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韵非遗公益基金会”志愿者扩容计划落地后,800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整装待发。为确保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与规范性,“忠犬联盟”创新性地邀请周教授牵头学术指导,联合往期优秀志愿者“学长团”共同负责培训工作——周教授凭借深厚的非遗研究底蕴与教育经验把控培训方向,“学长团”则以亲身实践经验传帮带,形成“学术引领+实战赋能”的双轨培训模式,让志愿者们既能夯实理论基础,又能快速掌握实操技能。
组建培训核心团队:学术权威+实战先锋
培训工作启动前,陈曦牵头组建了核心培训团队,明确了“周教授统筹学术+学长团负责实操”的分工体系,确保培训既具专业性,又贴合志愿服务实际场景。
周教授作为培训总顾问,全面把控培训方案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他结合基金会的公益项目特点,将培训内容拆解为“非遗文化通识”“公益服务伦理”“专业技能基础”三大模块,亲自编写培训大纲,并邀请非遗领域、公益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授课。“志愿者培训不能只教‘怎么做’,更要让大家明白‘为什么做’,理解非遗传承与公益服务的核心价值。”周教授说道,他特别强调了培训的“落地性”,要求所有理论知识都要与志愿服务场景紧密结合。
“学长团”则由基金会往期优秀志愿者组成,共12人,涵盖非遗传承、医疗健康、宣传推广、综合服务四大岗位。他们中有连续服务三年的非遗教学志愿者、多次深入乡村的医疗服务志愿者、打造过爆款公益传播内容的宣传志愿者,平均志愿服务时长超过500小时,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我们都是从新手过来的,知道志愿者最需要什么、在服务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学长团团长、非遗传承类优秀志愿者李然说道,他们的核心任务是分享实战技巧、解答实操疑问、带领模拟演练,帮助新志愿者快速适应岗位。
为了让培训更具针对性,核心培训团队还根据四大志愿者岗位的特点,分别制定了专属培训方案:非遗传承类侧重工艺教学与创意指导技巧,医疗健康类聚焦健康科普与设备使用指导,宣传推广类注重公益传播与内容创作,综合服务类强调项目执行与沟通协调。“不同岗位的志愿者需求不同,定制化培训才能让大家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周教授补充道。
理论培训:周教授牵头,夯实专业根基
理论培训阶段,周教授亲自上阵,带领专家团队为志愿者们带来了一场场干货满满的“公益课堂”,从文化认知到服务伦理,全方位夯实志愿者的专业根基。
非遗文化通识课:读懂传统的温度
非遗文化通识课是所有志愿者的必修课,由周教授主讲。课堂上,周教授用生动的案例、清晰的图文,系统讲解了竹编、羌绣、漆艺等基金会重点关注的非遗工艺的历史渊源、文化寓意、工艺特点。“羌绣的‘十字花’不仅是装饰,更是羌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竹编的‘回字纹’寓意着团圆美满,这些文化内涵是非遗的灵魂,也是我们传播非遗的核心。”周教授还分享了自己多年来对非遗传承的研究心得,讲述了非遗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现状与发展机遇,让志愿者们深刻理解了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为了让抽象的文化知识更易理解,周教授还邀请了国家级竹编传承人、羌绣非遗大师来到课堂,现场展示非遗工艺,分享手艺传承故事。“我从12岁跟着母亲学羌绣,这一绣就是50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愿意学的越来越少了,幸好有你们这样的志愿者,能把羌绣教给更多孩子。”羌绣大师李奶奶的讲述让志愿者们深受触动,不少非遗传承类志愿者当场表示,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更多人爱上非遗、传承非遗。
公益服务伦理课:坚守初心的底线
公益服务伦理课由周教授联合公益组织负责人共同授课,核心是引导志愿者树立正确的公益价值观,坚守志愿服务的初心与底线。“公益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平等的‘陪伴’与‘尊重’;志愿服务不能追求个人名利,而是要真正为受助者着想。”周教授强调,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要尊重受助者的隐私、文化习俗与个人意愿,不能以“帮助者”的姿态自居,要与受助者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
课堂上,还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了志愿服务中可能遇到的伦理困境,如“如何平衡公益传播与受助者隐私保护”“面对受助者的不合理需求该如何处理”等。志愿者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与困惑,周教授与专家团队则耐心解答,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以前觉得做公益只要有热情就够了,现在才知道,还需要遵守伦理底线,用专业、尊重的态度去服务他人。”一位新志愿者在课后说道。
