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秋日的酒泉郡,天空湛蓝如洗,阳光洒在盐铁司衙门的青瓦白墙上,映出一片肃穆。

衙署内,盐铁司司长张昭手持一封刚送达的文书,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

他站在廊下,望着院中那棵已染黄叶的槐树,深吸一口气,转身对身旁的少年诸葛亮说道:

“哈哈哈,河西四郡盐池终于全部收回,西部盐利尽归盐铁司。此乃大王宏图之一隅,待将来一统天下,全天下之人都得吃盐铁司所产之盐,那时盐铁司赚取的钱财又不知多少,足以支撑明国基业!”

张昭声音洪亮,语气中充满豪情。他年近五旬,鬓角已染霜华,但目光炯炯,精神矍铄。

作为明国盐铁司司长,他深知盐利之于国家的重要性。河西四郡盐池的收回,不仅是钱财上的收获,更是明国势力西扩的标志。

诸葛亮躬身聆听,神情专注。他年方十六,面容上的稚嫩已慢慢褪去,但眉宇间已透出超越年龄的睿智。

此次随张昭西行,他亲身参与了盐池收回的诸多事务,虽年少,却已展现出非凡的才干。

“诸葛小子,给老夫下令,今日起凉州盐价下调至与中原盐价齐平,让凉州百姓也能吃上低价盐,享受明国惠民之策。”张昭抚须吩咐,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

“诺!”诸葛亮应声而答,立即转身走向书案,铺开纸张,提笔书写。他下笔如飞,字迹工整秀丽,内容条理清晰,不仅传达了盐价下调的政令,还附带了实施要点,确保政令能顺利推行。

张昭走近,看着诸葛亮笔下流畅的文字,眼中赞许之色更浓。他继续说道:“再调一批铁锭到凉州,打造新式农具,售卖给百姓。大王对此事极为重视,一直让工学院与工部研制新式农具,力求百姓更快更省力耕种田地。大王已派人将图纸送来,就等好铁到来了。”

诸葛亮点头,笔下不停,将张昭的吩咐一一记录。他深知农具之于农耕的重要性,更明白明王对百姓生计的关切。这些政策若能落实,凉州百姓的生活必将焕然一新。

“今河西四郡盐池被收回,各地盐霸也已解决,朝堂指派了专人前来经营西部盐铁,吾二人是时候返回中原了。”张昭语气转为凝重,“大王来信催促,让吾等尽快返回阳翟,看来是要开始筹划北伐之事了。”

诸葛亮闻言,心中一震。北伐!这是明国如今最重大的战略,也是他梦寐以求参与的大事。他庆幸此次西行立下功劳,获得了在明王府听政的特许,否则必将错过这历史性的时刻。

“诺,学生马上下去发令。”诸葛亮恭敬回答,语气中难掩兴奋。

张昭看着眼前这聪慧勤勉的少年,心中感慨万千。他摸着胡须,语重心长地说道:“此次收回盐池,孔明出力不少。回去阳翟能进明王府听政,当要好好珍惜。”

他顿了顿,眼中浮现追忆之色:“说起这个,老夫都要羡慕孔明。遥想当年老夫十余岁时,还在四处游学读书,懵懂无知,对前途、人生之事迷茫。尔孔明却已能参与国家大事,前途不可限量。”

诸葛亮放下笔,肃立聆听,神情谦逊。

“然,不能骄傲自满,当虚心继续深造,完善自身,将来为明国添砖加瓦,使国家更加强盛。”张昭继续说道,“以孔明聪慧,当知北伐成功、袁曹灭亡、明国一统天下之后,以大王之能力,定当创下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吾等这些追随大王的臣子也能留名青史。”

“老夫追随大王多年,知晓大王禀性,比光武帝善待臣子更甚。有此君主,吾等臣子当竭尽全力辅佐大王成事。不过,”张昭语气转为严肃,“得以身作则,不可做祸国殃民、贪张枉法之事。”

“学生谨记司长教诲。”诸葛亮一脸认真地回答,目光坚定。

“好,孔明一点就通。”张昭满意地点头。

这时,一旁甲胄在身、持剑而立的稽私将军陈到听着二人要返回中原,急忙上前一步,拱手问道:“昭公,那大王可有要末将做何事?”

陈到年约三旬,面容刚毅,身姿挺拔。他投明王,因缉私得力、作战勇猛而被委以重任。此次收复河西四郡盐池,他率领稽私军立下赫赫战功。

张昭转身面对陈到,笑容和煦:“叔至,此次收回四郡盐池,汝功不可没。大王在回信中,对尔赞赏有加,记大功一次,可让一子入军校学习兵事,赏百金。”

陈到立即单膝跪地,抱拳拜谢:“多谢大王厚赏,大王万年!”声音洪亮,充满感激。

张昭扶起陈到,继续说道:“大王让尔继续留在河西,领稽私军严查走私之事,在各边市、边城驻军,主查禁运之物,不可让禁运禁贩之物流入草原,流向曹操。”

“战时听从河西督军大臣周泰之令,协同作战或协助守城。”

陈到肃然应诺:“末将领命!”

张昭走近一步,压低声音:“叔至在河西不用担心无功可立。除了对付羌胡,老夫给叔至提个醒,大王将来有意西域,叔至待在河西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可先行了解、打探西域诸国之事,查探水源、可行军路线。”

“待大军西出玉门关,叔至也能上书请命,领军征战,外出开疆扩土。立下横扫西域诸国之功。”张昭眼中闪着光,“听说昆仑就在西域之地,还有那西王母所住的天山。”

陈到闻言,眼中燃起炽热的火焰。他再次抱拳,声音坚定:“多谢昭公提醒!末将定当竭力准备,待王师西征,愿为前锋!也请大王、司长放心,到定做到严力打击西部走私之事,严禁禁运之物流出。”

“嗯,以叔至能力,老夫也放心。”张昭点头,“老夫在徐杨二州沿海之地也是见识过叔至的厉害。”

三人继续谈论凉州盐铁事务,这时有下属前来禀报:“司长,陈将军。贾尚书到了。”

张昭立即领着陈到、诸葛亮出门迎接。还未出府,便听到贾诩爽朗的声音传来:“子布,不必多礼,老夫一路从敦煌赶来,可是劳累不少,肚子还饿着。”

只见贾诩风尘仆仆地走进衙门,虽面带倦容,但眼神依旧锐利。他也是年近五旬,须发已见花白,但步履稳健,气度不凡。

张昭立即让人准备酒菜。陈到、诸葛亮二人上前行礼:“拜见尚书。”

“哈哈,将军不必多礼。”贾诩笑着扶起陈到,“收回盐池,跟盐枭打得不错,诩在敦煌收到不少将军得胜的消息。”又转向诸葛亮,“诸葛小子,许久未见,成长不少。”

“多谢尚书夸奖,愧不敢当。”二人恭敬回答。他们知道贾诩在明王心中的地位。这位智谋超群的谋士,投靠明王后立下无数功劳,从南阳带回数千匹战马,劝降关中李傕诸将,为明国稳定西北立下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