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波彦放下手中吕蒙送来的捷报,目光仿佛穿透了宫殿的阻隔,投向了那西陲的茫茫雪山。

“孤听闻,”波彦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带着一丝向往,“阴平西边,那连绵的雪山之中,还有羌人生存。他们以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与天地共存。真想去亲眼看看这大好河山,领略那雪域高原的壮阔与苍茫。”

他顿了顿,眼神变得锐利而坚定,转向侍立在侧的文武大臣,下达了命令:“传令下去,命武都郡与阴平郡,即刻挑选精干吏员与熟悉山路的向导,组成探察队,前往西部雪山探索。不仅要摸清羌人部族的具体分布与习性,更要仔细勘探山川地形,绘制详尽的舆图。给孤看清楚,哪些山谷盆地适合将来移民居住、开垦耕种,哪些山坳隘口能够修建道路、通行车马。”

波彦站起身,再次走到悬挂的巨大舆图前,这舆图他与众文武不知看了多少次。

手指点在阴平以西那片标注着皑皑雪山符号的区域,语气充满了长远的谋划:“待天下一统,国内安稳几年,积蓄足够力量,孤必定要派兵将这些化外之地彻底纳入版图,设立新的郡县进行辖制。”

“尔等莫要以为那片雪山只是不毛之地,它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宝藏!里面生长的珍稀药材,栖息的异兽皮毛,定然不少。须知,吾华夏长江与黄河的源头,正是发源于那片雪域群山之中,滋养万物,其何其重要!”

波彦的目光扫过殿内群臣,声音愈发洪亮,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霸气:“不止是这西陲雪山,孤也说过,日后,凡是日月所照,明旗所指,凡吾明国将士目力所及之疆土,孤都要一一打下来,纳入治下!”

“或许吾等此生用不上那些土地,但必须为后代子孙谋利。谁能断言,某块如今看似荒芜的土地之下,未来不会发现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丰富矿藏?为子孙计,开疆拓土,乃王者之责!”

侍立一旁的民部尚书陶让,亦是波彦的岳丈,闻言抚须点头,脸上露出钦佩之色,躬身接话道:“大王志向高远,臣等佩服万分。大王所言极是,如今大王治下已承平多年,轻徭薄税,与民休息,百姓仓廪充实,家有存粮。加之官府鼓励生育,各地人丁兴旺,几乎每户都有新生儿降世。”

“依此趋势,不出三十年,各郡县人口必将剧增,届时现有土地恐不堪重负,难免产生人多地少之弊。今应早做打算,未雨绸缪,筹划开疆扩土,以安置未来激增的百姓,实乃英明之举。”

陶让稍作停顿,具体禀报了民部当前的举措:“如今,对于人口繁密、田土紧张的郡县,民部正在想尽办法,制定惠民之策,鼓励百姓迁出,主要往南方的交州、福州以及牂牁郡等人烟稀少、地域广阔之地进行安置。”

“这些地方气候温润,土地肥沃,潜力巨大,正需大量人口前去垦殖建城设村,使其逐渐繁华起来,成为吾明国新的粮仓与财赋之区。”

波彦认真听着,不住点头,显然对民部的工作思路颇为认可:“嗯,不错,民部此举,高瞻远瞩,能极大开拓南方疆域,增强国力。不过,迁徙之事关乎百姓切身利益,务必要注意方式分寸,体恤民情。”

“对于愿意南迁之民,政务府需做出足够的补偿与优待。例如,其子女可优先择录进入郡学、县学乃至学院学习。分配土地时,可比照中原之地多分几成。或者直接根据路途远近、人口多寡,发放安家钱粮、种子农具,助其尽快立足。还有南方瘴气频生,蛇虫鼠蚁众多,医师得多多配上,方便百姓治病。”

接着波彦又说到工事的重要:“再者,南方诸郡远离中原腹地,山重水复,交通不便。若有平坦坚固的道路通往南方,则是维系统治、促进发展的命脉所在。”

“唯有道路畅通,朝堂政令才能及时传达,地方治理才能有效贯彻,朝堂也才能更好地监督地方,避免出现山高皇帝远,某些不法官员、或地方豪强恶霸相互勾结、欺压百姓、尾大不掉之局面。”

波彦看向工部官员所在的位置,语气严肃地命令道:“因此,工部要立即选派得力干员,会同精通地理水文之人,组成勘探队伍,前往南方各地,详细勘探山川河流走势,依据实际地势,规划并修筑新的官道。记住了,有路,才有未来!有路,各地的物产才能方便交易,文化才能相互交融,人才才能自由流动,赋税才能顺畅输送。道路,乃国家之血脉,血脉不通,则肢体羸弱!”

接着,波彦抛出了一个更为石破天惊的想法,他目光灼灼,声音响彻大殿:“然而,目前阻碍中原与南方交流融合的最大天堑,仍是那浩瀚宽阔、水流湍急的长江!”

“大江分割南北,往来仅靠舟船摆渡,效率低下,且风险颇大,每逢风高浪急或江水暴涨便需停航,严重制约南北沟通。今日,孤便要向天下传令,广召天下能工巧匠,凡自信精通工程营造、有奇思妙想者,无论出身,皆可前来应募!”

波彦提高了音量,宣布了足以让任何人动心的悬赏:“孤要尔等想尽一切办法,集思广益,给孤在那滚滚长江之上,建造起一座甚至数座坚固无比、可屹立百年不倒的跨江大桥!”

“谁若能献上可行之法并主持建成此桥,孤便封他为长江县侯,与国同休!此外,再额外赏赐大桥建成后,头一年所收取的所有过桥费用!建桥所需一切费用,无论多少,皆由明王府一力承担!一亿钱若不够,便投入十亿钱!十亿钱若不够,那便投入百亿钱!”

“孤富有四海,岂吝啬于利国利民之工程?只要此跨江大桥能够建成,则南北天堑变通途,交流往来不再困难,其利必将惠及千秋万代!”

殿内群臣,起初听到大王要继续在南方修筑道路,虽觉工程浩大,但也觉得尚在情理之中。

毕竟自家大王自当年在会稽起势开始,便极度重视道路交通,甚至专门组建了一支常年奔赴各地修路架桥的工兵营。

每逢农闲时节,还会征募大量百姓跟随工兵营一同参与修路,既加快了工事进度,也让百姓赚取些钱财补贴家用,可谓一举两得。

至今,明国治理的各郡县之内,已不知新修、拓宽、夯实了多少里的官道,极大地促进了商贸流通与军事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