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不对!这里又对不上了!”深夜的办公室里,林婉秋猛地抬起头,用力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疲惫和烦躁,“百货公司的订单、七个经销点的要货单、还有刚子报上来的三个县城新客户的预付款……这账目都快搅成一锅粥了!”

应对因业务量暴增而出现的内部管理瓶颈,初步引入系统化管理方法,提升运营效率。

陈锋端着一杯刚沏的热茶走到她身边,轻轻放在桌上。他看着妻子面前堆积如山的单据和那本被涂改得密密麻麻的账本,眉头紧锁。灯光下,林婉秋的脸庞明显清减了些,这些日子她几乎每晚都熬到深夜。“别急,慢慢来。”他声音沉稳,但心里清楚,这不是“慢慢来”就能解决的问题。

“怎么能不急?”林婉秋推开算盘,有些懊恼,“这个月才过一半,订单总额已经快赶上个月整月了!生产计划跟着订单走,朝令夕改,大刘那边也怨声载道,说原料调度和工人排班全乱套了!仓库那边更是糊涂账,入库、出库有时候就靠老王头一个人记个小本子,前天居然发现少了三箱货,查了两天才搞清楚是提前发走了没记录!”

识别管理痛点(订单、生产、库存、财务混乱),引入简易ERp概念,设计标准化报表与流程。

她一连串的话像子弹一样射出来,将“百万目标”下隐藏的管理危机赤裸裸地揭露出来。规模的快速膨胀,让原本依靠人盯人、手工记账的粗放管理模式,彻底不堪重负。

“还有刚子那边,”林婉秋补充道,“他开拓新市场是好事,但每个客户的价格、账期、运费都不一样,全靠脑子记,回来报账经常说不清,财务上风险很大!”

陈锋沉默地听着,他知道,这就是快速成长必然经历的阵痛。他拉过一张椅子坐下,拿起铅笔在一张空白纸上画了起来。“婉秋,大刘,你们看。”他画了几个方框,分别写上“销售”、“生产”、“仓库”、“财务”。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这几个环节像一团乱麻,拧在一起了。销售接了订单,生产不知道具体排产量,仓库不清楚该备多少货,财务更是要等到最后才能艰难地对账。”

大刘不知何时也走了进来,听着陈锋的话,深有感触地点头:“是啊,锋哥!车间里经常是刚安排好生产A订单,又插进来一个更急的b订单,机器频繁调整,效率低,工人也累。要是能提前知道一个星期的生产任务就好了!”

“所以,我们必须把这团乱麻捋顺!”陈锋用铅笔将几个方框用箭头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简单的闭环,“我们要建立一个简单的……信息传递系统。”

他在“销售”框后写上“每日订单汇总表”,在“生产”框后写上“周生产计划排程表”,在“仓库”框后写上“每日入库\/出库台账”,在“财务”框后写上“应收\/应付账款明细表”。

“从明天开始,我们试行新规矩。”陈锋语气果断,不容置疑,“第一,所有销售订单,无论大小,必须统一填写我设计的这张《订单通知单》,写清楚产品、数量、价格、交货期,每天下午四点前汇总到婉秋这里。婉秋审核后,立即抄送一份给大刘。”

林婉秋看着陈锋迅速绘制的简单表格,眼睛一亮。虽然简陋,但项目清晰,责任明确。

“第二,大刘拿到汇总的订单后,必须在第二天上午十点前,制定出未来三天的《生产计划排程表》,明确每条生产线每天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并通知仓库准备相应原料。”

“好!这样我心里就有底了!”大刘用力点头。

“第三,仓库那边,进出货物必须凭单!入库凭采购单和质检单,出库凭婉秋签字盖章的发货单!每天下班前,必须把当天的《入库\/出库台账》做好,交给婉秋对账。丢了货,就按台账追究责任!”

“第四,财务,”陈锋看向林婉秋,“你根据这些单据,建立清晰的客户档案和账期管理,每天更新《应收账款明细》。刚子那边,所有的销售和费用支出,也必须凭单据报销,否则不予核销!”

成功设计并开始推行初步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各部门职责与信息流转得以厘清,为后续规模化运营打下基础。

这套看似简单却直指要害的“土法ERp”系统,让林婉秋和大刘都看到了希望。这不仅仅是几张表格,更是一种工作思路的变革,从混乱走向有序的开始。

“我明天就找人刻蜡板,把这些表格油印出来!”林婉秋立刻有了精神,疲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的干劲。

“我回去就跟各车间班长开个会,把新规矩说清楚!”大刘也摩拳擦掌。

接下来的几天,厂里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和抱怨的声音。习惯了口头传达的销售员觉得填表麻烦,仓库的老王头也觉得记账繁琐。但在陈锋的强力推行和林婉秋、大刘的严格执行下,新的流程还是艰难地运转了起来。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仅仅一周后,林婉秋就惊喜地发现,账目清晰了很多,对账时间大大缩短;大刘的生产计划变得有条不紊,生产效率提升了近两成;仓库再也没出现过莫名的短货现象。

然而,这套刚刚萌芽的管理体系,还非常脆弱。它依赖于陈锋个人的权威和核心骨干的执行力。当陈锋的视线暂时从内部管理移开,投向更广阔的市场时,那些习惯了旧有散漫工作方式的员工,会真正从心底接受并严格执行这些新规矩吗?这套系统能否经受住未来更大业务量的冲击,而不至于再次陷入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