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残土纪元 > 第366章 撤离路线的辐射评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66章 撤离路线的辐射评估

旧辐射区边缘的“废弃矿洞入口”,在丑时的电磁冷光里泛着萧瑟的暗灰。0.16Sv\/h的辐射虽低于危险阈值,却仍在空气中留下粘稠的能量感——星核结晶化作细碎的暗灰颗粒,像风化的沙尘,附着在矿洞入口的岩壁上,与岩壁间裸露的金属矿轨(锈迹斑斑,部分已断裂)、散落的矿工头盔(外壳布满弹孔)、半埋的辐射警告牌(字迹模糊,仅能辨认“危险”二字)交织,在地面投下带着灰影的光斑,像铺在未知前路的警示符。

这里是林野小队找到“辐射引导器能源供给块”的地方,也是他们计划返回北麓汇合点的起点。此刻,小队四人围在矿洞入口的临时测绘点旁,地上铺着张用抗锈藤纤维绘制的“简易路线图”,上面用炭笔标注了三条可能的撤离路线:

1. 东线:矿道直达线(最短,约12公里,经3个废弃矿道节点,直接连接北麓矿道);

2. 中线:营地绕行线(中等长度,约15公里,经旧劳工营地、纤维母巢残区,路况较平坦);

3. 西线:山脊安全线(最长,约18公里,沿旧辐射区山脊走,避开大部分低地辐射热点,但需攀爬陡峭岩壁)。

“必须在日出前回到汇合点,否则旧辐射区的夜间辐射会回升到0.2Sv\/h以上,寻踪藤的活性会下降,无法精准预警。”苏晴蹲在路线图旁,辐射绘图本摊在腿上,屏幕上弹出“旧辐射区辐射变化曲线”:夜间2-5点辐射最低(0.15-0.18Sv\/h),5点后开始回升,7点将超过0.2Sv\/h,“现在是2点10分,我们只有不到5小时的评估和撤离时间,必须尽快确定最优路线。”

陈静提着能量监测仪,探头对准东线矿道入口,屏幕上的辐射值跳至0.17Sv\/h,比入口处高0.01Sv\/h,且伴随着微弱的“能量波动”:“东线矿道里有‘残留的能量陷阱’——应该是赵衡之前布置的,用掠夺因子能量激活的矿道塌陷装置,踩中压力板块就会触发,不仅会阻断路线,还会释放大量辐射。我的探测仪能扫到陷阱位置,但需要逐段排查,会浪费至少1小时。”

她顿了顿,将探头转向中线方向,屏幕上的辐射值稳定在0.16Sv\/h,却在“纤维母巢残区”的标注位置出现一个小峰值(0.21Sv\/h):“中线的问题在纤维母巢残区,那里的‘辐射凝聚体’还没完全消散——是母巢能量崩溃后形成的固态辐射块,表面泛着暗红,触碰会引发局部辐射泄漏,需要阿木用除因子藤中和后才能通过,但中和一块至少需要15分钟,残区里大概有5-8块这样的凝聚体。”

阿木蹲在路线图的西线标注处,寻踪藤的竹竿斜靠在腿上,淡绿的芽尖朝着山脊方向,亮度稳定在“安全级”(淡绿),没有出现预警的暗红。他用手语快速比划,绿色纹路泛着“分析”的柔和:西线山脊的岩壁上有天然的“抗辐岩层”(含星核泉心石成分,能阻挡部分辐射),寻踪藤的根系能顺着岩层生长,不仅能辅助攀爬,还能实时反馈岩壁后的辐射情况;他可以提前在背包里装“应急解辐藤”种子,若遇到突发辐射热点,能在1分钟内发芽中和,无需额外浪费时间。

林野蹲在路线图中央,手指在三条路线上反复比对,青铜刀的刀尖轻轻点在中线和西线的交汇点:“东线有陷阱,时间不够;中线有辐射凝聚体,中和耗时太长,且母巢残区可能有未清理的傀儡残骸,容易引发意外;西线虽长,但路况安全,寻踪藤能预警,阿木的植物也能应对突发情况,优先评估西线。”

决定后,小队立刻分工:苏晴负责“宏观辐射测绘”,用感知覆盖西线1公里范围内的区域,标记大型辐射热点和危险地形;陈静负责“微观辐射检测”,用监测仪逐米排查地面和岩壁的辐射值,记录是否有隐藏的能量波动;阿木负责“植物适配评估”,将寻踪藤的芽尖贴近岩壁,观察亮度变化,同时撒下少量解辐藤种子,测试土壤的辐射兼容性;林野负责“路线标记”,用青铜刀在岩壁上刻下简易符号(箭头表示方向,圆圈表示安全休息点,叉号表示需绕行),方便后续撤离时识别。

西线评估第一阶段:山脊入口(0-2公里)

这里是矿洞入口到山脊的过渡段,地面覆盖着厚厚的暗灰结晶层,踩上去会扬起细碎的灰雾。苏晴的感知扫过区域,绘图本屏幕上弹出“无大型辐射热点,仅有3处小型低辐射区(0.18Sv\/h),位于地面凹陷处,可能是雨水积聚导致辐射残留”。

陈静的监测仪在凹陷处测得准确数值:0.182Sv\/h,未超过安全阈值(0.2Sv\/h),但长期停留仍有风险。阿木立刻在凹陷处撒下解辐藤种子,淡绿的芽尖10秒内破土,缠绕在凹陷边缘,监测仪的数值逐渐下降到0.165Sv\/h。“解辐藤能在30分钟内彻底中和这些残留辐射,撤离时经过这里,就不用担心灰雾携带的辐射了。”阿木用手语示意,同时在路线图上的凹陷位置画了个“绿圈”,标记为“已处理安全点”。

