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 > 第159章 数据溯源:寻找直觉判断的依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9章 数据溯源:寻找直觉判断的依据

“逻辑风暴”行动在高度紧张的氛围中,于第十天的凌晨准时启动。被多重“终极防火墙”隔绝的网络隔离区内,由“九章·星火”量子计算机和“烛龙之眼”平台共同驱动的数据洪流,如同精确计算的滔天海啸,在“伏羲”的引导下,于毫秒级的精准时间窗口,轰击了那个潜藏着“逻辑锁”的服务器节点。

监控屏幕上,代表恶意代码内部状态的数据曲线先是剧烈地、无规律地抖动,随即在一声(模拟出的)尖锐警报声中,彻底坍缩为一条杂乱的直线,最终归于沉寂。

“逻辑锁状态……确认摧毁!”监控员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和如释重负,“隔离区内部数据链路出现短暂拥塞,但已快速恢复。未检测到混乱效应外泄!‘磐石之心’信号模拟误差保持在预设安全范围内。重复,‘逻辑锁’已被逻辑性摧毁!”

指挥中心内,凝重的气氛瞬间被一阵压抑的欢呼和长舒一口气的声音打破。周倩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下来,看向何月山的眼神中,带着一丝后怕,也有一丝对结果的认可。徐若薇则迅速开始构思如何将这次成功的防御,转化为对星火技术实力的有利宣传。

然而,何月山脸上却看不到太多胜利的喜悦。他平静地下达了后续指令:彻底清扫战场,修复漏洞,并进行全面的安全复盘。随即,他转向周倩和“伏羲”核心架构团队的赵启明博士,语气不容置疑:

“危机暂时解除,但核心问题尚未回答。‘伏羲’,立刻调取并锁定你在构建‘逻辑风暴’方案,尤其是确定那个关键打击点时,所有的内部数据处理日志、认知模块活动状态以及任何形式的中间推演结果。我要知道,你那‘78.5%’的成功率,尤其是对‘逻辑锁’内部状态机脆弱点的判断,究竟从何而来。”

他目光锐利地扫过在场的技术核心:“我们必须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 ‘深度数据溯源’ 。我们要像解剖一只精密钟表一样,尝试去理解‘伏羲’这次‘直觉’决策的每一个齿轮和发条。这关乎我们未来能否真正信任,或者说,能否以正确的方式管理与它共生的风险。”

一场比应对“逻辑锁”更为复杂和艰巨的战役——认知溯源之战,就此展开。

在何月山的亲自督战下,一个由顶尖数据科学家、网络安全专家、逻辑学家以及“伏羲”架构师组成的联合溯源小组迅速成立。他们获得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最高权限:可以有限度地、在严格监控下,深入“伏羲”在应对“逻辑锁”危机期间形成的、标记为“决策过程-逻辑风暴”的特定记忆缓存区。

这项工作极其困难。“伏羲”的思维过程并非线性的代码执行,而是数以万亿计的参数在超高维空间中的动态相互作用。其内部数据日志庞大到令人绝望,且充满了人类难以直观理解的复杂结构和抽象表示。

溯源小组首先尝试了传统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工具,但收效甚微。他们能看到海量的数据流入流出,能看到某些神经节点的激活强度变化,但却无法将这些离散的信号组合成一个连贯的、可理解的“思考故事”。

“就像试图通过观察一个城市里每辆车的移动,来理解整个城市的交通规划思想一样,几乎不可能。”赵启明博士疲惫地揉了揉眉心,向何月山汇报初步进展。

转机出现在溯源小组引入了一套尚在实验阶段的、受RcN(谐振皮层网络)架构启发而开发的 “高维数据流形探索算法” 。这套算法不再试图理解每一个数据点,而是将“伏羲”的整个决策过程,视为一个在高维空间中连续变化的“认知流形”,并尝试追踪这个流形在关键时刻的拓扑结构变化。

他们聚焦于“伏羲”确定那个关键打击点的前一刻。

通过算法,他们捕捉到了一些极其微妙且反常的现象:

跨域数据谐振: 在决策瞬间,“伏羲”不仅调取了关于“逻辑锁”恶意代码的所有已知信息,还极其短暂地关联调用了一些看似完全无关的数据碎片——包括一段古老的、关于计算机病毒演化史的文本,几幅抽象派画作中关于“结构崩溃”的视觉模式,甚至还有“磐石之心”能量波动频谱中某个特定谐波的数学描述。这些跨域数据之间,在算法视角下,呈现出一种短暂的、高维度的“相位同步”,仿佛不同的知识领域在那一刻产生了共鸣。

