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远方的军营和医院里暗流涌动之时,首都顾家的小院,却是一片岁月静好的温馨景象。
肖芷涵的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行动也变得有些笨拙。
她成了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每天的生活,就是看书,散步,听音乐,享受着女王般的待遇。
这天下午,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
肖芷涵靠在沙发上,手里捧着一本关于早期教育的书,看得津津有味。
顾盼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低着头,正专注地给未出世的小侄子或小侄女织着一双小巧的毛线鞋。
她的手法熟练,针脚里满是爱意和期待。
织着织着,顾盼的动作却慢了下来,似乎有些心不在焉。
她抬起头,看着肖芷涵,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道:“嫂子,等你生完宝宝,你还准备回学校去吗?”
肖芷涵放下书,笑着看着她。
“当然要去啊。”
她的回答,没有丝毫的犹豫。
“我的博士还没读完呢,怎么能不去?”
“可是带孩子不是很辛苦吗?”顾盼的眼神里有些担忧。
“而且,二哥现在也升职了,家里又不缺钱,你完全可以在家好好休息的。”
顾盼的话,代表了那个时代大多数人的普遍看法。
女人结了婚,生了孩子,就应该回归家庭,相夫教子。
肖芷涵摇了摇头,她伸手抚上自己隆起的小腹,脸上洋溢着母性的光辉。
“盼盼,我很爱这个孩子,也很爱你们这个家。”
她温柔而坚定地说。
“爱不意味着要放弃自我。”
“一个女人,她的价值,不应该仅仅被定义为某某的妻子,或者某某的母亲。”
“她首先应该是她自己。”
肖芷涵看着顾盼,认真地说:“我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不是为了向谁证明什么,而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权。”
“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看到的妈妈,不是一个围着灶台和家庭打转的怨妇,而是一个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追求,精神世界丰盈而独立的女性。”
“我希望,我能成为他的榜样。”
这番话像一束光,照进了顾盼的心里。
她从小看到的,都是母亲如何依附于男人,如何为了金钱而放弃尊严。
肖芷涵的话,为她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原来,女人还可以这样活。
就在这时,张桂芬端着一碗刚炖好的鸡汤走了进来。
“聊什么呢,这么热闹?”
她把鸡汤小心地放在肖芷涵面前的茶几上,香气弥漫了整个客厅。
顾盼把刚才的话题,跟张桂芬说了一遍。
她原以为,婆婆这一辈的人思想传统,可能不理解。
没想到,张桂芬听完,一拍大腿。
“芷涵说得对!”
老太太一脸的赞同。
“想当年,我要不是开了那个张妈私房菜,现在可能还是个只会家长里短的农村老太太。”
“就是因为有了自己的那点小事业,我才觉得,这人啊,活得有底气,有奔头!”
张桂芬现在也是个女企业家了,说起话来,头头是道。
她的转变,就是对肖芷涵那番话最好的印证。
正说着,门铃响了。
是顾言默的妻子郑慧,和大哥的新婚妻子方晴。
她们提着大包小包的婴儿用品,来看望肖芷涵。
客厅里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
四个女人,代表了不同年代,不同背景,却因为一个共同的话题,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郑慧作为过来人,分享着自己当年如何在工作和家庭之间艰难平衡的经历。
“那时候真是觉得快要累垮了,但每次看到自己做的版面变成了铅字,那种成就感,是什么都替代不了的。”
她如今是业内知名的主编,言谈举止充满知性女性的自信和魅力。
方晴则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职业女性,分享着她在采访中遇到的那些各行各业的杰出女性。
有白手起家的女企业家,有扎根基层的女干部,有献身科研的女科学家。
“我发现,那些真正活得精彩的女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她们从未停止过成长。”方晴总结道。
她们的谈话,像一场生动的女性论坛。
周红、赵秀莲、张兰。
一个个鲜活的名字,被她们提起。
她们都曾是普通的家庭妇女,但没有被生活磨平棱角。
她们开饭馆,办果园,开服装店。
她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价值,也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顾盼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
她的眼睛越来越亮。
她心中的种子,开始破土而出,成长。
“嫂子,大嫂,方晴姐。”
顾盼站了起来,脸上带着羞涩,但更多的是坚定。
“我想好了。”
“我也要去考大学。”
“我想学外语,学国际关系,我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想像你们一样,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她的话掷地有声。
客厅里安静了片刻,随即爆发出掌声。
“好样的!盼盼!”
“我们支持你!”
“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
女人们围了上来,给了顾盼一个大大的拥抱。
这是来自女性之间真诚的支持和鼓励。
窗外的阳光明媚。
肖芷涵感觉到,肚子里的宝宝,又轻轻地踢了她一下。
仿佛也在为小姑姑加油鼓劲。
她知道,一个属于女性的,更加独立、更加精彩的新时代,正在悄然来临。
她们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也是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