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晚清三杰恩仇录 > 第185章 打造铁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光绪元年,随着钦差大臣的任命正式下达,左宗棠并未急于挥师西进。他比谁都清楚,要横跨万里荒漠,从强敌手中夺回西域,手中必须有一支兵精、饷实、械利、纪严的铁军。于是,兰州与肃州——这两座屹立于河西走廊的雄城,化作了他锻造西征利刃的宏大熔炉。

兰州城外,校场之上,朔风卷起漫天黄沙。左宗棠一身洗得发白的戎装,端坐于帅台之上,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台下森严的队列。这是麾下各路人马首次大规模校阅:有自湖南时便追随他南征北战的湘军旧部,有于陕甘招募整编的楚军与蜀军,还有新近归附、眉宇间仍带几分桀骜的回军——尤以董福祥部最为显眼。

点卯开始!名册唱过,应者却稀落零落。左宗棠面色一沉,声音冷峻:“各营实到人数,与兵部册籍相差多少?”负责点验的营务处官员冷汗涔涔,颤声回禀:“禀大帅…各营空额,多则三成,少亦有一成半……”所谓“空额”,便是各级军官虚报兵数、中饱私囊的积年痼疾!

“好!好一个‘吃空饷’!”左宗棠怒极反笑,猛一拍案,“传令!即日起,各营重造兵册!所有兵丁,一一亲到验明正身!往后饷银,皆按名册实发,直达兵丁之手!有敢克扣、冒领者——”他声调骤厉,如寒刃出鞘,“无论官职高低,立斩不赦!首级悬于辕门,以儆效尤!”

此令既出,全场死寂。几个平日喝惯了兵血的军官,顿时面无人色。左宗棠随即宣布:“凡年逾五十、体弱多病、技艺生疏者,一律裁汰!发给路费文凭,妥善遣返原籍!所省饷银,悉数用于招募精壮、添购枪炮!”这一刀,毅然斩向军队的臃肿与沉疴。

肃州大营,气氛更为肃杀。此地作为进疆前最后枢纽,左宗棠将整军重心移至于此,事必躬亲。

他深知湘军、楚军、蜀军及回军董福祥部,各有渊源,互不统属实乃兵家大忌。遂断然下令:“打破旧制,混编重组!”湘军的坚韧、楚军的骁勇、蜀军的耐劳、回军董福祥部的骑射之长,被有意识地熔铸于新的营伍之中。

他大力提拔了一批敢战能战、不论出身的青年将弁,如湘军出身的刘锦棠、蜀军骁将徐占彪,以及那位被左宗棠看重其勇猛与熟悉西北情势的回军将领董福祥,命他们统领新编之军,在共同操演中砥砺默契。

对于裁汰下来尚有潜力者及新募勇丁,左宗棠特设“训勇营”。遣经验丰富的老卒与严苛的教习督导,施行高强度操练:每日负重越野数十里,跋涉于戈壁沙丘之间;火枪射击、刀矛格斗、骑术驾驭、掘壕筑垒,无一不苛求精准;更坚持在酷暑严寒、风沙弥漫中演练,模拟西域极端环境。

左宗棠常亲临训勇营,默观士卒在风沙中挥汗如雨,乃至力竭晕厥,他面色如铁,心硬如石:“平日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练不出这身铁骨,如何跨得过星星峡,斗得赢安集延悍匪?”

军纪,是左宗棠整军的铁律。他颁布了极其严苛的《西征军禁令》:

1.严禁扰民:“擅入民宅者斩!强买强卖者斩!奸淫妇女者凌迟!”他深知民心向背关乎成败,“王者之师”声名重于刀剑。

2.严禁冒功、怯战:“临阵退缩者斩!杀良冒功者斩!谎报军情者斩!”

3.严禁贪墨、涣散:“侵蚀军饷者斩!聚众赌博者重责!吸食鸦片者立革!”

禁令绝非虚文。一日,肃州城内,一名湘军老营出身的哨官强抢商贩货物,被人赃并获扭送辕门。左宗棠不顾其战功赫赫与同僚恳请,下令绑赴市曹,明正典刑!血淋淋的首级高悬城楼三日,全军为之悚然,再无敢越雷池一步。

又一日,董福祥部下回军骑兵因战马惊奔,践踏百姓青苗。董福祥本想赔钱了事。左宗棠闻讯,亲至董营,当众斥责:“军纪如山,一视同仁!践踏青苗,亦是扰民!依律当杖!”遂命军法官当场行刑。此举既震慑了回军,亦令董福祥心服,更赢得了汉回百姓的信任。

对董福祥部的整编,尤为关键,亦是其“剿抚兼施”战略的体现。董福祥原为陕甘回军首领,兵败归降。其人勇悍,在回部中颇有声望,然其部下军纪涣散,积习难改。

左宗棠亲召董福祥,推心置腹:

“禹亭,尔本豪杰,昔日误入歧途,情有可原。今朝廷不计前嫌,授尔职衔,统率旧部,乃旷世恩典!然欲为国家干城,洗刷前辱,必先整饬军纪,明辨大义!尔部勇则勇矣,纪律欠缺。若纵兵扰民,与昔日何异?何以面对父老?何以报效朝廷?”

董福祥闻言,深受震动,跪地立誓:“大帅教诲,福祥刻骨铭心!必严束部众,恪守军纪,戴罪立功,以报效朝廷!”

左宗棠遂行特殊整编:保留董部核心战力,将其精锐分散编入各营;同时调入湘军、楚军骨干至董部任基层军官与军纪官,既加强掌控,亦促融合。

又遣熟悉回务之官员、学者入营,宣讲朝廷德政,强调“保国即保教”,团结各族共御外侮(阿古柏、沙俄)。

董部饷械补给、训练课目,皆与他军同等。战功必赏,违纪必惩,无一例外。

在左宗棠的铁腕整肃与董福祥的倾力配合下,这支昔日的“回逆”武装,终蜕变为一支纪律严明、骁勇善战的西征劲旅,成为日后收复新疆,尤其是平定南疆的中坚力量。

兰州、肃州两大营盘,在左宗棠坐镇下,日夜运转不息。校场杀声震天,匠铺炉火通红(修造器械),粮台仓廪物资堆积如山。经汰弱留强,西征军面貌焕然:兵员精壮,器械崭新,更关键的是,军纪森严,令行禁止。昔日散漫扰民的兵痞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目光坚毅、训练有素、深知使命的战士。

左宗棠常巡行各营,看士卒于烈日风沙中操练,看辕门外高悬的军令与那口静默的黑漆棺木。他知道,手中利刃已然磨就。肃州秋风萧瑟,却吹不灭他胸中烈焰。整军既毕,粮秣渐足,万事俱备。他昂首西望,目光似已越过玉门关,锁定了天山南北那片沦丧的国土。

“传令各营,”左宗棠的声音于肃州城头响起,清晰而决绝,“加紧备战,整装待发!不日,兵出阳关,收复新疆!”

戈壁长风,卷着这铮铮号令,传遍军营每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