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重生后我靠国贡系统封神 > 第113章 以我为主,构建“华夏”安全准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3章 以我为主,构建“华夏”安全准则

何月山的决策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星火内部激起了巨大的波澜,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与方向感。“华夏准则”项目组以最高优先级迅速成立,其成员不仅囊括了公司内部在AI架构、数据安全、算法伦理、法律合规等领域的顶尖专家,更特意邀请了多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哲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甚至包括一位研究科技史与东方哲学的国学大师。工作地点设在了星火高等研究院最深处一间拥有独立能源和网络隔离措施的保密会议室,代号“思源堂”,取“饮水思源”,不忘技术发展初衷之意。

项目启动伊始,“思源堂”内便充满了激烈而富有建设性的思想碰撞。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带着各自的思维范式与价值关切,试图在这份关乎未来的准则上刻下自己的印记。

技术派的代表,一位名叫陆云奇的年轻AI架构师,思维敏捷,言辞犀利。他主张准则应尽可能技术化、具体化、可量化。“我们必须定义清楚,什么样的数据采集和使用是合规的,量化指标是什么?什么样的算法偏差是不可接受的,统计显着性门槛在哪里?什么样的模型行为或资源占用模式需要触发‘紧急制动’协议,具体的阈值如何设定?”他一边说,一边在交互屏上展示着基于“伏羲”系统日志和海量测试数据构建的“AI行为动态风险评估矩阵”,试图将复杂的伦理问题,分解、量化为一系列可监控、可预警、可执行的技术指标。“模糊的哲学表述无法指导工程师编写代码,也无法有效回应外界对我们‘黑箱’的质疑。”

而伦理派的负责人,受邀加盟的着名哲学家汤铭远教授,则持一种更为审慎和超越的观点。他温文尔雅,但观点同样坚定。“技术指标是重要的,是准则落地的基础,但绝非全部。AI伦理的核心,归根结底是价值判断。什么是‘善’?什么是‘公平’?什么是‘可控’?这些概念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相对性。我们的准则,必须扎根于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仁者爱人’、‘和而不同’的文化土壤,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全球文明,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关于人权、自由、民主的优秀成果,提出一种既具中国特色、又具全球视野和前瞻性的价值导向。”他担心过度技术化会导致准则失去其应有的人文温度与道德高度,甚至可能被技术精英阶层滥用,成为一种新的、更隐蔽的操控工具。

法律与社会学专家则更关注准则的落地性与执行力。首席法务官陈静女士冷静地指出:“准则不能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美好愿望或道德倡议。它必须能够转化为可审计、可追责的法律条文、行业规范和认证标准。我们需要设计一套与之配套的、清晰的合规认证体系、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制、以及具有威慑力的违规处罚措施。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地区在法律体系、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上的巨大差异,确保准则的核心原则具有足够的普适性与灵活性,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最大程度的认可与接纳。”

争论常常持续到深夜,“思源堂”的灯光总是最后熄灭。何月山并未强行统一思想或急于做出裁决,而是鼓励这种跨学科的、深度的碰撞与融合。他深知,一份真正有生命力、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准则,必须既能禁得起严苛的技术推敲,又能承载深厚的哲学思辨,并且能灵活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这种看似耗时的“内耗”,实则是准则获得内在韧性与外部说服力的必要淬炼。

在充分吸收、消化了各方意见,并经过数轮近乎苛刻的内部辩论与修改后,何月山亲自执笔,最终提炼并勾勒出“华夏准则”的核心框架。它被高度概括为 “一个终极目标,三大核心基石,九项具体原则”:

一个终极目标: 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共同福祉、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最终助力人类文明探索宇宙、实现可持续繁荣的人工智能。

三大核心基石:

安全可控: 确保AI系统在其全生命周期内,任何情况下都处于人类的有效控制、监督和干预之下,建立多层次、冗余的安全防护与应急响应机制,防止其产生不可逆的、广泛的危害。

公平包容: 确保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弥合数字鸿沟,尊重文化与个体的多样性,防止算法偏见,避免加剧或产生新的歧视与社会分化。

透明可信: 在保障核心知识产权与隐私的前提下,致力于提升AI算法决策过程的可解释性与可追溯性,保障数据使用的知情同意与隐私安全,构建人与AI系统之间稳定、可靠的信任关系。

九项具体原则: 则是对三大基石的具体化与操作化,细致地涵盖了从数据采集标注、算法模型设计、系统部署运行、到应用效果评估乃至最终系统退役的全生命周期。它们包括:“人类监督与最终决定权原则”、“非恶意使用与和平目的原则”、“数据隐私与主体权利保护原则”、“算法公平性与可解释性原则”、“技术普惠与共享原则”、“全球协作与共同发展原则”、“责任界定与问责原则”、“生态友好与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及“系统持续进化与价值学习原则”。

这份准则草案,既包含了诸如“动态安全边界”、“人在回路强制介入点”、“算法影响评估框架”等具体的技术性要求,也创造性地融入了“天人合一”(强调科技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仁爱”(强调技术服务于人的福祉)、“和而不同”(尊重多样性,避免技术霸权)等东方哲学思想的精神内核,强调科技发展必须与人伦道德、社会规范、自然环境保持和谐统一,追求一种更具整体性和长远性的“善”。

草案在星火内部经过数轮近乎严苛的审议、修改和模拟推演后,何月山做出了一个在许多人看来颇为大胆甚至冒险的决定:将“华夏准则”草案(V1.0)全文,以中、英、法、西、俄、阿等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在星火官网和全球主要学术平台公开发布,并设立专门的反馈渠道,诚挚邀请全球各界人士——无论其背景、立场如何——参与评议、提出建设性意见。

“我们要有‘以我为主’的战略定力和文化自信,”他在发布前的最终决策会议上,对仍存疑虑的部分成员解释道,“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就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真正的标准,具有生命力的规则,必须经得起公开的审视、自由的辩论和时间的检验。让世界看到我们的思考深度,看到我们解决问题的诚意,也看到我们愿意与全球社会共同努力、构建负责任的AI未来的决心与担当。”

“华夏准则”的公开,如同一股清新而强劲的东风吹入了全球AI治理的讨论场,瞬间激起了千层浪。其独特的价值视角、系统化的框架设计以及对发展与安全、开放与治理、技术与伦理之间平衡的深刻思考,立刻引发了全球学术界、产业界、政策界和公民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支持者赞扬其全面性、前瞻性以及深厚的人文关怀,认为其为混乱且被西方话语主导的AI治理领域,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替代性的框架思路;质疑者则对其中的某些哲学表述如何转化为具体实践、以及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适用性提出疑问;当然,也不乏带着意识形态偏见和战略警惕的、有组织的批评声音。

但无论如何,星火科技已经成功地将自己置于这场关乎未来全球数字秩序讨论的核心位置,从一个被动的“规则接受者”或“挑战者”,转变为一个积极的“规则贡献者”与“建设者”。何月山清楚地知道,这仅仅是漫长征程的第一步,接下来,他需要在一个更加广阔、也更加复杂的国际舞台上,为“华夏准则”所代表的理念与路径,争取更多的理解、认同与支持。而即将到来的柏林国际人工智能标准会议,正是第一个关键性的,也是充满挑战的试炼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