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和亲?王爷他有点难缠 > 第375章 不能不走的理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他再次强调了安若欢的“留下”。只是这次,理由更加冠冕堂皇,也让安若欢更难拒绝。

安若欢知道自己没有选择。要么接受这个充满风险的机会,换取回国后的主动权和实践理想的可能;要么拒绝,然后可能面对回国后的倾轧和陆其琛翻脸无情的打压。

“好。”他深吸一口气,目光重新变得坚定,“在下愿与王爷,共议此策。”

陆其琛与安若欢摒除外界杂音,开始了密集的商讨。他们就“共管区”的范围、权限、管理机构、法律适用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反复的辩论、妥协与构思。安若欢展现了其在制度设计上的惊人才华,引经据典,考量周全;而陆其琛则以其对现实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不断修正着安若欢那些过于理想化的部分,让方案更具可行性。

两人常常争得面红耳赤,拍案而起,但又在对方提出有力论据时,陷入沉思。帐内的灯火时常亮至深夜。这种高强度、高水平的智力交锋,让彼此都感到一种棋逢对手的酣畅淋漓。

在一次关于商事纠纷裁决权的激烈争论后,陆其琛看着因激动而眼尾泛红、气息微喘的安若欢,忽然低笑:“安若欢,你若是我晟国臣子,本王必定重用你。”

安若欢平复着呼吸,闻言淡淡回道:“可惜,在下是渊国丞相。”

陆其琛目光幽深:“是啊,可惜了。”那语气中的意味,复杂难辨。

消息自然无法完全封锁。

“共管区”的构想,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在两国朝堂都掀起了轩然大波。晟国朝中,保守派痛斥陆其琛此举是“丧权辱国”,“与敌共舞”;渊国那边,质疑安若欢“通敌卖国”,“引狼入室”的声音更是甚嚣尘上。

萧景宏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连续发来密信,言辞间充满了焦虑与不确定。安若欢每次回信都极尽耐心,详细解释此举的深远意义和其中的保障措施,试图安抚年轻皇帝那颗不安的心。

而陆其琛,则以更强硬的态度压制了朝中的反对声音。他甚至以“北境事务,本王独断”为由,驳回了要求召回安若欢的奏折。他的霸道,在此刻成了推动这件事的盾牌。

然而,就在“共管区”方案的初步纲要即将成型,准备分别呈送两国君主御览的前夕,一个意外的访客,打破了北境的平静。

来者是渊国的使臣,却并非萧景宏所派,而是由渊国太后——萧景宏的母亲,一位一直对安若欢揽权颇有微词、更倾向于保守政策的妇人——秘密派遣而来。

使臣避开陆其琛的耳目,私下觐见安若欢,传达了大后懿旨:严厉斥责安若欢滞留敌营、妄议国策的行为,命令他必须立刻设法脱身回国,否则,将以“叛国”论处!太后甚至暗示,已在朝中做好了安排,只要安若欢回国,便能“保全”他的性命,但丞相之位,必须交出。

这无疑是最后通牒!

安若欢握着那封措辞冰冷的密信,站在帐中,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他没想到,最大的阻力,并非来自敌国,而是来自己方,来自那个他忠心辅佐的皇帝的母亲。

帐外,北风呼啸,仿佛预示着更猛烈的暴风雪即将来临。是继续留在北境,与陆其琛完成那惊世骇俗的“共管区”计划,实现政治理想,却要背负“叛国”的污名和太后的雷霆之怒?还是听从太后命令,放弃一切,回去面对一个可能被架空甚至更糟的未来?

太后使臣的到来与那封冰冷的密信,如同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安若欢心中艰难维持的平衡。他独自在帐中坐了整整一夜,烛火摇曳,映照着他苍白而沉静的侧脸。案头,是他与陆其琛呕心沥血写就的“共管区”纲要,墨迹已干,仿佛承载着一个短暂而炫目的梦。

他不能不走。

留下,太后不会放过他,渊国朝堂将因他而陷入更深的撕裂,甚至可能牵连景宏。而陆其琛,也将因庇护他而承受晟国朝野更大的压力,那“共管区”的构想,更会成为政敌攻击他的利器。他安若欢,此刻已成了一味剧毒,留在谁身边,都会带来灾难。

他不能让陆其琛知道太后的威胁。以陆其琛的性子,若知晓,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强留他,甚至可能引发两国更直接的冲突。那不是他想要的结局。他亦不能让妹妹安湄知晓他的狼狈与无奈,他怕她冲动,怕她为自己涉险。

那么,唯有不告而别。用一个看似“懦弱”的逃离,来保全所有人,也保全那个尚未开始就可能夭折的“理想”。

天光微熹时,安若欢铺开信纸,研墨,提笔。他的手很稳,字迹是一如既往的清隽端方,只是笔锋深处,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颤抖。

他没有写称谓,亦没有落款,仿佛只是一份寻常的公函:

“北境共管之议,乃固边安民之良策,亦为两国未来之新途。纲要初成,然细则未定,尤以下列数端,需慎之又慎:

其一,司法权之归属与交叉,需明确层级,设立联合仲裁之所,人选须两国共商,以示公允。

其二,税赋之减免,当有年限,期满需评估成效,再议去留,以防资粮外流,空耗国帑。

其三,驻军与治安,需划定清晰界限,设立常设协调机制,避免摩擦,滋生事端。

其四,民之往来,当以教化引导为先,可设学堂,互派学子,然需防细作渗透,坏我根基。

……”

他事无巨细,将自己所有关于“共管区”的思考、担忧、建议,毫无保留地倾注于笔端。这封信,既是他对这段时日与陆其琛“共事”的交代,也是他对自己政治理想的一份托付。他相信,以陆其琛的眼光与魄力,即便没有他,也能从中汲取精华,找到推动此事的方法。

写到末尾,他笔锋顿了顿,墨迹在纸上微微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