岗位专业基础课:瞄准需求的靶向学习
岗位专业基础课按照四大岗位分类开展,由周教授牵头,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授课。
非遗传承类岗位的专业基础课,邀请了非遗教学专家讲解青少年非遗教学方法、创意指导技巧,重点培训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如何引导青少年将非遗元素与现代创意结合。“教乡村孩子非遗手艺,不能用太复杂的理论,要多动手、多互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非遗的魅力。”教学专家分享道。
医疗健康类岗位的专业基础课,由苏医生联合三甲医院的老年病科专家授课,系统讲解常见慢病管理知识、健康科普技巧、医疗设备核心原理与使用注意事项。“乡村老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讲解健康知识时要多用方言、多举生活例子,指导设备使用时要手把手教学,确保他们能独立操作。”苏医生补充道。
宣传推广类岗位的专业基础课,邀请了媒体资深编辑、新媒体运营专家,讲解公益文案写作技巧、视频剪辑方法、公益传播策略,强调公益传播要真实、客观、有温度,避免过度煽情或夸大其词。“好的公益传播能让更多人了解公益、参与公益,但前提是要坚守真实底线,不能消费受助者的苦难。”媒体专家说道。
综合服务类岗位的专业基础课,由陈曦联合项目执行专家授课,讲解公益项目执行流程、沟通协调技巧、应急处理方法,帮助志愿者们提升项目执行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综合服务看似简单,但需要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项目的成败。”陈曦分享道。
实操培训:学长团带队,演练实战技能
理论培训结束后,就进入了实操培训阶段。学长团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通过“案例分享+模拟演练+现场指导”的方式,让志愿者们快速掌握岗位所需的实操技能,为即将开展的志愿服务做好充分准备。
案例分享:解锁服务中的“避坑指南”
学长团的每一位成员都带来了自己在志愿服务中的真实案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为新志愿者们提供了宝贵的“避坑指南”。
非遗传承类学长李然,分享了自己第一次在乡村学校教竹编的经历:“我当时准备了很复杂的教学内容,结果孩子们根本跟不上,课堂秩序一团糟。后来我调整了方案,从最简单的竹编挂件教起,增加互动环节,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他还分享了如何应对“孩子学习进度不一”“教学材料不足”等常见问题,让新志愿者们受益匪浅。
医疗健康类学长张敏,是一名退休护士,她分享了自己在乡村开展健康科普的故事:“有一次我给老人们讲解高血压饮食注意事项,一位老人当场反驳说‘我吃了一辈子咸食,身体照样好’。后来我没有直接否定他,而是用村里几位高血压患者的真实案例,结合简单的医学知识,慢慢说服了他。”张敏强调,与乡村老人沟通要“有耐心、讲方法”,不能硬搬理论。
宣传推广类学长王浩(与获奖少年同名),分享了自己打造爆款公益视频的经验:“好的公益视频不需要华丽的特效,真实的故事最能打动人。我们拍摄的‘乡村少年的竹编梦’视频,没有刻意煽情,只是记录了孩子们学习竹编的日常,结果播放量突破了100万次。”他还提醒新志愿者,在拍摄受助者时一定要提前征得同意,保护好他们的隐私。
综合服务类学长刘婷,分享了自己协助组织青少年设计大赛的经历:“活动现场突发暴雨,部分参赛作品被淋湿,我们紧急启动应急预案,联系工坊赶制备用材料,组织志愿者帮助选手重新修改作品,最终活动顺利完成。”她强调,综合服务志愿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急准备。
模拟演练:沉浸式体验服务场景
模拟演练是实操培训的核心环节,学长团根据不同岗位的服务场景,设计了一系列模拟任务,让志愿者们分组参与、沉浸式体验,在实践中提升技能。
非遗传承类志愿者的模拟任务是“教小学生编织简单的竹编挂件”,学长团扮演“调皮的学生”“提问多的家长”,考验志愿者的教学能力、沟通能力与应急处理能力。有志愿者因为教学方法生硬,被“学生”们“起哄”,在学长的指导下,她调整了教学方式,增加了互动游戏,很快就稳住了“课堂秩序”。“模拟演练太真实了,提前感受到了服务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后真正服务时就不会慌了。”这位志愿者说道。
医疗健康类志愿者的模拟任务是“为乡村老人讲解高血压管理知识并指导使用血压计”,学长团扮演“听力不好的老人”“对设备不信任的老人”,考验志愿者的耐心与沟通技巧。有志愿者因为急于完成任务,讲解时语速过快,“老人”根本没听懂,在学长的提醒下,他放慢语速,用方言重新讲解,还手把手教“老人”操作血压计,最终获得了“老人”的认可。
宣传推广类志愿者的模拟任务是“为‘非遗进校园’项目撰写一篇公益文案并制作短视频脚本”,学长团扮演“普通网友”“捐赠人”,对文案和脚本进行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志愿者们根据学长的反馈,反复打磨作品,提升了公益传播的专业性与感染力。
综合服务类志愿者的模拟任务是“协助组织一场小型非遗展示活动”,需要完成物资整理、现场布置、人员引导等工作,学长团则设置了“物资短缺”“观众迷路”等突发状况,考验志愿者的应变能力与协调能力。志愿者们分工合作,快速解决问题,顺利完成了模拟任务。
