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军阀崛起:八美同堂定民国 > 第149章 晚晴稳经济,粮草充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9章 晚晴稳经济,粮草充足

南京的派系斗争愈演愈烈,蒋介石的黄埔系与汪精卫的改组派明争暗斗,时而相互掣肘,时而试探拉拢,而身处漩涡中心的马小丑,之所以能从容周旋、不卑不亢,除了沈若雁稳固的兵权与林婉清的民生新政,更离不开夏晚晴筑起的坚实经济壁垒。苏、皖、豫三省的版图上,铁路纵横、工厂轰鸣、商船往来,源源不断的财富如同血液,滋养着十万大军与两千万百姓,成为马小丑“拥蒋不附蒋,联汪不依汪”策略的最硬核支撑。

作为三省财政经济总长,夏晚晴深知“经济是根基,粮草是底气”。在马小丑采纳平衡策略之初,她便向马小丑立下军令状:“军长,派系斗争拼的是实力,而实力的核心是经济。三个月内,我必整合三省资源,实现财政翻倍、物资充盈,让您无论应对何种变局,都无粮草匮乏之虞!”

彼时的三省经济,虽有基础却一盘散沙:江苏的纺织业被地方乡绅垄断,税收流失严重;安徽的煤矿开采混乱,运输成本高昂;河南的粮食丰收却因存储不当,时常出现霉变短缺;三省各自为政,物资调配脱节,往往是此地盈余、彼地匮乏。更严峻的是,蒋介石的中央政府虽拨付了军费,却暗中克扣铁路建设款项;汪精卫支持的华东商会,也试图在贸易中压低三省商品价格。夏晚晴深知,唯有打破壁垒、整合资源、内外开源,才能真正实现经济自主。

一、统一税收:打破壁垒,厘清财源

整合经济的第一步,是统一三省税收体系。北伐前,三省沿用北洋军阀留下的税制,苛捐杂税多达数十种,厘金、亩捐、房捐、盐税层层盘剥,不仅百姓苦不堪言,商家纷纷避税,更导致大量税收流入地方乡绅与旧税吏的腰包。夏晚晴上任后,第一步便是“废苛捐、统税制”。

她率领财政团队深入三省各县,走访乡绅、商户、佃农,历时半个月,摸清了各地的税赋痛点。随后,正式颁布《苏皖豫三省统一税制条例》:废除北洋军阀时期的所有苛捐杂税,仅保留“田赋、商税、盐税、矿税”四项核心税种;田赋推行“十税一”,佃农与地主按实际收益分摊,严禁地主转嫁税负;商税区分行业,普通商户按营业额3%征税,奢侈品(如洋布、鸦片)按10%征税;盐税实行官督商办,统一盐价,杜绝私盐;矿税按产量5%征税,煤矿、铁矿等资源型产业额外缴纳1%的资源保护费。

税制改革的推行,遭遇了不小的阻力。江苏苏州的乡绅陆鸿章,垄断了当地的丝绸贸易,长期通过贿赂旧税吏偷税漏税,得知新税制要按实际营业额征税,当即联合十余位乡绅,以“罢市”相威胁,声称“新税制破坏商业,民不聊生”。

夏晚晴得知后,没有强硬镇压,而是亲自前往苏州,邀请陆鸿章与乡绅代表座谈。她带着详细的税收账本,摆在众人面前:“陆先生,各位乡绅,我知道大家担心税负增加。但请看看,北洋时期,你们虽偷税漏税,却要向税吏行贿,花费不低于正税;如今新税制透明,3%的商税远低于之前的隐性支出。更重要的是,政府征收的税收,将用于铁路建设、河道疏浚,改善运输条件,你们的丝绸运输成本能降低三成,这难道不是共赢?”

她话锋一转,语气坚定:“当然,若有人执意罢市、偷税,政府也有对策——查封商铺、追缴欠税,按军法处置。但我相信,各位都是明事理的人,不会因一己之私,损害苏州的商业根基。”

陆鸿章等人看着账本上的明细,又听闻政府将投入税收改善运输,心中的抵触渐渐消解。夏晚晴趁热打铁,承诺为合规商户提供运输补贴与贷款支持,陆鸿章最终带头签署了纳税承诺书,罢市风波顺利平息。

为确保税制落地,夏晚晴成立了“税收督查队”,从财政部门抽调精干人员,配备武装护卫,巡查三省税务征收情况。督查队查出安徽滁州的旧税吏张贪,利用职权截留盐税两万银元,夏晚晴当即下令将其逮捕,公开审判后押往煤矿劳役,并处没收全部财产。这一举措震慑了各地的贪腐分子,税收征收效率大幅提升。

