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晚清三杰恩仇录 > 第179章 争议突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夏天,京城热得像个密不透风的蒸笼。

才过端午,紫禁城的红墙黄瓦就在烈日下灼灼生辉,地面蒸腾起的热浪使远处的景物都扭曲变形。护城河的水位下降了尺余,露出青苔斑驳的石岸,柳枝无精打采地垂在灼热的空气里。日本兵舰开到台湾的消息,就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整个朝廷坐立不安。

养心殿内,虽然四周摆放着八个鎏金冰盆,盆中的冰块正缓缓融化,但依然闷热难耐。慈禧太后斜倚在紫檀木嵌螺钿御座上,有一下没一下地摇着湘妃竹扇。奏折在花梨木御案上堆得如山高,每一份都沉甸甸的,带着各地的急报和奏请。太监们轻手轻脚地进出,青石地面上响起窸窣的脚步声,他们朝服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却不敢有丝毫怠慢。

最先送达的是李鸿章的折子。这份奏折字里行间透着一股难掩的急切。他详细陈述了日本兵舰侵犯台湾番社的经过,指出虽明知日方理亏,却因防备空虚而无力应对。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精心核算的那笔账目。白纸黑字写明新疆每年需耗银三百万两,宛如一个无底洞。而如今东南海防告急,水师需添置舰船,炮台需要加固,处处都需要银两。李鸿章的结论明确而果断:应当暂时放弃新疆,全力巩固海防。

“耗银三百万两……”慈禧轻声重复着这句话,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御案。殿角的自鸣钟滴答作响,打破了宫内的寂静。

这份奏折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立即在朝堂上激起千层浪。不出三日,刑部尚书鲍源深的奏折也随之呈上,言辞更为直白:西北边患尚缓,海疆危机迫在眉睫,当有所取舍。他在奏折中甚至直言:“与其旷日持久地消耗在荒漠之地,不如集中精力守住富庶的东南沿海。”

军机处的值房内,奏折堆积如山。醇亲王奕譞的密折也悄然而至,用暗黄绫子包裹,由心腹太监直接呈递御前。这份奏折措辞谨慎周密,但立场鲜明:支持李鸿章的主张。王爷言之有理,国库空虚已极,与其两面兼顾而力不从心,不如集中力量专保一方。“水师一船一炮,皆需白银堆砌。西北用兵数年,耗银如流水,而今东南有警,实难两全。”奕譞在密折中这样写道。

与此同时,河南巡抚钱鼎铭采取了一个极其务实的行动。他未经请示,直接将派驻西北的宋庆部调回,并截留了该部的军饷,声称要转用于海防。这支军队本是左宗棠在西域的重要力量,就这样被突然调离。消息传到西北时,左宗棠正在营帐中研究地图,闻讯后久久无言,手中的朱笔在沙盘上重重一顿。

然而反对的声音同样强烈。湖南巡抚王文韶的奏折如一声闷雷,震动了整个养心殿:“西北实乃国家要害!俄人盘踞伊犁,虎视眈眈。若此时停止西征,彼必得寸进尺。新疆若失,蒙古难保;蒙古若危,京师何以自守?”这份奏折用词铿锵,字字千钧。

山东巡抚丁宝桢的措辞更为激烈,近乎斥责:“李鸿章此议实为剜肉补疮!俄国方为心腹大患,日本不过肘腋之疾。岂能为了治疗手上的轻伤,而舍弃心肝肺腑?”他还特意在奏折中附了一份西北边防图,上面详细标注了俄军在伊犁的驻防情况。

就连负责海防的江苏巡抚吴元炳也表态:“俄患更为紧迫。当先定西北,震慑俄人,再图海防不迟。”他在奏折中详细计算了海防建设的费用,认为完全可以双线并进:“一舰之费不过十数万两,而西北年耗三百万两之巨,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养心殿内的宫灯彻夜长明。慈禧太后一份接一份地批阅奏折,这一份主张放弃西北,那一份强调西北关乎存亡。太后的手指轻轻抚过奏折上的墨迹,那些字句仿佛都带着沉甸甸的分量。偶尔她会起身踱步,朝服上的金银线刺绣在烛光下闪烁不定。

最终,她的目光落在户部呈上的那本蓝皮账册上。上面清楚地记录着:国库存银仅余四十五万两,而各地待支的军饷、赈灾等款项却高达八百余万两。太后轻轻叹了口气,那叹息在寂静的深宫中回荡,随即消散无踪。她记得去年冬天,内务府为了筹办万寿节的用度,连宫中的份例都裁减了三成。

决策尚未作出,但这场通过奏折展开的争论,已经将大清王朝面临的两难处境暴露无遗。远在西北的左宗棠,虽然尚未接到正式文书,却已经从迟迟未到的军饷和粮草中,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他连夜写信给在京的门生故旧,要求他们务必在朝堂上力争西北的重要性。

京师的更漏滴答作响,每一刻都在催促着决策。宫墙之外,市井生活依旧,前门外大街上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骡马市依旧热闹非凡,寻常百姓并不知晓,这个庞大的帝国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

军机大臣们个个面色凝重,进出养心殿时都低垂着眼帘。他们心知肚明:无论最终作何决定,都难免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但这个代价,大清是否承受得起?恭亲王奕?多次被召见,每次从养心殿出来时,眉头都锁得更紧了几分。

这个曾经强盛的王朝,如今就像一艘四处漏水的破船,无论修补哪一处,另一处都在不断渗水。而那些上奏的大臣们,无一不自认为是在拯救这个危难的王朝。李鸿章在天津衙门里日夜筹划海防方案,左宗棠在西北军营中反复推演进军路线,他们都坚信自己的主张才是救国之策。

只有养心殿深处的慈禧太后明白,这把龙椅坐得何等艰难。她凝视着摇曳的烛光,仿佛在那跳动的火焰中,看到了这个古老帝国飘摇不定的未来。偶尔她会想起咸丰皇帝在时的光景,那时虽然也有内忧外患,但国库尚丰,兵力尚足,不像如今这般捉襟见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