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周一晚上,苏晚、王一然和陈静,进行了一次线上的“微光计划”工作会议。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审核官网上收到的第一批求助申请。

李哲作为技术担当,已经提前将七份申请材料整理成了规范的文档,并隐去了申请人的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只保留了基本情况和求助描述。

视频会议的屏幕上,三个人表情严肃,气氛远比平时聊天要凝重。

“我先说说我的初步筛选意见。”作为计划的发起人,苏晚首先开口,“这七份申请里,有三份,我认为可以优先考虑。”

她将三份文档标记了出来。

“第一份,是‘孤岛老人’。申请人是一位七十八岁的独居老人,子女都在国外,自己住在城西一个没有电梯的老公房六楼。他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上下楼非常困难,房子里的卫生间和厨房也因为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社区已经核实过情况,属实。”

“第二份,是‘折翼的家庭’。申请人是一对中年夫妻,男主人三年前因为车祸高位截瘫,家里为了给他治病已经耗尽了积蓄。他们现在住的房子,完全没有无障碍设施,女主人每天光是把他从床上弄到轮椅上,都要耗费巨大的力气。他们的诉求,是希望能改造一下卫生间和卧室,方便男主人日常起居。”

“第三份,是‘星星的孩子’。申请人是一个单亲妈妈,她的儿子患有自闭症,有很强的攻击性和自残倾向。她希望能把家里改造得更安全一些,比如墙壁包上软包,去掉所有尖锐的棱角,给他一个能让他平静下来的‘安全角’。”

这三份申请,每一个背后,都是一个沉甸甸的,需要被看见和帮助的困境。

陈静作为专业的室内设计师,从可行性的角度补充道:“这三个案例,从改造难度和预算上来看,都在我们的可控范围内。特别是‘孤岛老人’和‘折翼的家庭’,他们的需求非常刚性,改造后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星星的孩子’那个案例,可能需要我们咨询一些专业的心理医生或者特教老师的意见,来设计那个‘安全角’。”

王一然则从社会影响和资源对接的角度,提出了他的看法:“我同意优先考虑这三个。社区方面,我可以去协调,为他们申请一些政策性的补贴,减轻我们‘微光计划’的资金压力。特别是残障人士家庭和特殊儿童家庭,本身就有一些扶持政策。这样,我们有限的善款,就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三个人,从各自专业的角度,条分缕析,很快就达成了共识。

选择,有时候比给予更困难。

看着另外四份被暂时搁置的申请,苏晚的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她知道,他们也很需要帮助。但“微光计划”毕竟刚刚起步,资源有限,必须把钱花在刀刃上。

“先确定下一个帮助对象吧。”苏晚深吸一口气,“我个人,倾向于‘孤岛老人’。他的情况最紧急,年纪大了,安全问题刻不容缓。”

陈静和王一然都表示同意。

会议结束时,已经是深夜了。

王一然关掉电脑,走到苏晚身后,从背后轻轻环住了她。

“别想太多。”他把下巴搁在她的肩窝里,轻声说,“我们不可能帮到所有人。能尽力而为,一次一个,踏踏实实地做好,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我知道。”苏晚靠在他怀里,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我只是觉得,责任好重。”

“那我们就一起扛。”王一然的声音,笃定而有力,“你负责指引方向,陈静负责专业设计,我负责落地执行。我们是一个团队。”

是啊,团队。

苏晚的心里,涌起一阵暖流。她不再是孤军奋战了。她的善意,有了最坚实的支撑。

“王一然,”她忽然转过身,看着他的眼睛,认真地问道,“你说,等我们老了,会不会也像那位‘孤岛老人’一样,住在爬不动的六楼,等着别人来帮助我们?”

王一然被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逗笑了。

他刮了刮她的鼻子,眼神里满是宠溺:“不会。”

“为什么?”

“因为,”他顿了顿,一字一句,无比清晰地说道,“在你老到爬不动楼之前,我一定会为你亲手设计和建造一个,只有一层,推开门就是花园,阳光能照进每一个角落的房子。让你舒舒服服,安安心心地,住到老。”

这句承诺,比任何关于“心之蓝图”的讨论,都来得更加具体,更加震撼。

它像一颗种子,落进了苏晚的心田,瞬间生根发芽,开出了一片繁花似锦的,关于未来的憧憬。

苏晚看着他深邃而认真的眼眸,忽然觉得,自己好像已经看到了那座房子的模样。

那里有阳光,有花园,有她,也有他。

是他们,真正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