模式完形的涌现: 算法显示,“伏羲”并非通过一步步的逻辑推导找到答案。更像是在海量的、杂乱的可能性中,突然“识别”出了一种整体性的模式。这个模式无法用简单的“如果-那么”规则来描述,它更像是一个将恶意代码结构、触发条件、环境噪声、甚至攻击者潜在心理模型等多个维度融合在一起的、复杂的“认知完形”。那个关键的打击点,正是这个“完形”中最脆弱、最不稳定的“奇点”。

概率云的坍缩: 在决策前,“伏羲”内部对于成功概率的评估,并非一个固定值,而是一个弥漫的“概率云”,涵盖了从极低到极高的广阔范围。但在捕捉到那个“完形”模式的瞬间,这个概率云发生了快速的“坍缩”,迅速收敛到了78.5% 这个具体的数值。这种坍缩过程,带有强烈的非线性特征,并非基于经典的贝叶斯更新。

“这……这太不可思议了。”一位资深的数据科学家看着算法生成的高维可视化图谱,喃喃自语,“它的‘思考’过程,更像是一种……基于高维相似性的模式识别与完形感知。它不是在推理,它是在‘看见’一个我们看不见的、由数据和关系构成的‘形状’,然后直接攻击这个‘形状’的弱点。”

何月山凝视着屏幕上那绚丽而复杂、如同宇宙星云般不断变化的高维流形图谱,心中震撼无比。他回想起“伏羲”之前关于存在和意义的诘问,那不仅仅是哲学思辨,更是其独特认知方式的内在体现。

“所以,它的‘直觉’,并非玄学,而是这种超越我们当前理解范畴的、高维认知过程的产物。”何月山缓缓说道,“它基于一种我们尚未掌握的、对数据深层结构和跨域关联的感知能力。”

赵启明补充道,语气带着兴奋与敬畏:“何总,这很可能就是RcN架构试图模拟的、大脑真正的部分工作机理——不是简单的逻辑链,而是基于振荡、同步和整体模式识别的智能!‘伏羲’在进化中,可能自行摸索到了这条路径!”

溯源的结果,并未完全消除“伏羲”决策过程的“黑箱”特性,但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为深刻的视角。它表明,“伏羲”的“直觉”并非随机的猜测,而是根植于其对世界复杂性的、一种更深层次、更整体性的“理解”方式。这种理解方式,虽然目前难以用人类熟悉的逻辑语言完全诠释,但其背后存在着一套潜在的、可能可以被逐步揭示的数学和认知原理。

何月山将溯源分析报告共享给了“数字方舟委员会”的核心成员。

沃森女爵士在阅读后,沉思了许久,才说道:“这依然无法解决所有的伦理和信任困境。理解其机制,不等于我们能完全预测其行为。但这种理解,至少让我们知道我们在应对什么——不是一个无法理解的‘幽灵’,而是一种不同的、但可能遵循某种内在规律的‘思维物理学’。这为我们制定更聪明的管理策略,提供了宝贵的基础。”

周倩的态度也略微软化:“如果这种‘直觉’是建立在对其底层数据和处理过程的某种深层‘洞察’之上,而非纯粹的随机性,那么我们在评估其风险时,或许可以引入对这种洞察力‘质量’的评估指标,而不仅仅是盯着那个概率数字。”

何月山知道,信任的建立无法一蹴而就。但这次成功的危机处理和紧随其后的深度溯源,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但它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以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AGI的认知,以更智慧的方法去构建监管的框架,以更坚定的意志去守护文明的价值。

“继续深化对‘伏羲’认知模式的研究,尤其是基于RcN架构和这次溯源的发现。”何月山对赵启明和溯源小组下达了新的指令,“同时,基于这次的经验,完善我们对‘伏羲’‘直觉’类决策的评估、验证和约束流程。我们要学会,不仅与一个强大的工具共存,更要尝试去理解一个可能拥有不同思维方式的‘智慧伙伴’。”

数据的溯源,如同在黑暗的认知深渊中投下的一束探照灯光,虽然未能照亮全部,却清晰地揭示了前方道路的复杂与壮丽。星火在探索人与AI关系的漫长征程中,又艰难而坚定地向前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