现场指导:一对一破解实操难题
模拟演练结束后,学长团对每一位志愿者的表现进行了一对一的点评与指导,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针对志愿者们提出的实操难题进行详细解答。
“我教孩子们竹编时,他们总是注意力不集中,该怎么办?”一位非遗传承类志愿者问道。学长李然解答:“可以把教学内容和游戏结合起来,比如设置‘竹编小达人’评比,或者让孩子们用自己编的挂件装饰书包,激发他们的兴趣。”
“乡村老人对医疗设备不信任,不愿意使用,该如何引导?”一位医疗健康类志愿者提问。学长张敏回应:“可以让村里的村干部或有威望的老人先试用,用实际效果打动大家;也可以现场演示设备的准确性,让老人们放心。”
“写公益文案时,总是不知道如何打动读者,该怎么提升?”一位宣传推广类志愿者请教。学长王浩分享:“多倾听受助者的故事,用真实的细节打动人,比如孩子学习非遗时的笑容、老人用上医疗设备后的安心,这些细节比华丽的辞藻更有力量。”
一对一的现场指导,让志愿者们针对性地解决了自己的困惑,实操技能得到了快速提升。“学长们的建议非常实用,很多都是他们在服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一位新志愿者感慨道。
培训考核与反馈:检验成果,优化提升
为了确保培训效果,培训结束后,核心培训团队对所有志愿者进行了全面考核,考核分为理论考试与实操考核两部分。理论考试主要考查志愿者对非遗文化、公益伦理、岗位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实操考核则让志愿者们现场完成岗位相关的模拟任务,由周教授与学长团共同打分。
考核结果显示,98%的志愿者顺利通过考核,其中30名志愿者表现优异,被评为“优秀学员”。“从考核情况来看,志愿者们的专业素养和实操能力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大家在培训中都很认真、很投入。”周教授说道。
同时,核心培训团队还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了志愿者们对培训的反馈意见。志愿者们纷纷表示,这次培训“内容详实、实用性强”“周教授的理论课让我们开阔了视野,学长团的实操指导让我们掌握了技能”,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如“增加非遗工艺实操练习的时间”“希望提供更多乡村服务的实地案例”等。
针对志愿者们的反馈,周教授与学长团及时调整了后续的培训计划,增加了非遗工艺实操课程的时长,补充了更多乡村服务的实地案例,并建立了“培训后答疑群”,由学长团持续为志愿者们提供后续支持。“培训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要根据志愿者的需求和服务情况,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和方式,让大家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持续成长。”周教授说道。
培训成效:志愿者整装待发,公益力量蓄势待发
为期两周的系统培训圆满结束,800名志愿者经过理论学习与实操演练,已经具备了开展志愿服务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整装待发准备奔赴各个公益岗位。
非遗传承类志愿者们掌握了非遗教学方法与创意指导技巧,迫不及待地想要走进乡村学校,把非遗手艺教给孩子们;医疗健康类志愿者们熟悉了健康科普知识与医疗设备使用指导方法,做好了深入乡村为老人提供健康服务的准备;宣传推广类志愿者们提升了公益传播与内容创作能力,计划用镜头和文字记录公益故事,吸引更多人参与公益;综合服务类志愿者们明确了项目执行与沟通协调的要点,决心做好各项公益项目的“后勤保障员”。
“这次培训让我收获满满,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感受到了公益的力量与温暖。”一位优秀学员代表说道,“我已经做好了准备,要把在培训中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志愿服务中,为非遗传承与乡村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周教授看着整装待发的志愿者们,脸上满是欣慰:“这些志愿者是公益事业的新鲜血液,也是非遗传承的希望。经过系统培训,他们已经具备了专业服务的能力,相信他们能在志愿服务中发光发热,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带去温暖与希望。”
学长团的成员们也纷纷表示,会继续关注新志愿者的服务情况,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与他们一起在公益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随着培训的结束,“绿韵非遗公益基金会”的志愿者们正式开启了他们的公益之旅。在周教授与学长团的保驾护航下,这些怀揣着公益初心与专业技能的志愿者们,将奔赴全国各地的乡村学校、公益机构、非遗工坊,用实际行动践行公益承诺,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书写属于他们的公益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