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晚清三杰恩仇录 > 第76章 血染雨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同治元年(1862年)闰八月二十日,太平军的总攻在震天的号角和“杀妖”的呐喊声中拉开序幕。

李秀成的战术简单而残酷——人海冲锋!他深知湘军工事坚固,火力凶猛,唯有依靠绝对的数量优势和悍不畏死的冲击,才有可能撕开一道缺口。

第一波,是数万手持简陋刀矛、背负土袋的士兵。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填平那些该死的壕沟!

“冲啊!填平妖沟!杀进妖营!”督战官嘶吼着。

太平军士兵如潮水般涌向湘军的壕沟防线。迎接他们的是——

轰!轰!轰!

湘军壁垒上的劈山炮、抬枪、土炮以及少量进口的后膛洋炮同时怒吼!密集的霰弹、实心炮弹如同死神的镰刀,横扫冲锋的人群。冲在最前排的太平军士兵如同被割倒的麦子般成片倒下,残肢断臂横飞,鲜血瞬间染红了大地。

侥幸冲到壕沟边的士兵,奋力将土袋、柴捆投入深沟。但立刻被壁垒射击孔中射出的精准步枪子弹击中,惨叫着跌入布满尖桩的沟底。后续的士兵踏着同伴的尸体和尚未填平的沟壑继续冲锋、填埋… 壕沟仿佛成了吞噬生命的无底洞。

第一波填壕的士兵几乎伤亡殆尽,勉强在几处地段用尸体和土袋堆出了几条狭窄的通道。李秀成面无表情,挥动了第二波进攻的令旗。

这一次,是太平军的精锐主力,包括李秀成的亲兵卫队“忠殿军”以及护王陈坤书、纳王郜永宽等部悍卒。他们手持刀牌、长矛、抬枪,甚至推着临时赶制的、包裹湿棉被抵挡子弹的“吕公车”(简陋盾车),沿着填平的通道,悍不畏死地扑向湘军土墙!

“放箭!放枪!扔火罐!”湘军军官的吼声在壁垒后响起。

更密集的弹雨倾泻而下!抬枪的轰鸣,步枪的脆响,弓弩的破空声交织在一起。太平军士兵举着盾牌,顶着枪林弹雨,用云梯、绳索疯狂攀爬陡峭的土墙。不断有人中弹坠落,但更多的人踩着尸体向上攀爬。

终于,有悍勇的太平军士兵攀上了墙头!惨烈的白刃战在狭窄的墙头、壁垒间爆发!

“杀!”湘军老兵们挺着长矛、大刀,组成严密的阵型,死死堵住缺口。双方士兵在方寸之地殊死搏杀,刀刀见血,矛矛透骨。土墙上下,尸体迅速堆积如山。太平军的勇猛冲击一次次撞在湘军坚韧的防线和严密的配合上,如同怒涛拍击礁石,虽声势骇人,却始终无法突破。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黄昏,又从黑夜鏖战至黎明。太平军发动了数十次规模不等的冲锋,攻势如潮水般一波接一波,昼夜不停。湘军营垒前,尸积如山,血流成河。被填平的壕沟几乎又被尸体重新填满,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和硝烟味。

湘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壁垒多处被轰塌或攀破,士兵伤亡激增,弹药消耗巨大。曾国荃本人也亲临一线督战,被流弹擦伤额头,血流满面,犹自咆哮督战不休。他严令各部:“死守!后退一步者斩!援兵就在路上(曾国藩正从安庆调兵增援)!顶住就是胜利!”

而太平军这边,情况更加恶化。

二十万大军听起来声势浩大,但持续的高强度冲锋下,精锐老兵迅速消耗,后续补充的多是新兵,战斗力锐减。

面对湘军铜墙铁壁般的防御和恐怖的杀伤效率,太平军士兵的勇气在巨大的伤亡面前逐渐消磨。督战队砍杀后退士兵也难阻颓势。

长途奔袭,补给困难。激战数日,携带的粮食弹药几乎耗尽。士兵疲惫不堪,饥肠辘辘。

城内洪秀全除了发来空洞的“天父保佑”诏书,并未组织有效兵力出城夹击。天京守军虚弱,只能作壁上观。

10月25日(闰九月初四),激战至第十二天。太平军护王陈坤书部在猛攻一处壁垒时,遭到湘军预埋地雷(火药包)的猛烈爆炸和壁垒后突然杀出的生力军反冲锋,死伤枕藉,率先溃退。溃退如同瘟疫般蔓延,精疲力竭、伤亡惨重、饥饿绝望的太平军士兵终于支撑不住,全线动摇。

“顶不住了!快撤!”

“妖兵太凶了!壕沟根本填不完!”

兵败如山倒!曾经汹涌的洪流瞬间变成了崩溃的浊浪。太平军士兵丢弃武器,争相逃命,自相践踏者不计其数。湘军见状,立刻打开营门,精锐部队在李臣典、萧孚泗等悍将率领下,如猛虎出闸般发起凶狠的反击,追杀溃兵,扩大战果。

李秀成站在高坡上,看着眼前兵败如山倒的惨象,心如刀绞,一口鲜血喷了出来。他知道,一切都结束了。二十万大军,十二昼夜的舍命强攻,付出了数万精锐伤亡的惨重代价,却未能撼动曾国荃营垒分毫。天京解围的最后希望,随着这场惨败彻底破灭。

“收兵……撤……” 他艰难地下达了命令,声音中充满了无尽的悲凉和绝望。残存的太平军如同退潮般,在湘军的追杀下,狼狈不堪地向东、南方向溃散。

雨花台大战落幕。湘军营垒前,尸骸堆积如山,断折的刀矛、破碎的旗帜浸透在暗红的泥泞中。乌鸦在空中盘旋,发出凄厉的鸣叫。

湘军士兵们疲惫地倚靠在沾满血污的壁垒上,许多人连欢呼的力气都没有了。他们顶住了太平天国最强统帅率领的最后主力孤注一掷的猛攻!曾国荃望着眼前地狱般的景象,抹去额头的血污,露出了如释重负却又狰狞的笑容:“长毛气数…尽了!”

此战,太平军精锐损失数万,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组织如此规模的反击。而湘军虽然伤亡同样惨重(估计万余人),但雨花台营垒岿然不动,其“结硬寨,打呆仗”战术经受住了最残酷的考验。天京城,彻底成为一座等待被绞杀的孤城。

李秀成率残部退守秣陵关等地,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而金龙殿内的洪秀全,在听闻二十万大军惨败雨花台的消息后,只是茫然地望向藻井,喃喃低语:“天父…何以不降天兵?” 他将失败归咎于“众小”不够虔诚,下令举行更盛大的祈祷仪式,并严令李秀成必须再次回援天京——这注定是一条通往毁灭的不归路。

雨花台下的血,不仅染红了同治三年的深秋,更浇灭了太平天国最后一点翻盘的星火。天京陷落的丧钟,在尸山血海的沉寂中,已然敲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