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石器革命 > 第88章 播种未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议事厅的木桌被擦得锃亮,那卷雪眼赠予的兽皮卷摊在中央,边缘用细麻绳固定,防止被风吹动。林岩用干净的麻布轻轻擦拭着皮卷表面,指尖划过那些精细的图案——陶轮的轮辐、杠杆的支点、豆类的藤蔓,每一笔都透着超越时代的规整,仿佛不是手绘,而是用模具拓印的。

老陶匠枯瘦的手指停在陶轮图样上,指腹反复摩挲着转动的木轴:“我做了四十年陶器,都是用手捏、用脚转着泥盘,从来没想过……木轴能让泥盘自己飞起来!”他声音发颤,眼里闪着泪光——这意味着,以后一天能做的陶器,比过去三天还多,而且更圆、更薄,不容易裂。

磐蹲在杠杆示意图前,用木炭在地上画了个简易的杠杆:“一根木杆,中间垫块石头,一头挂重物,一头用力压……真能撬动几个人都抬不动的石头?”他转头看向身边的战士,“明天去矿场试试,要是真行,挖矿搬石头能省一半力气!”

星则捧着“净水之种”的皮囊,倒出一点颗粒——白色的,像细小的盐粒,却比盐重。她想起皮卷上画的“隔离屋”,又看了看外面正在打水的族人,轻声说:“以后每个取水点都放些‘净水之种’,喝干净的水,生病的人就少了。还有皮卷上画的‘黄花藤蔓’(豆类),等春耕结束,我们试着种一片,说不定能让土地更肥。”

几位长老看着皮卷,脸上满是敬畏——这不是普通的图画,是能让部落变强的“神技”。但没人敢大声喧哗,只有偶尔的惊叹声,在寂静的议事厅里轻轻回荡。

“这些知识不能一下子全推出去。”林岩收起麻布,声音严肃,“雪眼有戒律,不能让没触‘观察红线’的部落知道;而且巨木的商队还在盯着我们,太扎眼的变化会引来麻烦。”

经过一夜商议,核心层定下了“三步走”的计划:

第一步,推陶轮。老陶匠带着两名最信任的学徒,在工坊角落搭了个封闭的小棚,秘密研究陶轮——用硬木做轮盘,中间穿一根木轴,下面装个脚踏板,踩动踏板,轮盘就能转动。他们先从做小陶罐开始,反复调整轮盘的重量和木轴的润滑度,半个月后,第一批用陶轮做的陶罐出炉了——器壁薄得能透光,口沿规整,比手捏的陶罐好看十倍。

第二步,用杠杆。磐带战士去铜矿场,找了根两丈长的硬木,中间垫块巨石当支点,一头绑着几百斤重的铜矿石,另一头让四名战士往下压——“嘿!”随着号子声,铜矿石竟然被慢慢撬了起来!战士们都惊呆了,之前要八个人抬的矿石,现在四个人就能撬动,效率一下子翻了倍。

第三步,净水和卫生。星把“净水之种”分给每个屋舍的负责人,教他们“一碗水放一小撮,搅拌后等半个时辰”;又在部落边缘搭了两间“隔离屋”,规定生病的人必须住进去,由专门的人送水送食物,防止传染。

至于日晷和新作物,林岩决定暂时压一压——日晷需要精准的刻度,现在的工匠做不出来;豆类需要先试种,确定能在部落的土地上生长,才能推广。

岩山的变化,很快被巨木的商队察觉。商队首领老松每次来交易,眼神都在工坊区打转——他看到了更高的陶窑烟囱,听到了里面传来的“嗡嗡”声(陶轮转动的声音);还看到战士们用奇怪的木架(杠杆)搬运巨石,几个人就能搬动过去十几人才能抬动的木头。

“岩山最近好像……更不一样了。”老松回到巨木部落,向年轮长老汇报,“他们的陶器更圆了,搬东西也更省力了,不知道在搞什么名堂。”

年轮长老坐在兽皮椅上,手指摩挲着岩山之前交易的铜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不用急,他们拿到了‘好东西’,肯定会忍不住用。我们等着,等他们露出破绽,或者……等他们内部有人眼红。”

南方的消息也断断续续传来——逐风者的猎人说,狩的“岩山之狼”进了南边的沼泽,那里有很多小部落,还可能有没被发现的铜矿。“他们抢了一个沼泽部落的粮食,还抓了几个会挖矿的人,好像在找什么。”猎人汇报时,眼神里满是忌惮。

更让林岩警惕的是,逐风者还提到,有几个穿白色兽皮的独行者,在北方部落打探“流星”和“黑色硬石头”的消息——“他们问得很细,还拿了块黑色的石头碎片,让部落的人辨认。”

林岩的心沉了下去——雪眼的试炼,可能不止岩山一家。他们在寻找更多的“星铁”,也在观察更多的部落。

第一批陶轮陶罐分下去时,族人们都围过来看新鲜。阿月捧着一个能装两斤水的陶罐,轻轻敲了敲——“当当”的脆响,比过去的陶罐好听多了。“这罐子真轻,还不漏水!”她高兴地说,赶紧装了些水,小心翼翼地抱回家。

矿场里,杠杆的应用越来越广。战士们用杠杆撬矿石,用滚木(下面垫着圆木,让石头在上面滑动)运石料,原本需要十天才能挖完的矿洞,现在七天就能完成。附庸民阿石擦着汗,看着远处的杠杆,对身边的人说:“岩山的首领真厉害,能想出这么省力的法子。”

取水点旁,族人们都知道了“净水之种”的神奇。一个小孩看着浑浊的河水放进“种子”后,慢慢变清,兴奋地拍手:“水变干净啦!像雪山上的泉水!”星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了微笑——她已经很久没看到部落里有人因为喝了脏水拉肚子了。

林岩站在部落东边的小土坡上,那里放着一个简易的“观测台”——一块平整的石板,上面插着一根木杆,用来记录太阳的影子(日晷的雏形)。他身边的年轻助手小木,正拿着木炭在木板上记录:“今天太阳影子最短的时候,是午时;风从北边来,有点凉。”

林岩望着下方的部落——陶窑的烟囱冒着青烟,矿场传来战士们的号子声,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打闹,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他知道,这些变化只是开始,像刚种下的种子,需要慢慢浇灌,才能长成大树。

“明天,我们试着种几亩豆类。”林岩对小木说,眼神望向远方的田野,“雪眼的戒律、巨木的窥探、狩的威胁,都还在。但只要我们一步一步走,把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岩山就会越来越强。”

夕阳落在观测台的木杆上,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通往未来的路。岩山部落的文明萌芽,在知识的浇灌下,正悄悄破土,等待着长成参天大树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