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晚清三杰恩仇录 > 第224章 收复伊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涅瓦河畔的俄国外交部大楼内,气氛凝重。曾纪泽,这位继承了父亲曾国藩沉稳性格、又通晓西方外交礼仪的儒雅官员,正与他的主要谈判对手、俄国外交部高级顾问若米尼进行又一次非正式会谈。壁炉里的柴火噼啪作响,却驱不散会谈中的寒意。

“公使先生,”若米尼吸着雪茄,蓝色的眼睛里带着审视,“我们注意到,贵国那位好战的左宗棠将军,似乎正在返回北京的路上?这一举动,令人费解。我国军方认为,这或许意味着贵国政府正在酝酿某种……积极的军事计划?” 俄方虽然强势,但左宗棠被召回的真实意图,他们确实捉摸不透。是缓兵之计?还是为更大规模的进攻做准备?这种不确定性让俄方感到不安。

曾纪泽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掩饰着内心的急速思考。他深知左宗棠召回的内幕是朝廷的怯懦,但这绝不能透露给俄方。他放下茶杯,神色平静,语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若米尼先生,左帅回京,乃是我国皇帝体恤老臣远征辛劳,召其回京咨询边务,并无他意。至于军事计划,我国一贯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伊犁问题。但前提是,贵国必须归还非法侵占的特克斯河流域等战略要地。若贵国坚持《里瓦几亚条约》的无理要求,那么,为了保卫领土完整,我国军民别无选择,唯有奋战到底。”

他顿了顿,观察着若米尼的反应,继续道:“我离开伦敦前,曾与许多欧洲外交官交流。众所周知,贵国刚刚结束了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虽然获胜,但代价想必不小。漫长的补给线,枯竭的国库……若米尼先生,您比我更清楚,一场在万里之外的东方进行的新战争,对俄罗斯帝国意味着什么?是‘耗费巨大、没有止境而又无益的’,不是吗?”

曾纪泽的话,像针一样刺中了俄方的痛处。若米尼的脸色微微变了变,他没想到曾纪泽对俄国的内部情况如此了解。的确,沙皇政府此刻财政捉襟见肘,国内矛盾重重,实在不愿也无力在远东陷入一场长期战争。左宗棠的军事部署和强硬姿态,已经起到了战略威慑作用,而曾纪泽则巧妙地利用这种威慑,在外交桌上施加压力。

接下来的谈判,进入了更加艰苦的拉锯战。俄方依然傲慢,但立场已开始微妙地松动。他们不再坚持完全按照《崇约》,而是开始在一些次要条款上讨价还价。曾纪泽据理力争,寸土不让,他深知,自己每争回一寸土地,都是对前线将士和国内舆论的一个交代。

时间在紧张的谈判中流逝,转眼到了光绪七年正月(1881年2月)。北京城还沉浸在新年的气氛中,但紫禁城内却弥漫着焦虑。朝廷日夜期盼着圣彼得堡的消息。

而此刻,左宗棠的官船正沿着大运河北上,距离北京还有数日路程。他躺在舱内,病情沉重,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偶尔清醒时,便会问随从:“可有……圣彼得堡的消息?”

光绪七年正月二十三日(1881年2月21日),圣彼得堡,中俄双方终于在外交部大楼的会议厅内,举行了正式的签约仪式。

曾纪泽身着庄严的官服,神情肃穆。他提起毛笔,在崭新的《中俄改订条约》(即《中俄伊犁条约》)文本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一刻,他心情复杂。相比于《里瓦几亚条约》,这个新条约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广袤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土地(长约400公里,宽约80公里)和通往南疆的咽喉穆扎尔山口,迫使俄国放弃了俄货由嘉峪关运进内地的苛刻要求。这无疑是外交上的一个重大胜利。

然而,这仍然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沙俄依然割占了霍尔果斯河以西的中国领土,而赔款数额,也从五百万卢布增加到了九百万卢布(约合白银五百余万两)。这是屈辱的代价。

消息传出,国际社会为之侧目。一位驻北京的英国外交官在发给伦敦的报告中对曾纪泽的外交技巧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写道:“中国已迫使俄国做出了它从未做过的事,把业已吞下去的领土又吐出来了。 这在外交史上是一个罕见的案例。”

三天后,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1881年2月24日),左宗棠的船队终于抵达北京通州码头。他勉强支撑病体,换上朝服,准备进城陛见。

也正是在这一天,《中俄伊犁条约》的内容细节,通过电报传到了北京总理衙门。朝野上下,顿时议论纷纷。

主和派如李鸿章等,松了一口气,认为避免了一场大战,赔款增额但收回部分领土,已是“不幸中之万幸”。而清流言官和主战派则感到愤懑,认为条约仍丧权辱国,尤其是赔款增加和霍尔果斯河以西领土的丧失,难以接受。他们更加怀念和推崇左宗棠的强硬立场。

没有人知道,当左宗棠乘坐的轿子缓缓进入北京城门时,这位风烛残年的老臣心中作何感想。他是否已经知晓条约的具体内容?他是否会为曾纪泽争回部分权益而感到一丝欣慰?还是会为未能竟全功而深感遗憾?

他或许会想起哈密城外那具漆黑的棺椁,想起三军将士震天的呐喊,想起舆图上那片他终于未能亲自踏上的伊犁土地。他的西征,以一种悲壮而又复杂的方式画上了句号。他本人,如同一支即将燃尽的蜡烛,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依然将为国家发出微弱而坚定的光。

历史记住了曾纪泽在谈判桌上的折冲樽俎,也同样记住了左宗棠舆榇出关的壮烈与被迫东归的悲怆。正是这种战场与谈判桌的相互支撑,武力后盾与外交智慧的紧密结合,才在积贫积弱的晚清,创造了这样一个“虎口夺食”的奇迹。而左宗棠,这位“衰年报国,心力交瘁”的老将,他未竟的壮志与那具沉默的棺椁,早已化作一种不朽的精神,永远镌刻在了中华民族扞卫疆土的历史丰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