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新生·少年创想”青少年设计大赛的合作敲定后,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作为赛事核心环节的评审工作,“忠犬联盟”一致推选周教授全权负责——凭借深厚的非遗文化研究底蕴、严谨的学术思维,以及对青少年教育的独到见解,周教授成为搭建评审体系、把控赛事公平与专业度的不二人选。“评审不是简单打分,而是要让青少年感受到非遗的价值,同时引导他们的创意往更有深度的方向发展。”周教授接手任务后,第一时间牵头组建评审团队,制定评审规则,为大赛筑牢“专业、公平、暖心”的核心根基。
组建评审团:多元视角,兼顾专业与温度
为了让评审既具专业性,又能包容青少年的创意天性,周教授精心搭建了“四维评审团”,涵盖非遗传承、时尚设计、教育教学、环保公益四大领域,确保评审视角全面多元。
非遗领域,周教授邀请了国家级竹编传承人、羌绣非遗大师,以及深耕乡村非遗实践的“忠犬联盟”成员林砚舟。“他们最懂非遗工艺的精髓,能精准判断作品是否真正理解并运用了非遗元素,而不是简单堆砌。”周教授解释道。国家级竹编传承人张大师有着五十年竹编经验,对竹编的纹路、技法、文化内涵了如指掌;羌绣非遗大师李奶奶则能从配色、针法中,看出创作者对羌绣文化的理解深度。
时尚设计领域,联合“织光”品牌邀请了三位知名设计师,其中包括擅长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融合的新锐设计师陈曼。“他们能从时尚审美、市场价值、创意表达等角度,评估作品的时尚性与落地可能性,让大赛不仅有文化内涵,更有市场潜力。”陈曼曾多次将非遗元素融入设计,对青少年的创意视角尤为关注,她表示:“我期待看到年轻人用大胆的想象,打破非遗与时尚的边界。”
教育领域,周教授邀请了全国知名中小学美术教育专家、乡村素质教育推动者。“他们懂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创意逻辑,能从教育视角给予鼓励与引导,避免用成人化的标准扼杀年轻创意。”北京某重点中学的美术特级教师王老师说道:“评审不仅是选优,更是育人,我们要让每个参赛者都能从评审反馈中有所收获。”
环保公益领域,则邀请了环保组织负责人、“绿韵非遗公益基金”代表。“大赛设有环保赛道,需要专业人士从环保理念、材料利用、实用价值等方面进行评审,确保作品真正践行‘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环保组织负责人李姐长期致力于青少年环保教育,她希望通过评审,引导青少年树立“环保+文化”的双重意识。
评审团组建后,周教授组织了为期一天的评审培训,详细讲解大赛理念、评审标准、打分规则,同时强调“鼓励为主、专业引导”的评审原则。“我们要包容青少年的不成熟,肯定他们的创意闪光点,同时用专业的语言指出不足,让他们在赛后也能继续成长。”周教授在培训中反复强调。
制定评审规则:量化标准,兼顾创意与内涵
为了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周教授牵头制定了一套科学严谨的“三维度评审体系”,将评审标准量化为可操作的打分项,既避免主观臆断,又能全面评估作品的综合价值。
第一维度是“文化融合度”(40分),重点评估作品对非遗元素的理解与运用。具体细分为:非遗元素识别度(10分),即作品是否清晰体现竹编、羌绣等指定非遗工艺的核心元素;文化内涵理解(15分),即是否理解非遗元素背后的文化寓意,而非单纯的形式模仿;工艺运用创新性(15分),即是否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环保理念有机结合,体现创新思维。“我们不要求青少年熟练掌握复杂工艺,只要能体现对非遗的理解,哪怕是简单的纹路借鉴、配色运用,都能得分。”周教授解释道。
第二维度是“创意表现力”(30分),聚焦作品的创意独特性与艺术表达。细分为:创意独特性(15分),即作品是否具有新颖的视角和独特的表达,避免同质化;艺术感染力(10分),即作品的视觉效果、造型设计是否具有美感和吸引力;形式适配性(5分),即作品形式是否符合赛道要求,是否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青少年的创意天马行空,我们要给予充分尊重,只要不违背大赛理念,就应该得到肯定。”时尚设计师陈曼补充道。
第三维度是“初心传递力”(30分),评估作品对非遗传承、环保理念的传递效果。细分为:理念契合度(15分),即作品是否贴合“非遗新生”“环保可持续”的大赛核心理念;实践可行性(10分),即作品是否具有一定的落地可行性,而非纯粹的空中楼阁;情感共鸣力(5分),即作品是否能传递积极向上的情感,引发观众对非遗传承、环保的关注与思考。
除了量化打分,周教授还特别制定了“评审反馈机制”:每位评审不仅要打分,还要为每件入围作品撰写不少于50字的评语,既要肯定优点,也要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对于未获奖但有亮点的作品,将颁发“创意鼓励奖”,并附上个性化反馈,让每位参赛者都能感受到被重视。
“评审规则不是束缚创意的枷锁,而是保障公平、引导方向的灯塔。”周教授在规则发布会上说道,“我们要让青少年明白,好的作品不仅要有创意,还要有文化内涵和社会责任,这才是大赛想要传递的核心价值。”
搭建评审流程:公开透明,全程可追溯
为了确保评审过程的公开透明,周教授设计了“三级评审+全程公示”的评审流程,让每一个环节都可追溯、可监督。