统一税制推行三个月后,三省的税收收入较之前翻了一倍,月均税收达三十万银元,且征收成本降低了四成,彻底厘清了财源,为后续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物资调配中心:统筹全局,物尽其用

税收统一后,夏晚晴着手建立“三省物资调配中心”,选址南京,辐射苏、皖、豫三省,核心职能是“统一采购、按需调配、平衡供需”,彻底改变三省资源脱节的局面。

调配中心下设粮食、煤炭、钢材、布匹、药材五个专项小组,每组配备专业人员,负责收集各地供需信息、制定调配计划、协调运输事宜。夏晚晴亲自制定了“月报+周报+日报”的信息报送制度:各地民政部门每月上报物资产能与储备量,每周上报供需缺口,遇突发情况(如灾荒、物资短缺)则每日上报,确保调配中心能实时掌握三省物资动态。

1927年夏,豫南遭遇暴雨,淮河水位上涨,淹没了大片农田,粮食减产严重,部分地区出现粮荒。当地民政部门紧急上报调配中心,夏晚晴当即下令:从江苏苏北、安徽皖北的粮食主产区,调拨十万石粮食,通过铁路与淮河航运,三日内运抵豫南灾区。

为确保粮食及时送达,夏晚晴协调沈若雁的部队,抽调一个连的兵力负责沿途护送,防止匪患劫掠;同时要求调配中心的粮食小组全程跟进,实时反馈运输进度。三日后,第一批粮食顺利抵达豫南,百姓们排着长队领取救济粮,一位老农握着发放粮食的民政官员的手,激动地说:“夏总长真是我们的救星!要是在以前,我们早就饿死了,哪能这么快领到粮食!”

除了应对灾荒,物资调配中心更重要的作用是保障核心产业与部队的需求。陈雪梅的南京兵工厂急需优质钢材,而三省境内的铁矿产能不足,夏晚晴通过调配中心,协调从安徽马鞍山铁矿调拨矿石,再运往南京的钢铁厂冶炼,同时从上海洋行采购部分进口钢材,确保兵工厂的生产不受影响。

惠民纺织厂需要大量棉花,江苏的棉花丰收,而安徽、河南的棉花产量不足,调配中心便将江苏的棉花统一采购,再按纺织厂的产能分配,既保证了纺织厂的原料供应,又避免了棉花积压导致的霉变。

莘县煤矿的煤炭,通过调配中心协调,一部分供应兵工厂与纺织厂作为动力,一部分运往三省的工厂与商户,还有一部分储备起来,应对冬季取暖需求。调配中心还建立了“余缺互补”机制,将某一地区的盈余物资(如河南的小麦、安徽的茶叶、江苏的丝绸)调配至短缺地区,既盘活了资源,又降低了运输成本。

物资调配中心的高效运转,让三省的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避免了浪费与短缺,为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核心产业扩张:产能飙升,实业兴邦

税收与调配体系理顺后,夏晚晴将重点放在了核心产业的扩张上——兵工厂、惠民纺织厂、莘县煤矿,这三大产业是三省经济的支柱,也是支撑部队与民生的关键。

(一)南京、冀南兵工厂:军工自主的硬核支撑

陈雪梅的兵工厂是夏晚晴重点扶持的对象。蒋介石承诺的精密设备与钢材陆续到位,夏晚晴当即拨付一百万银元,用于南京兵工厂的扩建:新增三座生产车间,引进德国先进的机床、冲压机与炮弹装填设备;扩大研发实验室,为陈雪梅的研发团队配备更先进的检测仪器;招募两千名熟练工人,经过培训后补充到生产线。

同时,夏晚晴协调调配中心,确保兵工厂的原料供应:钢材、铜材、炸药等核心原料,优先保障兵工厂;煤炭、电力等能源供应,由莘县煤矿与南京的发电厂专项对接,避免出现断电、断煤的情况。

在夏晚晴的支持下,南京兵工厂的产能大幅提升:月产汉造1926式步枪从三千支提升至五千支,冀造1926式轻机枪从两百挺提升至三百挺,150mm重型榴弹炮从五门提升至十门,子弹月产量突破一百五十万发,炮弹突破五万发。陈雪梅的研发团队也得以专注于技术改良,成功研发出国产优质钢材的冶炼技术,摆脱了对进口钢材的依赖。

“晚晴,太谢谢你了!”陈雪梅在兵工厂的新车间里,握着夏晚晴的手说,“现在原料充足、设备先进,我们的兵工厂,已经是中国最先进的军工基地之一了!”

