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成孙武门徒,我靠孙子兵法狂飙 > 第81章 非遗传承,兵法新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1章 非遗传承,兵法新韵

姑苏城的春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图书馆的窗棂。林越放下手中那本已被翻得页角微卷的《兵圣同途:我与孙武的春秋岁月》,目光落在窗外朦胧的烟雨上,思绪却仿佛穿透了时空,回到了千年前穹窿山那个同样细雨绵绵的午后——孙武执笔凝神,竹简上墨迹未干,空气中弥漫着新翻泥土和竹简的清香,两人为了一句“上兵伐谋”的精髓反复推敲……

桌上的手机震动起来,打断了他的遥思。来电显示是苏市文化局的周处长。

“林教授,好消息!省里已经正式将‘孙子兵法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项目列为重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程大大加快了!”周处长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您整理的那些独家资料,尤其是关于孙武日常推演兵法的口诀和战场指挥手势的复原,简直是独一无二的瑰宝,专家评审组评价极高!”

林越的嘴角泛起一丝温和的笑意。这些所谓的“独家资料”,不过是当年他与孙武在茅屋、在山巅、在行军途中,那些日常讨论、沙盘推演时,自然而然留下的记忆碎片。他回到现代后,生怕这些细节随着时间流逝而模糊,便倾尽心力将其记录成册。没想到,这些带着另一个时代体温的笔记,竟能在今日成为连接古今、验证历史的桥梁。

“这都是孙武先生的智慧,我只是个幸运的记录者和传播者。”林越谦逊地回应,心中却涌起一股暖流,仿佛看到了远在时光那头的孙武,眉宇间掠过一丝欣慰。

“林教授您太谦虚了。现在我们需要一个能让人直观感受《孙子兵法》生命力的载体,光有文字资料还不够。我们想打造一台沉浸式舞台剧,作为非遗申报的活态展示项目。您是最了解孙武其人其事其思的,这艺术总监的重担,非您莫属啊!”

面对周处长的盛情邀请,林越几乎没有犹豫。这不仅是一项文化工作,更是对他与孙武那段跨越时空缘分的一次郑重回响。他希望能让现代人看到,那部被誉为“兵学圣典”的着作,并非冰冷刻板的教条,而是从鲜活的历史场景、从一位伟大军事家的生命实践中流淌出来的智慧。

接下任务后,林越便投入了忘我的工作。他首先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将文字记载的历史和兵法思想,转化为舞台上可见、可感、可惊心动魄的戏剧语言。他与聘请的总导演——一位对传统文化有深厚情怀又敢于创新的年轻人秦风——以及几位资深非遗传承人,展开了激烈的头脑风暴。

“关键在于‘沉浸感’,”林越在讨论会上强调,手指轻点着笔记本上“吴宫教战”四个字,“我们不能只让演员在台上背诵《孙子兵法》的条文。比如这一幕,我们要让观众感受到孙武面对一群慵懒宫妃时的无奈与坚决,感受到他‘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的凛然气魄,更要感受到军令如山、纪律严明是如何从一场看似荒诞的操练中确立起来的。这才是‘兵者,国之大事’的直观诠释。”

一位负责传统戏曲身段设计的老师傅提出疑虑:“林教授,兵法高深,用舞蹈和身段表现排兵布阵怕是不易,容易流于形式。”

林越微微一笑,拿出了他复原的几张简易示意图:“老师傅请看,这是根据我笔记中孙武日常推演时常用的手势和步法简化而来的。譬如这个手势,代表‘奇正相生’,手臂一实一虚,脚步一进一撤;这个环形步法,模拟的是‘以迂为直’的战术迂回。我们可以将这些元素融入演员的表演中,不必完全还原古战场,而是取其神韵,暗示兵法的机变与节奏。”

