成了定时活动的习惯。
医疗健康类志愿者下乡服务时,会把运动融入服务间隙。在贵州乡村的健康科普现场,志愿者张敏给村民讲完高血压管理知识后,会带着大家一起做简易拉伸:“爷爷奶奶们,平时多活动腰腿,血压也能更稳定。”她一边示范踮脚、转腰动作,一边自己完成腰腹训练。服务间隙,志愿者们还会互相监督做臀桥、平板支撑,用矿泉水瓶当哑铃进行上肢训练,乡村的田埂、村委会的院子,都成了他们的“临时健身房”。
宣传推广类志愿者在办公室里设置了“健康角”,摆放着拉力器、跳绳、护眼贴等物资。每赶稿20分钟,就有人起身跳绳100下,或用拉力器拉伸肩颈;午休时,几位志愿者会一起做瑜伽拉伸,缓解久坐带来的不适。“以前赶稿累了就刷手机,现在起身动一动,思路反而更清晰了。”志愿者小周说道,他的颈椎不适已经明显缓解。
综合服务类志愿者在整理物资、布置活动现场时,也不忘健身。搬运物资时,他们刻意用“屈膝弯腰”的标准动作锻炼核心;布置场地间隙,会做几组深蹲、高抬腿;活动结束后,大家一起绕着场地快走20分钟,放松身体的同时交流服务心得。“以前整理完物资总觉得腰酸背痛,现在边干活边健身,反而不觉得累了。”志愿者张强说道。
“忠犬联盟”的四位核心成员更是以身作则,把办公室变成了“健身小天地”。陈曦在办公桌下放了一个瑜伽垫,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到岗,做15分钟瑜伽拉伸;苏医生的办公室里常备颈椎牵引器,工作间隙就戴上牵引10分钟,还会带着团队做颈椎康复操;林砚舟每画完一张设计图,就起身看5分钟窗外的绿植,再做一套眼部按摩;沈亦舟则把平板支撑当成“工作奖励”,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做3分钟平板支撑,现在已经能轻松坚持10分钟。
三餐四季有讲究:营养养生融入饮食
除了运动,志愿者们也开始重视饮食养生,告别了“凑活吃”“随便吃”的习惯,把营养搭配变成日常,用美食为健康赋能。
基金会的员工食堂和乡村服务点的临时厨房,都换上了“健康菜单”:早餐以杂粮粥、鸡蛋、牛奶、蔬菜为主,保证蛋白质和膳食纤维摄入;午餐荤素搭配,少盐少辣,每周必有2次清蒸鱼、炖排骨等富含钙和蛋白质的菜品;晚餐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和杂粮,避免暴饮暴食。
非遗传承类志愿者还把养生与非遗结合,在浙江竹编工坊,志愿者们用竹编茶具泡枸杞菊花茶,教学间隙喝一杯,缓解视力疲劳;在云南漆艺工坊,他们用漆艺餐具盛放养生粥,让饮食也充满非遗韵味。“用自己做的竹编茶具喝茶,不仅健康,还特别有成就感。”志愿者王老师说道。
医疗健康类志愿者成了“饮食指导师”,不仅自己注重营养,还会给乡村村民和其他志愿者分享饮食知识。在内蒙古敬老院,志愿者们教老人做杂粮馒头、蔬菜沙拉,告诉他们“多吃杂粮少放盐,身体更健康”;在志愿者交流群里,苏医生定期分享健康食谱,如“甲状腺调理汤”“颈椎养护粥”等,还会解答大家的饮食疑问。“以前不知道吃什么对颈椎好,现在跟着苏医生的食谱吃,脖子舒服多了。”一位志愿者留言道。
宣传推广类志愿者则把健康饮食变成了“公益内容”,他们拍摄了“志愿者的健康三餐”系列短视频,分享自己的营养搭配心得,如“赶稿人的健康零食”“乡村服务的便携营养餐”等,视频上线后受到了网友的热烈欢迎。“原来公益人不仅会做公益,还这么懂养生!”有网友留言道。
志愿者们还养成了“自带健康餐”的习惯。下乡服务时,他们会提前准备好杂粮饭、煮鸡蛋、水果等便携食物,避免因找不到合适的餐厅而吃垃圾食品;加班赶工时,大家会一起点健康外卖,或分享自己带的健康餐,互相监督“拒绝高油高盐”。
“忠犬联盟”的四人更是把饮食养生玩出了新花样。陈曦每天早上用枸杞、红枣、山药煮粥,调理甲状腺;苏医生则坚持“每天一杯牛奶、一把坚果”,补充颈椎康复所需的钙和蛋白质;林砚舟的办公桌里常备蓝莓、胡萝卜干,随时补充维生素A;沈亦舟则跟着苏医生学做“腰腹养护汤”,用杜仲、枸杞、排骨煲汤,缓解腰肌劳损。
