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站在周启明那间几乎没有任何多余装饰的办公室里,将“山猫”整理的关于开源工具包数据泄露事件的初步报告,连同他自己对风险的分析和前期秘密调查的情况,原原本本、毫无保留地进行了汇报。他甚至坦诚了自己在发现线索后,选择暂不上报、先行秘密调查的决策过程。
办公室里一片死寂,只有空调系统低沉的运行声。周启明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红木桌面,发出规律的笃笃声,每一声都像是敲在陈曦的心上。
漫长的几分钟后,周启明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听不出喜怒:“你知道隐瞒不报,私自调查,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吗?”
“我知道。”陈曦挺直脊背,坦然承认,“我愿意承担一切责任。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我认为这是获取更确切证据、避免打草惊蛇的最佳方式。事实证明,这个工具包背后的数据窃取网络,比我们预想的更庞大,危害也更严重。”
周启明盯着他,眼神锐利如刀,仿佛要剖开他的头颅,看清他大脑里的每一个念头。“你赌赢了,拿到了关键证据。但你也赌上了你自己的前途。如果调查过程中出现任何纰漏,导致线索中断,或者被对方反咬一口,你现在就不是站在这里,而是在接受隔离审查了。”
陈曦沉默着,没有辩解。
周启明拿起那份报告,快速翻阅着,眉头越皱越紧。当他看到地图上标注的那些受影响的关键单位时,眼神骤然变得冰冷。
“这件事,到此为止。你提供的所有材料和线索,由我亲自接手,向上汇报并协调后续处理。”周启明放下报告,目光重新落在陈曦身上,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凝重,“你前期的工作,我会在汇报中酌情说明。但在官方结论出来之前,关于此事,你必须保持绝对沉默,对任何人,包括‘先锋小组’的核心成员,都不得透露半个字。明白吗?”
“明白。”陈曦点头。他知道,这件事已经上升到了他无法触及的层面。
“至于你,”周启明顿了顿,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丝,“‘金梭’项目的迁移和耦合研究不能停。你需要更加专注,确保项目本身万无一失。外面的事情,暂时不用你管了。”
这既是保护,也是警告。陈曦被暂时排除在了这场即将到来的、更高层面的风暴之外。
“是。”陈曦应道,心中五味杂陈。他交出了炸弹,也交出了部分主动权。
离开周启明的办公室,陈曦感到一种虚脱般的疲惫,但同时也松了一口气。至少,隐患已经被更高层知晓,国家力量即将介入。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守好“金梭”这片阵地,等待风暴过去。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就在陈曦汇报后的第三天,“金梭”项目组内部,开始流传起一些关于他的微妙传言。传言内容含糊其辞,但核心指向他“行事霸道”、“独断专行”,在迁移路线图制定和耦合研究上“排斥异己”,甚至隐约暗示他可能与某些“外部势力”有过不恰当的接触。
这些传言显然经过了精心包装,听起来像是内部对工作方式的不同意见,但杀伤力极强。陈曦几乎可以肯定,这与他汇报开源工具包事件有关。郑院士,或者他背后的势力,显然已经察觉到了危险,开始对他进行反击,试图从内部瓦解他的威信,甚至将他踢出项目。
陈曦没有去追查传言的来源,那只会越描越黑。他选择了最直接,也最艰难的方式——用更加无可挑剔的工作和更加透明的流程来应对。
他加大了项目进展的公开通报频率,主动邀请包括持不同意见者在内的更多专家参与技术讨论,并将耦合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和风险评估,以更详尽的方式向顾问团队和周启明汇报。他要用事实和成绩,来粉碎那些恶意的揣测。
这是一场无声的防御战,考验的是他的定力和韧性。
就在陈曦忙于应对内部暗箭的同时,陈玥却迎来了一个将她推向更广阔舞台,也置身于更猛烈风暴中心的机遇。
她成功研发出符合航天标准的“生物发光智能织物”的消息,不知通过何种渠道,不胫而走。不仅在国内材料界和航天领域引起了轰动,甚至传回了欧洲和国际材料科学圈。
一时间,赞誉和质疑如同冰火两重天,同时向她涌来。
国内的主流媒体将她誉为“跨界创新的典范”、“点亮中国航天未来的新材料之光”。各种荣誉和采访邀请纷至沓来,她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了科技界的明星人物。
然而,在国际上,尤其是在她曾经活跃的欧洲学术和时尚圈,反应则复杂得多。一些客观的科学家对她的成果表示祝贺和兴趣,但更多的,是带着偏见的质疑和酸溜溜的评论。
某家颇具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媒体,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奇迹”还是“技术拼凑”?——审视陈玥航天材料突破的背后》的评论文章。文章没有直接否定她的成果,却通篇充斥着暗示性的语言,质疑其技术的“原创性”,暗示其可能“借鉴”或“受益于”她在西方学习和工作期间接触到的“未公开研究”,甚至影射其回归中国是“带着技术投诚”。
更让陈玥感到愤怒和无力的是,之前那些因“软封杀”而中断合作的西方公司和机构,此时又换了一副面孔,通过各种渠道递来橄榄枝,希望“重新评估”合作可能,条件却变得极为苛刻,明显是想趁她名声大噪之际,以合作之名,行技术窥探乃至控制之实。
就连“LAuture”品牌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索菲顶住压力,坚持要与陈玥的实验室保持合作,但董事会部分成员受到国际舆论影响,担心与陈玥绑定过深会影响品牌在西方市场的“高端形象”和“政治正确”,合作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陈玥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一个巨大的漩涡中心,被来自四面八方的力量拉扯着。赞誉让她感到压力,质疑让她感到愤怒,而那些别有用心的“合作”邀请,则让她感到恶心。
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沉默。她必须发出自己的声音,清晰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技术的独立性。
她接受了国家电视台一档权威科技访谈节目的邀请。在录制现场,面对主持人和镜头,她没有回避任何尖锐的问题。
关于技术原创性质疑,她直接展示了从最初的概念草图、实验室记录、到无数次失败的测试数据,以及最终成功的专利文件和严格的第三方检测报告,用完整的证据链回应了所有质疑。
关于回归中国的选择,她动情地说道:“我回到我的祖国,不是因为任何外部压力,而是因为我在这里看到了将梦想变为现实的最大可能。这片土地愿意为真正的创新提供土壤和舞台,而不是用无形的天花板去限制它。我的技术,生于我对科学和美学的热爱,成于我和团队无数个日夜的汗水,它属于追求进步的全人类,但它的根,在中国。”
她的回答,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既展现了科学家的严谨,也流露了艺术家的真诚。节目播出后,在国内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和支持,也在国际上扭转了部分偏见。
然而,陈玥清楚,这场舆论的风暴远未结束。她已经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了某种象征。接下来的路,只会更加不易。她必须尽快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应用,用更硬的实力,来应对所有的赞誉与诋毁。
东西方两座城市,兄妹二人都置身于风暴的前夜。陈曦在内部权力的倾轧中坚守阵地,陈玥在外部舆论的漩涡中扞卫尊严。他们都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更大的风浪,或许就在不远处酝酿。他们必须抓紧这暴风雨来临前短暂的宁静,积蓄力量,巩固防线,准备迎接无法预测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