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晚清三杰恩仇录 > 第261章 归国航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随着交舰日期的临近,四位管带都开始了紧张的接舰准备工作。

邓世昌亲自监督每一项设备的测试,从主炮的旋转到锚机的运转,他都要一一过问。有一次,他发现一个蒸汽阀门的密封不严,坚持要求英方更换,尽管对方认为这只是个小问题。

在海上,没有小问题。邓世昌严肃地说,每一个疏忽都可能葬送整艘舰船。

林永升更是事无巨细地参与军舰的每一个环节。他跟着德国工程师爬进狭窄的锅炉舱,钻进黑暗的弹药库,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在测试装甲时,他亲自监督实弹射击试验,看着炮弹在装甲板上弹开,他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军舰,他在日记中写道,必须万无一失。

1887年秋天,4艘军舰终于准备启航回国。在英国的送别仪式上,邓世昌站在致远的舰桥上,望着泰晤士河两岸的景色,心中百感交集。

这一年多的学习让他脱胎换骨,他不仅学会了如何驾驭这艘现代化的军舰,更明白了什么是现代海军的灵魂。 起锚!他发出指令,声音坚定而有力。

与此同时,在德国的港口,林永升也下达了同样的命令。经远舰缓缓驶离码头,甲板上的水兵们整齐列队。林永升看着渐渐远去的德国海岸,暗自发誓一定要让这支东方海军焕发新的生机。

两国的军舰在大西洋上会合,组成编队向东航行。

4艘新锐战舰在浩渺的大西洋上破浪前行,留下四道洁白的航迹。这不仅是军舰的归国之旅,更是一座流动的海上学堂。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致远舰的甲板上,邓世昌已经站在舰桥,手持怀表计算着航速。他注意到经远舰在相同动力下显得更为稳健,而致远舰则在顺风时展现出速度优势。发信号,他对信号兵说,邀请林管带今日午后前来交流。

午后,林永升乘着小艇登上致远舰。两位管带在军官舱内摊开图纸,邓世昌指着致远舰的轮机设计图说:英舰锅炉升温快,但耗煤量较大;德舰锅炉效率更高,但启动缓慢。若在战时,这快慢之间,可能就是胜败关键。

不错,林永升点头,所以我建议,返航后我们应当制定联合操练章程,让各舰取长补短。

在接下来的航程中,这样的交流成了常态。叶祖珪在靖远舰上组织了一场战术推演,四位管带围绕着一张海图各抒己见。

若遇敌舰,叶祖珪用推杆指着海图,我建议由经远、来远两舰正面迎敌,致远、靖远凭借速度迂回包抄。

邓世昌补充道:但要注意火炮射程的差异。我舰主炮射程较远,应在接敌初期率先开火。

邱宝仁则提出了一个实际问题:各舰的弹药规格不尽相同,战时补给需提前规划。

这些讨论常常持续到深夜。烛光在舷窗外海浪的映衬下摇曳,四位年轻军官的脸上写满了认真与热忱。

航行至印度洋时,他们遇到了一场罕见的暴风雨。漆黑的夜空中电闪雷鸣,巨浪如山般压向舰船。邓世昌下令致远舰调整航向,以舰首迎浪;与此同时,林永升在经远舰上则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保持低速,依靠舰体重量稳住船身。

风雨稍歇,邓世昌立即通过信号旗询问各舰情况。当他得知经远舰在风浪中受损最小时,不禁对身旁的大副感叹:德舰的稳定性,确实值得借鉴。

在穿越马六甲海峡时,四舰进行了一次实战演练。晨雾中,致远、靖远两舰扮演突击分队,以高速穿插;经远、来远则组成主力战线,以密集火力阻击。炮术演练时,各舰依次对预定的浮靶进行射击。邓世昌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德制舰炮的命中率稍高,但英舰的射速明显更快。

这说明,他在当晚的总结会上说,速度和精度需要兼顾。我建议返航后,各舰炮手进行交叉训练。

漫长的航程也是学习的机会。邱宝仁组织轮机官们互相参观各自的机舱,比较两种设计方案的优劣;叶祖珪则带领航海官研究不同海域的水文特点,绘制更精确的航线。

每当夜幕降临,四位管带的舱房总是亮着灯。邓世昌在整理他的《西行札记》,将沿途所见所思系统记录;林永升在起草《舰艇维护规程》,借鉴德国船厂的管理经验;叶祖珪在修订《海军操典》,融入英国海军的战术思想;邱宝仁则在编写《轮机管理要则》,总结两种动力系统的特点。

航程第三个月的一个傍晚,当中国的海岸线终于出现在远方时,四艘军舰不约而同地降下半帆,以最庄重的姿态向着祖国的方向行进。

邓世昌通过望远镜望着越来越清晰的海岸线,对身旁的叶祖珪说:这一路上,我们不仅熟悉了新舰,更找到了建设海军的方向。

是啊,叶祖珪感慨道,我们带回来的不仅是四艘军舰,更是振兴海防的希望。

在最后一段航程中,四位管带联名起草了一份《海军建设建言书》,提出了包括统一训练标准、改进后勤保障、建立军官轮训制度等十二项建议。这份在航行中诞生的文件,后来成为北洋水师改革的重要蓝本。

夕阳西下,四艘军舰排成单纵队形,龙旗在桅顶迎风招展。舰首劈开金色的波浪,舰尾拖着长长的航迹,像一支巨大的笔,在蔚蓝的海面上书写着一个古老民族向海图强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