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晚清三杰恩仇录 > 第152章 入甘首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但是!”左宗棠的声调再次变得冰冷严厉,如同寒冬骤降,“董福祥,你给本帅听清楚了!既入官军,便是朝廷经制之师!往日你们那些山寨习气、绿林规矩,必须给本帅涤荡得干干净净!一切须恪守营规,绝对听从号令!今后作战,需奋勇当先,不得畏缩不前!若敢再有一丝一毫反复之心,或胆敢纵兵滋扰地方、克扣饷粮、抗命不遵——”

左宗棠停顿了一下,目光如冰刃般扫过董福祥,一字一句地说道:“本帅认得你董福祥,本帅的王命旗牌认得你!本帅的斩马刀,更认得你!到那时,休怪本帅军法无情,新账旧账一起算!莫说你区区董福祥,便是天王老子,也救你不得!你可听明白了?!”

这最后的警告,如同重锤,狠狠砸实了之前的恩典,让董福祥从狂喜中瞬间清醒,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和恐惧。他立刻收敛心神,以最诚恳的态度叩首回应:“末将明白!末将董福祥对天起誓,自此以后,必忠心耿耿追随大帅,严格遵守军法国纪,约束部下,奋勇杀敌,以报大帅不杀之恩、知遇之德!若有违逆,天人共戮,死无葬身之地!”

“好!要的就是你这句话!”左宗棠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极淡的、几乎难以察觉的笑意。他站起身,绕过公案,缓步走下堂来,在董福祥面前站定。

董福祥受宠若惊,想要起身,却被左宗棠用手虚按了一下。

左宗棠亲自弯腰,将他从地上扶了起来,并替他拍了拍膝盖上并不存在的灰尘。这个动作,让董福祥更是感动得无以复加。

“福祥啊,”左宗棠的语气变得语重心长,如同教诲子侄,“你本是此地豪杰,熟悉山川地理,深知民情利弊。往后好好干,跟着朝廷,跟着本帅,平定叛乱,安抚地方,让这陕甘重现太平,让百姓能过上好日子,这才是真正的好男儿建功立业之正途!前程,远大的很!”

他拍了拍董福祥结实的肩膀:“下去吧,好生安顿部下。具体整编事宜,会有人与你交接。”

“是!是!谨遵大帅教诲!末将告退!”董福祥躬身行礼,一步步倒退着出了节堂。

直到走出辕门,重新感受到冬日的阳光(虽然寒冷),他才长长地、彻底地舒了一口气,内衣早已被冷汗浸透,但心中却充满了劫后余生的庆幸和一种前所未有的昂扬斗志。

节堂内,左宗棠回到案后坐下,一名幕僚低声笑道:“大帅恩威并施,想必那董福祥此刻已是感激涕零,誓死效忠了。”

左宗棠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口气,淡淡道:“悍匪归心,固然可喜。然驭下之道,恩威需并重,缺一不可。今日种下一粒种子,且看他日,能否在西北这片土地上,开出一朵可用之花吧。”

同治八年(1869年)的春天,陇东高原的黄土塬上依然刮着料峭寒风。在这片被千沟万壑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土地上,董志原犹如一头匍匐的巨兽,成为白彦虎、马正和等陕西回民军十八大营残部最后的堡垒。四月的陇东,本该是草木萌发的时节,但连年的战火让这片土地寸草不生,只剩下光秃秃的黄土坡和干涸的河床。狂风卷起沙尘,打在将士们的脸上生疼,就连战马都不安地踏着蹄子,发出低沉的嘶鸣。

左宗棠在平凉大营中,手指缓缓划过沙盘上董志原的方位。沙盘是用当地的黄土精心塑成的,每一个沟壑、每一处塬地都栩栩如生。他的指尖最终停在一处险要的隘口,眉宇间透着凝重。帐中的炭火噼啪作响,映照着他日渐苍老的面容。

“大帅,”刘松山的声音打破了沉寂,“让末将带兵强攻吧,三天之内必定拿下董志原!”

左宗棠抬起手,目光依然停留在沙盘上:“寿卿啊,你可知道这董志原为何易守难攻?”他不待回答,自顾自说道:“这塬高三百余丈,四面峭壁,只有三条小路可通顶上。逆回在此经营两年有余,深沟高垒,囤积的粮草可支半年。强攻?那是用将士的性命去填沟壑。”

他缓缓起身,走到帐门前,望着远处苍茫的黄土高原:“用兵之道,如烹小鲜,不可操之过急。传令各部,先肃清庆阳、泾州外围据点,断其羽翼,绝其粮道。”

接下来的日子里,清军开始了艰难的推进。每天黎明,号角声就在黄土沟壑间回荡。士兵们推着劈山炮,抬着沉重的弹药箱,在陡峭的坡地上艰难前行。每推进数里,就要停下来修筑营垒,挖掘壕沟。有时一夜之间,就能看到一座新的营寨拔地而起,寨墙上插满了清军的龙旗。

回军的抵抗异常顽强。他们利用对地形的熟悉,时常从意想不到的沟壑中杀出,骑兵如旋风般席卷而来。清军的抬枪队总是第一时间结阵还击,硝烟弥漫中,子弹呼啸着划过黄土坡。有时一场遭遇战就要持续数个时辰,直到夕阳西下,双方才各自收兵。

军营里的日子艰苦而漫长。夜晚,士兵们围坐在篝火旁,擦拭着手中的兵器。一些老兵会拿出随身携带的干粮,就着热水慢慢咀嚼。偶尔有人低声哼起家乡的小调,歌声在空旷的黄土高原上飘荡,带着几分苍凉。

左宗棠总是最晚歇息的一个。他的大帐里彻夜燃着油灯,案头上堆满了各路送来的战报。有时他会独自站在帐外,望着远处董志原上隐约的火光,久久不语。亲兵都知道,大帅这是在思索破敌之策。

“传令各营,”某天深夜,左宗棠突然对值夜将领说道,“明日开始,每日前进不得超过三里。每至一处,立即深沟高垒,没有我的将令,谁也不许贸然出击。”

这样的命令让一些性急的将领颇为不解,但左宗棠只是淡淡地说:“我要的不是一时的胜负,而是要将逆回彻底困死在这董志原上。”

四月中的一天,局势终于发生了变化。探马来报,回军粮道已被彻底切断,董志原上的炊烟日渐稀少。左宗棠得知后,只是轻轻颔首:“时候快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