夏晚晴笑着回应:“我们是战友,你的兵工厂强了,我们的部队就强了,三省的百姓就更安全了。”

(二)惠民纺织厂:民生与外贸的双重引擎

惠民纺织厂的扩张,走的是“技术改良+产能提升+市场拓展”的路线。夏晚晴投入五十万银元,为无锡、芜湖、莘县的三大纺织分厂引进英国先进的纺纱机与织布机,替换了老旧设备,纺纱效率提升了两倍,织布质量也大幅改善。

她还邀请上海的纺织技术专家,对纺织厂的工艺进行改良,研发出“惠民细布”与“江南丝绸”两个品牌:“惠民细布”质地柔软、价格亲民,主要供应军需与国内百姓;“江南丝绸”工艺精湛、色泽艳丽,定位高端市场,用于出口。

为了解决工人短缺问题,夏晚晴与林婉清合作,在三省境内招募穷苦妇女与失业农民,开设纺织培训班,教授纺织技术,培训合格后输送到纺织厂。纺织厂实行“计件工资+奖金”制度,工人月均工资达五块银元,远高于当时的平均水平,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加入。

扩张后的惠民纺织厂,月产棉布达十五万匹、丝绸达两千匹,不仅满足了三省百姓与部队的需求,还剩余大量产品可供外销。夏晚晴通过调配中心,将这些产品集中起来,运往上海、南京等港口,准备出口海外。

(三)莘县煤矿:能源命脉的稳固保障

莘县煤矿是三省的能源核心,夏晚晴投入八十万银元,对煤矿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改造。引进德国的蒸汽绞车、通风机与抽水机,替代了原来的手工采矿方式,采矿效率提升了三倍;开挖新的矿井,扩大开采规模,月产量从一万五千吨提升至三万吨;修建从煤矿到铁路干线的支线,解决了煤炭运输难题,运输成本降低了五成。

同时,夏晚晴注重煤矿的安全生产与工人待遇:改善矿井的通风、排水条件,降低矿难风险;为工人修建宿舍、食堂与医疗站,提供免费医疗;提高工人工资,设立“安全生产奖金”,鼓励工人规范操作。

工人待遇的改善与生产效率的提升,让莘县煤矿的产能稳步增长,不仅满足了兵工厂、纺织厂的能源需求,还向江苏、安徽的工厂与商户供应煤炭,成为三省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四、海外贸易:打通渠道,财源广进

核心产业产能飙升后,夏晚晴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她深知,仅靠国内市场,难以消化过剩产能,也难以获得更多的外汇,而外汇是购买先进设备与战略物资的关键。

夏晚晴首先与上海的华商商会合作,联合组建“江南贸易公司”,专门负责三省商品的出口业务。她亲自带队,前往上海与外国洋行谈判,目标是将“江南丝绸”“莘县煤炭”“惠民细布”出口到欧洲、东南亚等地。

谈判初期,外国洋行凭借垄断地位,肆意压价。英国的怡和洋行代表傲慢地说:“夏女士,你们的丝绸质量虽好,但没有我们的渠道,根本卖不出去。我们只能给出市场价的六成,要么接受,要么就别谈了。”

夏晚晴毫不示弱,冷静回应:“怡和洋行的渠道确实厉害,但我们的丝绸产量大、质量稳定,而且价格公道。如果怡和洋行执意压价,我们可以选择与美商旗昌洋行、日商三井洋行合作,相信他们会愿意接受合理的价格。”

她早已做足了功课,知道几家洋行之间竞争激烈。果然,怡和洋行代表见夏晚晴态度坚决,又担心失去这笔大生意,最终同意以市场价的八成收购“江南丝绸”,并签订了为期一年的供货协议。

随后,夏晚晴又与美商旗昌洋行、法商东方汇理银行旗下的贸易公司签订协议,将“莘县煤炭”出口到日本、东南亚,将“惠民细布”出口到印度、非洲。为了降低运输风险,她还与上海的保险公司合作,为出口商品购买运输保险,确保货物在运输过程中遭遇意外时能获得赔偿。

海外贸易的打通,让三省的经济驶入了快车道。每月出口丝绸、煤炭、棉布的收入达二十万银元外汇,这些外汇被夏晚晴用于购买先进的工业设备、兵工厂所需的稀有金属、医疗设备与药品,形成了“出口创汇—进口物资—产业升级—扩大出口”的良性循环。

一次,南京兵工厂需要一批钨钢,国内供应短缺,夏晚晴利用出口赚来的外汇,通过洋行从德国采购了五十吨钨钢,及时送达兵工厂,确保了150mm重型榴弹炮的量产。陈雪梅对此感激不已:“晚晴,没有你的外汇支持,我的研发就要停滞了!”