他又转向负责音乐音效的传承人:“声音同样重要。孙武曾言,‘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战场上的金鼓号角,不同节奏代表不同指令——急促鼓点象征‘其疾如风’,沉重锣鸣暗示‘其徐如林’。我们可以设计一套基于古代乐理又适应现代审美的音效系统,让声音成为引导观众情绪、理解战术变化的另一条线索。”

最大的创新点,在于林越坚持要加入“双时空对话”的设定。舞台剧不仅再现历史场景,还通过特殊的光影技术,让现代学者装扮的林越(由演员扮演)作为叙述者和互动者,出现在关键节点。

“在这里,”林越指着“柏举之战”的剧本段落,“当孙武面对楚军严阵以待,决意派夫概率奇兵迂回时,扮演我的演员可以走上前,与孙武进行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孙武或许会沉吟:‘此计虽险,然不出奇兵,难破强楚。’而‘我’则可以回应:‘先生深谙‘以正合,以奇胜’,正面牵制,侧翼突袭,正合兵法精髓。’”林越解释道,“这并非篡改历史,而是用一种艺术手法,将我当时在孙武身边学习、讨论、辅助的真实感受外化出来,让观众更能代入那种共同探索兵法奥妙的氛围,理解每一个决策背后的深思熟虑。”

排练过程充满了挑战。饰演孙武的年轻演员起初难以把握那种兼具学者睿智与将领威严的气质。林越便亲自示范,讲述孙武在穹窿山隐居时,如何于宁静中蕴藏雷霆万钧之势。“他擦拭犁铧的手,和指点江山的手,是同一双手。他的威严不是咆哮,而是源自对战争规律的深刻洞察和不容置疑的信念。”

到了合成排练阶段,当灯光暗下,多媒体技术营造出姑苏台、柏举战场、穹窿山茅屋等壮丽或幽静的景象;当演员们用融合了传统身段和兵法意象的舞蹈化动作,展现军阵变换;当特意复原的古乐器和现代音效交织出战争的紧张与谋略的静谧;尤其是当“林越”与“孙武”在舞台中央,就“全胜”思想进行那段跨越千年的对话时,整个排练厅鸦雀无声,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连那些见多识广的老传承人也眼眶湿润,他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首演之夜,苏市大剧院座无虚席。帷幕拉开,古老的编钟敲响,时光仿佛倒流。观众们跟随着“林越”的视角,穿越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他们为吴宫教战的严酷而屏息,为柏举之战的奇谋而惊叹,为穹窿山灯下着书的执着而感动。当最后一幕,年迈的孙武将竹简交到“林越”手中,光影变幻,现代林越的身影出现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与手中的《孙子兵法》相视无言时,一种跨越千年的理解与承诺,无声地浸润了每一位观众的心田。

演出结束后,长时间的欢呼和雷鸣般的掌声久久不息。周处长激动地握住林越的手:“林教授,成功了!这不仅是舞台剧的成功,更是让《孙子兵法》从古籍中活了起来!评审组的专家刚才发来信息,说这台剧极大地增强了非遗申报的说服力,它展现了孙子文化不仅是遗产,更是活的、有温度、能打动人的智慧!”

林越站在喧闹的剧场角落,望着台上相拥的演员和台下激动的观众,心中一片宁静与满足。他仿佛又看到了那个细雨中的穹窿山茅屋,孙武放下笔,对他淡然一笑。

“先生,”他在心中默念,“您看,您的兵法,您的心血,正在以新的韵律,被这个时代的人们所理解、所传颂。这或许,就是另一种形式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用智慧与文化的魅力,去征服时间,守护和平。”

窗外,姑苏城的夜色温柔,千年古韵与现代活力交织在一起。属于《孙子兵法》的新篇章,正伴随着舞台上的余韵,缓缓铺陈开来。而林越知道,这场跨越时空的传承之旅,还远未到终点。

如果这个故事触动了你——请【点赞】,在评论区【留言】,或是【转发】给最懂你的那个人。你的每一个互动,都是这个故事继续生长的光。点击【送礼】,精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