西线评估第二阶段:陡峭岩壁段(2-5公里)

这是西线最艰难的路段,岩壁坡度约60度,表面布满风化的裂缝,部分裂缝中嵌着淡红的“辐射晶簇”(0.22Sv\/h,超过安全阈值)。苏晴的感知顺着裂缝延伸,发现晶簇仅存在于表面,岩壁内部的抗辐岩层完好,没有辐射渗透。

“需要清理表面的辐射晶簇,否则攀爬时容易刮破抗辐服,导致辐射接触。”陈静用监测仪确认晶簇的分布范围,共12处,集中在岩壁中段30米范围内。阿木从背包里掏出“吸附藤”种子,混合少量水制成“种子泥”,用手指抹在晶簇表面——吸附藤的芽尖瞬间包裹晶簇,像层淡绿的薄膜,监测仪的数值快速下降到0.17Sv\/h。“吸附藤能在攀爬时保持活性,不会脱落,还能增加手部的摩擦力。”阿木比划着,同时用寻踪藤的竹竿测试岩壁的承重,确认能支撑四人攀爬。

林野则在岩壁底部刻下“向上箭头+绿点”,标记为“攀爬起点”,又在岩壁中段的安全凸起处刻下“休息圈”,方便撤离时中途停留调整。

西线评估第三阶段:山脊平缓段(5-8公里)

这里的路况明显好转,山脊顶部宽约3米,覆盖着稀疏的抗辐草(阿木之前培育的品种,能在低辐射环境生长),地面的暗灰结晶层较薄,辐射值稳定在0.15Sv\/h,是西线目前最安全的路段。

苏晴的感知突然捕捉到异常,绘图本屏幕上弹出“微弱的能量信号”,来自山脊北侧100米处的“旧了望塔残骸”:“里面有‘辐射引导器的能量残留’,但不是完整碎片,更像是碎片的细小碎屑,辐射值0.19Sv\/h,不会构成威胁,但可能会干扰寻踪藤的预警。”

陈静的监测仪在了望塔残骸中找到碎屑——约指甲盖大小,银蓝色,与核心控制块的材质一致,确认是能源供给块的残留碎片。阿木用吸附藤将碎屑包裹起来,放入特制的“防辐射小盒”,寻踪藤的芽尖立刻恢复稳定的淡绿色,不再出现轻微的闪烁。“这些碎屑可以带回实验室,老秦说不定能从中提取更多碎片的能量特征,帮助寻找剩下的定向引导块。”苏晴将碎屑的位置标记在路线图上,标注为“有用残留物,已回收”。

西线评估第四阶段:下山过渡段(8-10公里)

这里连接山脊和平原,坡度逐渐变缓,地面开始出现旧辐射区的“土壤层”(混合着星核粉末,辐射值0.16Sv\/h),远处能看到北麓汇合点的淡绿光(自我解构程序的能量光晕)。苏晴的感知覆盖了最后2公里区域,确认无辐射热点和危险陷阱,只有少量废弃的傀儡零件(已无能量,不会构成威胁)。

陈静的监测仪测得最终路段的平均辐射值:0.155Sv\/h,完全处于安全范围,且随着靠近汇合点,辐射值逐渐下降。阿木在下山的起点撒下“标记藤”种子——淡绿的藤须会沿着路线生长,形成一条清晰的“绿色路径”,即使夜间光线不足,也能通过藤须的荧光识别方向。

凌晨5点整,西线10公里的核心路段评估完成,剩余2公里为安全过渡段,无需额外评估。小队四人回到矿洞入口,在临时测绘点汇总评估结果,更新后的路线图上,西线被标注为“最优撤离路线”,共设置5个安全休息点、3处已处理辐射区、1处残留物回收点,预计撤离时间为2小时15分钟,能在日出前(7点)安全回到北麓汇合点。

“所有评估数据已同步到通讯藤,陈静和老秦那边能看到路线图,他们会提前在汇合点的西线出口准备抗辐草水和热粥,等我们回来。”苏晴关闭绘图本,将其塞进背包,后颈的纤维痕迹因长时间感知而微微泛白,却依旧透着坚定,“能源供给块已经用除因子藤净化过,没有掠夺因子残留,带回实验室后,就能和核心控制块进行第二次能量共鸣,定位剩下的两块碎片。”

林野握紧青铜刀,看着远处北麓汇合点的淡绿光,又看了眼背包里的能源供给块(被吸附藤和除因子藤双重包裹,安全无泄漏),心里清楚:这次撤离路线评估,不仅为小队找到了安全的归途,更验证了“植物+设备+感知”的辐射应对模式,为后续寻找其他碎片、甚至清理整个旧辐射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案。

阿木将寻踪藤的竹竿靠在肩上,淡绿的芽尖朝着汇合点方向,亮度比之前更柔和,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撤离引路。陈静收起监测仪,检查了每个人的抗辐服是否完好,确认没有刮破或辐射残留。

凌晨5点15分,小队四人背着装备,沿着评估好的西线,朝着北麓汇合点的方向出发。丑时的电磁冷光逐渐被东方的鱼肚白取代,暗灰的星核结晶在晨光中泛着微弱的光,山脊上的抗辐草随风轻摆,像在为他们送行。林野走在最前面,青铜刀的刃口映着晨光,心里充满了期待——回到汇合点后,他们就能启动第二次能量共鸣,离彻底清除红锈林的辐射,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