五、粮仓与储备库: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在拓展财源的同时,夏晚晴深知“民以食为天,军无粮自乱”,于是在三省境内大规模建立粮仓与物资储备库,确保百姓与部队的粮草无忧。

她选择在交通便利、地势较高的地区(如徐州、阜阳、芜湖、信阳),修建了二十座大型粮仓,每座粮仓可储存粮食五万石,总储备量达一百万石,足够三省百姓与十万部队食用半年。粮仓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采用“通风、干燥、防虫”的储存技术,定期检查粮食质量,防止霉变。

除了粮食,夏晚晴还建立了十座物资储备库,储备煤炭、棉布、药品、武器弹药等战略物资。煤炭储备达五十万吨,足够核心产业与部队使用三个月;棉布储备达五十万匹,可满足部队军装与百姓衣物的应急需求;药品储备包括西药、中药,能应对常见疾病与战争伤员的救治;武器弹药储备则与兵工厂挂钩,确保部队在战时能及时补充。

为了保障储备物资的安全,夏晚晴协调沈若雁的部队,为每个粮仓与储备库配备一个排的兵力守卫,同时要求秦雨薇的情报网密切监控周边动向,防止匪患或敌对势力的破坏。

1927年冬,南京城内因派系斗争,粮食运输一度受阻,物价上涨。夏晚晴当即下令,从芜湖粮仓调拨五万石粮食,运往南京,平价出售给百姓与商户,迅速稳定了物价。南京百姓纷纷称赞:“夏总长有远见,提前储备粮食,让我们免受物价上涨之苦!”

部队的军饷与粮草供应也得到了充分保障。夏晚晴每月按时拨付军饷,从不拖欠;部队的粮草由调配中心统一供应,根据部队的驻扎地点,就近调配,确保士兵们能吃饱、穿暖。士兵们没有了后顾之忧,训练更加刻苦,士气更加高昂。

六、财政充盈:底气十足,应对变局

经过半年的努力,夏晚晴的经济整合与扩张取得了辉煌成果:三省的月均财政收入从五十万银元飙升至一百万银元,其中税收三十万、产业利润四十万、海外贸易二十万、其他收入十万;粮食储备充足,物资调配顺畅,核心产业产能大幅提升,海外贸易渠道畅通。

财政的充盈,让马小丑在应对派系斗争时底气十足。蒋介石的中央政府试图通过克扣军费、切断物资供应来施压,马小丑却凭借充足的财政储备,不仅没有受影响,反而扩大了兵工厂的产能,提升了部队的装备水平;汪精卫的改组派试图通过华东商会切断三省的贸易渠道,夏晚晴却早已打通了海外市场,贸易收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长。

一次,蒋介石的特使胡宗南再次来到阜阳,以“中央财政紧张”为由,要求马小丑上缴二十万银元的“特别税”,否则将暂停兵工厂设备的供应。马小丑在夏晚晴的支持下,从容回应:“胡将军,三省的财政收入,都用于民生改善与部队整训,实在没有多余的款项上缴。至于兵工厂设备,我们已经能自主生产大部分设备,就算中央暂停供应,也不会影响生产。”

胡宗南没想到马小丑如此硬气,又得知三省财政充盈、产业自主,只好悻悻而归。

夏晚晴向马小丑汇报财政状况时,递上了一份详细的报表:“军长,目前我们的财政储备已达五百万银元,粮食储备一百万石,煤炭五十万吨,各类物资充足。就算未来一年没有任何收入,也能保障部队军饷、民生支出与产业运转。有了这份底气,蒋汪双方都不敢轻易对我们动手。”

马小丑看着报表上的数据,心中满是欣慰与敬佩:“晚晴,你真是我的得力助手!经济稳固了,我们的腰杆就硬了,‘拥蒋不附蒋,联汪不依汪’的策略才能真正落地。有你在,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夏晚晴微微一笑:“军长过奖了。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未来,我还计划扩大海外贸易的规模,引进更多先进的工业设备,建立三省的金融体系,让我们的经济更加强大,为军长统一中国的宏愿,打下最坚实的经济基础。”

夕阳下,南京兵工厂的烟囱冒着袅袅青烟,惠民纺织厂的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莘县煤矿的运输列车驶向远方,上海港口的商船满载着丝绸与煤炭,驶向海外。苏、皖、豫三省的土地上,工厂林立、铁路纵横、百姓安居、部队精锐,一幅“实业兴邦、粮草充足”的壮丽画卷,在夏晚晴的精心擘画下徐徐展开。而这坚实的经济基础,也成为马小丑在乱世派系斗争中,最稳固的后盾,支撑着他一步步朝着“保境安民、统一中国”的宏愿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