趣味互动促坚持:群体力量让养生不孤单
一个人坚持健康习惯容易放弃,一群人互相带动则充满动力。志愿者们通过各种趣味互动,让健身、养生变成一件有趣的事,在欢声笑语中养成习惯。
健康互助小组每周都会组织“线上健康挑战赛”,如“步数打卡赛”“颈椎康复训练赛”“健康饮食打卡赛”等。志愿者们每天在小组群里分享自己的步数、运动视频、健康餐照片,每周评选“小组健康之星”,获胜者能获得基金会定制的非遗健康礼品(如竹编按摩捶、羌绣护眼枕)。“为了赢得竹编按摩捶,我每天都坚持走1万步,现在已经成了习惯。”一位综合服务类志愿者说道。
基金会每季度举办一次“健康公益运动会”,设置了跳绳、羽毛球、平板支撑、健康知识问答等项目,志愿者们踊跃参与。在最近的运动会上,非遗传承类志愿者团队表演了“竹编健身操”,用竹编工具做运动道具,创意十足;医疗健康类志愿者团队则开展了“健康急救演练”,既展示了专业技能,又锻炼了身体。运动会不仅增进了志愿者之间的感情,更让大家在趣味运动中感受到了健康的快乐。
“忠犬联盟”还发起了“健康搭档”活动,四人两两结对,互相监督健康计划执行。陈曦和苏医生结对,每天互相提醒作息和运动;林砚舟和沈亦舟结对,一起打卡饮食和视力保护。他们还会定期一起开展“健康周末”活动,如周末徒步、户外瑜伽、健康厨艺大赛等,让健康成为生活的调味剂。
志愿者们还在社交平台发起了“#公益人的健康日常”话题挑战,分享自己的健身、养生瞬间。有人分享乡村服务间隙的拉伸视频,有人展示自己做的健康餐,有人记录颈椎康复的进步,话题阅读量突破1000万次,吸引了更多人关注健康、参与公益。
健康习惯结硕果:身心俱健更爱公益
半年时间里,健身、养生成为日常,志愿者们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发生了显着变化。二次健康筛查显示,志愿者的颈椎、腰椎不适缓解率达到75%,视力疲劳、慢性疲劳改善率超过60%,血压、血糖等指标异常的比例下降了30%。
更重要的是,志愿者们的精神状态愈发饱满,服务热情也更高了。非遗传承类志愿者教学时更有耐心,能更好地应对长时间授课的挑战;医疗健康类志愿者下乡服务时耐力提升,能为更多村民提供健康服务;宣传推广类志愿者赶稿时效率更高,创作的公益内容更具感染力;综合服务类志愿者执行项目时更有精力,能出色完成各项后勤保障工作。
“以前做公益总觉得累,现在每天健身、吃健康餐,精力特别充沛,服务起来也更有干劲了。”一位志愿者感慨道。另一位志愿者则表示:“健康习惯不仅改善了我的身体,还让我变得更乐观、更有韧性,面对公益中的困难也能从容应对。”
“忠犬联盟”的四位核心成员更是收获满满。陈曦的甲状腺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慢性疲劳症状消失,工作效率大幅提升;苏医生的颈椎疼痛基本缓解,能更专注地开展乡村医疗公益项目;林砚舟的视力稳定,干眼症症状消失,创作灵感更加丰富;沈亦舟的腰肌劳损彻底痊愈,下乡服务时再也不用受腰疼困扰。
“看到大家的身体越来越健康,精神越来越饱满,我由衷地感到欣慰。”陈曦说道,“健康是公益的根基,只有我们自己身心健康,才能更长久地守护非遗、帮助他人。未来,我们会继续把健康理念融入公益,让健身、养生成为每一位公益人的日常,让健康与公益同行,温暖与成长相伴。”
如今,健身、养生已经成为“绿韵非遗公益基金会”志愿者们的生活常态。在公益的道路上,他们不仅传递着温暖与希望,更践行着健康与自律的生活方式。这种“守护他人,也守护自己”的公益态度,让公益事业更具生命力,也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在公益中收获健康、成长与幸福,书写着“健康公益,温暖同行”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