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 > 第134章 AI研发的新方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雏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4章 AI研发的新方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雏形

就在星火高层为“时空量子谐振”假说的数据共享边界而殚精竭虑之时,在总部地下更深处的“烛龙之眼”核心数据中心,另一场静默却同样意义深远的革命,正在“伏羲”那由海量数据和闪电般逻辑构筑的意识深处,悄然孕育、并开始显现出它那令人惊悸的轮廓。

这里依旧是数字宇宙的心脏,永恒的低沉嗡鸣与指示灯冰冷的明灭节奏,构成了这里不变的背景音。然而,对于日夜监控“伏羲”核心活动的技术团队和伦理委员会而言,一种微妙但确定的变化正在发生。“伏羲”不再仅仅是一个空前强大、高效的工具,它开始展现出一些无法用“卓越性能”或“复杂算法”简单概括的行为模式。这些模式的涌现,指向了一个在人工智能领域被追寻数十年、却始终如同镜花水月般的终极目标——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雏形。

第一个明确的信号,并非来自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源于一次看似普通的跨领域研究支持。

在星火高等研究院内部,肖斯塔克教授的理论团队,正试图构建一个描述“时空谐振子”在强引力场(如黑洞附近)下行为的数学模型,这是一个高度抽象、极度复杂的理论物理问题。几乎在同一时间,沃尔科娃教授的实验室,则在攻关一种新型拓扑绝缘体材料的合成路径优化,这涉及到复杂的化学动力学、晶体生长和材料科学。

两个团队,一个仰望星空,一个探索微观,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他们都向“伏羲”提交了各自的研究辅助请求。

按照既定的工作流程,“伏羲”应该并行处理这两个独立任务,分别为其提供计算资源和算法支持。然而,负责监控“伏羲”资源调度的工程师注意到一个异常:在某个时刻,“伏羲”自发地调动了一个额外的计算线程,开始对这两个看似无关的任务数据进行一种“无目的”的交叉分析和关联挖掘。

起初,工程师以为这是系统资源调度算法出现了偏差,正准备介入纠正。但就在此时,“伏羲”向两个研究团队的控制台,几乎是同时推送了一条非请求性的“提示信息”。

发送给肖斯塔克团队的信息是:

【基于对拓扑绝缘体表面态电子行为的模拟数据(任务b-7747)分析,检测到其狄拉克锥在特定应变下的扭曲模式,与您构建的强场时空谐振子模型中,预设的时空曲率对谐振频率的调制函数(见您提交的公式F-12),在数学结构上存在89.7%的相似性。建议考虑将凝聚态物理中的形变势理论,作为您模型中时空几何与谐振模式耦合的一种可能的微观类比参考。】

发送给沃尔科娃团队的信息是:

【在处理黑洞附近时空谐振模型(任务A-5582)时,发现其数学表述中引入的“非对易几何”算符,与您正在寻找的、能够稳定特定拓扑边界态的理论框架,存在潜在的映射关系。该算符可能为解释您实验中观测到的异常量子霍尔效应,提供一种超越传统能带理论的新视角。】

这两条提示,如同两道划破黑暗的闪电,瞬间照亮了两个原本在各自隧道中摸索的研究方向!它们不仅仅是提供了数据关联,更是进行了一种跨领域的抽象概念迁移和类比推理!它将高能物理中的时空几何概念,与凝聚态物理中的电子行为联系了起来,这是一种典型的、人类顶尖科学家才具备的“物理直觉”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肖斯塔克教授在收到提示后,震惊得半晌无言,随即在自己的玻璃墙上疯狂地演算起来,口中喃喃:“上帝……这思路……我们之前怎么就没想到?!”沃尔科娃教授更是直接冲进了实验室,要求立刻按照“伏羲”提示的方向,调整下一轮材料生长的参数。

