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新生·少年创想”青少年设计大赛的落幕,并非终点而是起点。获奖青少年们在赛事中收获的不仅是荣誉与认可,更在创意实践、文化探索与责任担当的过程中完成了一场深刻的成长蜕变。他们的故事如同星火燎原,激励着全国各地更多青少年勇敢追求梦想,主动拥抱传统文化,在热爱与坚持中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自我突破:在挑战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对于每一位参赛青少年而言,从萌生创意到完成作品,再到站上颁奖舞台,都是一场充满挑战的自我突破之旅。17岁的李雨桐曾是个内向害羞的女生,为了设计《羌绣·城市脉络》围巾,她第一次独自踏上前往羌寨的旅程,主动向陌生的非遗传承人请教针法;为了优化设计方案,她反复修改草图几十次,甚至熬夜研究地铁线路与羌绣花纹的融合逻辑。“以前我害怕在众人面前说话,现在我能自信地站上颁奖舞台分享自己的作品,还能给同学们做非遗分享。”李雨桐的眼神里满是笃定,“这场大赛让我明白,只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坚持自己的热爱,就能突破内心的局限。”
16岁的乡村少年王浩,曾因觉得“竹编是老人才学的手艺”而自卑,甚至拒绝跟着爷爷学习。参赛后,他逐渐发现竹编工艺的精妙与魅力,为了做好《竹韵新生》,他不仅主动向爷爷请教,还查阅了大量竹编文化资料,反复尝试竹丝编织与环保材料的结合方式。“以前我总觉得自己是乡村孩子,没什么过人之处,现在我知道,只要用心,平凡的手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作品。”王浩的成长不仅体现在作品上,更体现在心态上——他变得更加自信、开朗,还主动带动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学习竹编,分享创意乐趣。
还有不少青少年在参赛过程中克服了浮躁、缺乏耐心等缺点。15岁的陈诺原本做事情三分钟热度,学习羌绣时,曾因针法复杂、多次出错而想要放弃。但在妈妈的鼓励和对作品的期待中,她慢慢沉下心来,一针一线地练习,最终完成了羌绣主题帆布鞋的设计。“绣第一朵花时,我绣坏了五次才成功,那种坚持后的成就感,让我明白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陈诺说道,这种耐心与坚持也迁移到了学习中,她的成绩稳步提升,还养成了专注做事的好习惯。
这些自我突破,或许是性格上的蜕变,或许是能力上的提升,或许是心态上的成熟,但都让青少年们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遇见了更勇敢、更坚韧、更优秀的自己。
文化认同:在传承中树立文化自信
大赛让青少年们深入接触非遗文化,不仅学到了竹编、羌绣等传统工艺,更在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渊源、民俗寓意的过程中,建立起强烈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
李雨桐在羌寨学习时,听传承人讲述了羌绣“以针代笔、以线传情”的文化传统——羌族人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的思念都绣进花纹里,每一幅羌绣都是一段故事、一种情怀。“以前我觉得国外的时尚品牌才高级,现在我发现,我们的非遗工艺才是最有底蕴、最有温度的时尚。”李雨桐的作品中,不仅融入了羌绣的工艺,更承载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我想通过自己的设计,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点都不落后,反而充满了魅力。”
王浩在创作《竹韵新生》时,深入了解了家乡竹编的历史——村里的竹编工艺已经传承了几百年,明清时期曾作为贡品送入皇宫,如今却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以前我觉得竹编只是用来装东西的篮子,现在我知道,它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家乡的文化符号。”这种认知让王浩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他不仅自己坚持学习竹编,还主动向身边人宣传竹编文化,希望能让这门古老的手艺传承下去。
不少参赛青少年在赛后都成了“非遗宣传员”——他们在学校举办非遗分享会,展示自己的作品,讲解非遗工艺知识;在社交平台发布非遗科普视频,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与学习心得;有的还带着非遗作品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向更多人传递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前同学们都追国外的潮流,现在他们看到我的羌绣手链、竹编挂件,都觉得很特别,还来问我怎么制作。”一位参赛青少年说道,这种被认可的感觉,让他更加坚定了传承非遗的决心。
文化认同是民族自信的根基,大赛让青少年们在与非遗文化的对话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了强烈的文化自信,也让他们明白,传承传统文化是年轻人的责任与使命。
榜样力量:激励更多人勇敢追梦
获奖青少年们的故事,通过媒体报道、校园分享、社交平台传播等多种渠道,传递到了全国各地,成为激励更多青少年勇敢追求梦想的榜样力量。
在王浩的家乡,不少乡村孩子受到他的影响,主动向村里的老艺人学习竹编、羌绣等手艺。“王浩哥哥能用竹子和塑料瓶做出获奖作品,我们也能!”几个小学生组成了“非遗创意小组”,跟着王浩学习简单的竹编工艺,用废旧材料创作小作品,虽然工艺稚嫩,但充满了创意与热爱。村里的小学还专门开设了非遗兴趣课,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追逐自己的创意梦想。
在李雨桐的学校,大赛结束后成立了“非遗创意社团”,吸引了几百名同学加入。社团定期开展非遗工艺学习、创意设计交流等活动,还组织同学们走进非遗工坊,与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李雨桐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只要有梦想、敢尝试,就能做出优秀的作品。”社团成员说道,他们正在筹备校园非遗创意展,希望能像李雨桐一样,展示自己的创意与才华。
除了同龄人,这些青少年的故事也激励着更多人。有家长留言:“看到这些孩子为了自己的热爱而努力,我深受感动。我也要鼓励我的孩子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要害怕困难。”有教育工作者表示:“这些青少年用行动证明,传统文化与青春创意可以完美融合,这为我们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也激励着我们为孩子搭建更多追梦的平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获奖青少年们用自己的坚持与成功,让更多人相信“梦想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有热爱、有勇气、有坚持,就能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收获成长与喜悦。
梦想延续:在热爱中书写青春华章
大赛落幕之后,青少年们的追梦之路并未停止。他们带着在大赛中收获的成长与感悟,继续在非遗传承与创意设计的道路上前行,用热爱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李雨桐考入了服装设计专业,她计划在大学期间深入学习非遗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未来打造属于自己的非遗时尚品牌。“我想让更多非遗元素走进时尚圈,让世界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她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向非遗传承人学习,不断积累工艺知识与设计经验,还参与了多个非遗创意项目,努力将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
王浩则成为了“绿韵非遗公益基金”的“少年非遗大使”,他定期走进乡村学校,开展非遗教学与创意分享活动,带动更多乡村孩子学习非遗、热爱非遗。“我希望能让更多乡村孩子知道,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就是宝藏,只要用心挖掘,就能创造出无限可能。”他还在尝试将竹编工艺与更多现代产品结合,设计出更多兼具实用性与文化内涵的作品。
其他获奖青少年也各自在追梦路上稳步前行:有的继续深耕非遗创意设计,不断打磨自己的技艺;有的将非遗元素融入日常学习与生活,用创意为生活增添色彩;有的则专注于非遗推广,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热爱传统文化。
他们的梦想或许各不相同,但都离不开“热爱”与“坚持”。正如周教授所说:“这些青少年的成长,不仅是个人的进步,更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希望。他们用青春与创意,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的责任与担当。”
“非遗新生·少年创想”青少年设计大赛虽然结束了,但它点燃的青春梦想与文化热情却在持续发酵。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受到激励,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主动拥抱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而这些追逐梦想的青少年,终将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创新者与传播者,让古老的非遗手艺在青春的滋养下,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让梦想在坚持与热爱中,绽放出最美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