第一级是初审,由“忠犬联盟”的项目团队与“织光”品牌工作人员共同完成。他们将按照“资格审核+初步筛选”的原则,剔除不符合参赛要求(如超龄、作品主题不符)的作品,然后根据作品的完整性、创意闪光点,筛选出进入复审的作品。初审结束后,将在大赛官方平台公示进入复审的作品名单及编号,接受公众监督。
第二级是复审,由评审团分组进行线上评审。评审团分为时尚设计组和环保创意组,每组5位评审,分别对对应赛道的作品进行独立打分。打分采用百分制,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取平均分作为作品的复审成绩。复审结束后,将公示进入终审的作品名单及复审平均分,同时公布评审团的基本信息,确保评审过程的透明度。
第三级是终审,采用“线上集中评审+线下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进入终审的作品,评审团将进行集中线上评审,再次独立打分;同时,邀请部分优秀作品的创作者进行线上答辩,让青少年阐述自己的创作理念、非遗元素的运用思路、环保理念的践行方式等。评审团将结合作品本身、打分情况和答辩表现,最终确定获奖名单。终审过程将进行全程录像,关键环节将在官方平台进行片段公示,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为了避免评审舞弊,周教授还制定了严格的“评审回避制度”:评审团成员若与参赛选手有亲属关系、师生关系等利害关系,必须提前申报并回避相关作品的评审;评审过程中,所有作品均隐去创作者的姓名、学校等个人信息,仅以编号标识,确保评审的公正性。
“公开透明是评审的生命线,只有让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检验,才能让参赛者信服、让社会认可。”周教授说道。为了广泛听取意见,他还在大赛官方平台发起了“评审规则我想说”的征集活动,邀请参赛者、家长、教育工作者对评审规则和流程提出建议。收到的有效建议中,有不少被采纳,如增加“答辩环节的时间限制”“公示作品的创作说明”等,让评审流程更加完善。
筹备评审辅助:细节暖心,保障评审高效
为了让评审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周教授带领团队做了充分的辅助筹备工作,从作品整理、材料汇编到技术支持,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周全。
首先是作品整理与分类。大赛收到的作品形式多样,包括设计图、实物照片、模型视频等。周教授团队将所有作品按照赛道、地区进行分类,为每件作品制作专属档案,包含作品编号、创作说明、创作者基本信息(隐去敏感信息)、作品图片或视频等。同时,将所有作品上传至专属评审平台,方便评审团随时查看、打分。
其次是材料汇编。周教授组织团队编写了《评审工作手册》,详细介绍大赛背景、评审规则、打分标准、非遗元素参考资料等,让评审团成员在评审前能快速熟悉相关信息。手册中还特别收录了竹编、羌绣、漆艺等非遗工艺的核心元素解析、文化寓意说明,帮助非非遗领域的评审更好地理解作品。
技术支持方面,联合专业技术团队搭建了稳定的线上评审平台,实现作品查看、打分、评语撰写、成绩统计等功能一体化。平台还设置了“作品对比”“打分记录”等功能,方便评审团成员进行横向对比和追溯。同时,安排了专人负责技术保障,及时解决评审过程中出现的网络卡顿、文件无法打开等问题。
此外,周教授还考虑到评审团成员的时间安排,采用“弹性评审”模式:初审和复审阶段,评审团成员可在规定时间内自由安排评审时间;终审阶段,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集中评审,确保评审效率。对于部分年长的非遗传承人,团队还提供了“一对一”的技术指导,帮助他们熟练使用线上评审平台。
“评审工作不仅要专业公正,还要高效便捷。只有让评审团成员全身心投入到作品评估中,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周教授说道。在他的精心筹备下,评审工作的各项流程都已就绪,只待参赛作品的汇集。
初心坚守:以评审为桥,连接传统与未来
在整个评审筹备过程中,周教授始终坚守一个核心初心:评审不仅是为了选出优秀作品,更是为了搭建一座连接非遗传统与青少年未来的桥梁。“我们要通过评审,让青少年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传承和创新非遗的热情;同时,也要让非遗传承人们看到年轻人的创意,为非遗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思路。”
他多次强调,评审团要“多一份包容,少一份苛刻;多一份鼓励,少一份否定”。对于那些创意大胆但工艺不够成熟的作品,要肯定其创新精神;对于那些工艺扎实但创意不足的作品,要引导其打开思路;对于那些融入环保理念的作品,要鼓励其坚持社会责任。
“青少年是非遗传承的未来,他们的每一个创意都值得被尊重,每一次尝试都值得被肯定。”周教授在筹备会议上动情地说,“我们的评审工作,不仅要选出当下的优秀作品,更要培育未来的非遗传承者和创新者。”
随着评审筹备工作的圆满完成,“非遗新生·少年创想”青少年设计大赛正式进入作品征集的冲刺阶段。在周教授搭建的专业、公平、暖心的评审体系保障下,这场融合非遗、时尚、环保与青少年创意的盛会,即将迎来最精彩的作品展示与评选环节。而那些饱含创意与热爱的青少年作品,也将在专业评审的见证下,绽放出非遗传承的新生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