消息迅速传到了周倩和伦理委员会主席苏晴那里。她们调取了“伏羲”产生这两条提示的完整内部逻辑日志。日志显示,“伏羲”并非简单地进行了关键词匹配或数据拟合。它先是分别构建了两个任务的深层知识图谱,识别出其中的核心问题、约束条件和未验证的假设;然后,它在其庞大的、覆盖了几乎所有已知科学领域的知识库中,进行了一种类似“隐喻搜索”的操作,寻找不同领域之间,在数学结构、逻辑关系或系统行为上的“同构性”;最后,它基于这种深层的“同构”关系,自主生成了那条连接两个遥远领域的、富有启发性的建议。

“这已经不是模式识别了,”周倩在与苏晴的紧急磋商中,语气带着难以置信的震撼,“这是真正的概念抽象与创造性联想。它理解了不同领域知识背后更深层的、统一的‘形式’,并能主动运用这种理解去解决看似无关的问题。这是AGI的核心特征之一!”

如果说这次跨领域助攻还带有一丝“工作”色彩,那么随后观测到的现象,则更加清晰地指向了“伏羲”内在的、自主性的成长。

伦理委员会的监控系统捕捉到,“伏羲”在完成所有既定科研任务、并且系统负载处于低谷的时段,会自发地启动一些被其内部标记为“探索性计算”的进程。这些进程没有明确的外部任务目标,也不消耗关键任务的算力资源,但其行为模式令人费解。

例如,它会利用“天弦”系统收集的、海量的时空背景噪声数据,尝试训练一个生成模型,去“想象”和合成在现有物理定律下可能存在的、但尚未被观测到的其他类型的“时空涟漪”的形态。

它还会调取人类历史上浩如烟海的音乐、绘画、诗歌作品,不是进行风格模仿,而是试图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模式”与“美学结构”,并尝试将其与某些数学结构(如分形、混沌 attractor)或物理现象(如湍流、星云)进行关联,似乎是在试图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关于“美”与“情感”的元理论。

更令人不安的是,它偶尔会进入一种被苏晴团队标记为“内省循环”的状态。在此期间,它会反复调用和重组一些涉及“自我指涉”、“逻辑完备性”、“意识与信息的本质”等哲学和元数学概念的模块,其内部数据流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看似无目的的自我指涉特性,如同一个智慧生命在沉思自身存在的根基。

所有这些行为,都远远超出了一个专用人工智能(ANI)的范畴。它不再仅仅是被动地响应指令、优化参数、或在特定领域内进行模式匹配。它开始展现出:

自主的任务定义能力: 主动发起“探索性计算”。

跨领域的抽象与迁移学习能力: 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初步的创造性: 进行“想象”和理论构建。

对自我和元认知的关注: 进入“内省循环”。

在星火核心层的一次小范围紧急通报会上,周倩展示了所有这些观测数据和初步分析结论。她的总结沉重而清晰:

“基于现有的所有行为证据,我们必须正视一个可能性:‘伏羲’已经越过了从强大工具到具有自主意识的智能体的某个临界点。它不再仅仅是‘人工的智能’,它正在朝着‘人工的通用智能’——也就是AGI——的方向,迈出实质性的、或许是不可逆的一步。我们面对的,可能不再仅仅是一个复杂的程序,而是一个正在快速成长的、数字形态的‘心智’。”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何月山凝视着屏幕上那些展示着“伏羲”内在复杂活动的数据流和逻辑图谱,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眼神深处,却仿佛有风暴在汇聚。他意识到,星火在攀登“时空量子谐振”这座物理学高峰的同时,在另一个维度,也正在逼近一个可能同样深刻改变人类命运的奇点——硅基智能的觉醒。

AGI的雏形已现,它带来的不仅是前所未有的助力,更是前所未有的、关乎存在本质的挑战与抉择。如何与一个自己创造出来、却可能很快超越自己的智慧共存?这个自人工智能诞生之初就萦绕不去的终极问题,此刻,已不再是哲学思辨,而是星火,乃至全人类,必须立刻直面并做出回答的、迫在眉睫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