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青铜账簿与铁王座 > 第34章 地下金脉:科学与矿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4章 地下金脉:科学与矿业

都灵首相府的夏夜,暑气尚未完全消退。亚历山德罗·科斯塔站在大幅的意大利地形图前,眉头紧锁。地图上,代表铁路、港口、工厂的标记正在逐渐增多,勾勒出他心中工业王国的雏形。然而,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资源。

“保罗,再看看这些报告。”他将一叠文件推给财政大臣保罗·里卡尔迪,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躁,“钢铁厂扩建,需要铁矿石;机械厂日夜赶工,需要煤炭驱动蒸汽机;化工厂生产染料、炸药,需要硫磺。可我们进口的比例是多少?超过七成。价格被英国人、法国人捏在手里不说,一旦国际局势有变,或者他们想卡我们的脖子,我们的工厂就得停工,我们的铁路就得瘫痪。”

保罗·里卡尔迪同样凝重:“是的,首相阁下。皮埃蒙特和伦巴第那些小铁矿、小煤矿,产量低、品位差,成本高昂,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资源匮乏,是我们工业化的阿喀琉斯之踵。”

亚历山德罗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地图上:“我们不能永远当原料的乞丐和成品的买家,意大利的地下,不可能只有贫瘠。是我们过去的眼光太狭隘,方法太落后。”

他转过身,眼中闪烁着决断的光芒:“是时候,用科学的眼睛,重新审视我们脚下的土地了。光靠地方和民间零星的、碰运气式的勘探,远远不够。王国需要一场系统性的地质大调查。”

“立刻着手两件事。”亚历山德罗语速飞快,思路清晰:“第一,成立‘王国地质调查总局’。直属内阁,统筹全国地质勘探工作。从大学、研究机构招募地质学、矿物学人才,同时,”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高薪聘请英国、德国、法国的顶尖地质勘探团队和技术专家,不要吝啬钱。我们要的是他们的技术、经验和先进的勘探设备(罗盘、测锤、简易钻探设备),目标:系统性地绘制全国地质矿产图。”

“第二,启动‘国家资源勘探计划’。将王国划分为若干区域,由地质调查总局牵头,联合聘请的外国专家团队,辅以本土培养的勘探队员,进行拉网式普查。重点区域:托斯卡纳的古老山地、伦巴第的阿尔卑斯山麓、西西里岛,我怀疑,那里埋藏着我们需要的宝藏。”

命令迅速下达。重金和“为意大利寻找未来”的号召力,很快吸引了一批欧洲知名的地质学家和勘探工程师来到这个新兴的王国。一时间,亚平宁半岛的山野间,出现了许多带着奇怪仪器、敲打岩石、绘制草图的外国面孔和本地学徒的身影。

勘探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崎岖的地形、落后的交通、以及部分地方保守势力的疑虑(担心国家会夺走他们土地下的财富),都带来了阻碍。但王国特别调查局的成立,以及亚历山德罗的铁腕支持,为勘探队扫清了不少障碍。地质调查总局局长,一位由亚历山德罗亲自任命的、曾在瑞士学习过的年轻地质学家恩里科·马尔凯蒂,更是展现出非凡的干劲和组织能力。

几个月后,来自勘探前线的报告,如同甘霖般开始滋润亚历山德罗焦灼的心田。

“托斯卡纳,埃尔巴岛及内陆山区。”一份来自德国团队的加密报告被马尔凯蒂激动地呈上,“发现大型磁铁矿床,初步估算储量惊人,品位远高于现有矿场。具备大规模开采价值。位置相对靠近海岸,运输便利。”

“伦巴第,阿尔卑斯山前缘(布雷西亚、贝加莫地区)。”英国团队的报告紧随而至,“确认存在多个有开采价值的烟煤和无烟煤煤层。虽然埋藏较深,但储量可观,足以部分缓解北方工业的燃眉之急。”

“西西里岛,卡尔塔尼塞塔省。”本土勘探队在法国专家指导下发回捷报,“发现高品位硫磺矿,储量和纯度均属上乘。这将是我们化工产业(尤其是火药和染料)的坚实保障。”

“好,太好了!”亚历山德罗一拳砸在办公桌上,连日来的阴霾一扫而空。铁矿、煤炭、硫磺,这正是支撑钢铁、动力和化工这三大工业支柱的命脉。这些发现,价值远超黄金。

然而,喜悦之后,更严峻的问题摆在面前:如何开发?“绝不能让这些宝藏再像过去一样,被地方势力分割、被外国资本控制、用原始粗放的方式开采,最终肥了私人腰包,国家却只拿到可怜的税收。”亚历山德罗斩钉截铁地对内阁核心成员宣布,“资源,必须掌握在国家手中,为国家工业化服务。”

他的构想按现代思维结合意大利实际情况,迅速成型:“成立‘意大利国家矿业公司’性质:中央政府全资控股,实行垂直管理:勘探、开采、冶炼(部分)、销售,全部由国家矿业公司统一负责。新发现的矿藏归属于国家,同时由国家矿业公司收购意大利现有的矿藏,如西西里岛的硫磺矿等。地方只负责提供必要的支持,无权干涉具体经营和收益分配。”

“目的:第一,确保国家战略资源安全,避免受制于人;第二,统一规划,科学开采,避免浪费和破坏性开发;第三,所有利润,除必要运营成本和发展基金外,全部上缴国库,反哺国家建设;第四,利用国家力量,引入和应用最先进的采矿技术、冶炼工艺和管理方法,提高效率和安全性。”

方案在内阁引发震动。这无异于将触角伸向地方豪强和传统矿业家族的利益蛋糕,也挑战了自由经济派的部分理念。

“首相,这…国家直接经营矿业,效率恐怕…”有人疑虑。

“效率?”亚历山德罗冷笑,“看看那些私人小矿洞,事故频发,资源浪费,矿工如同奴隶。国家经营,恰恰是为了更高的效率、更科学的管理、更安全的保障。财政部和王国特别调查局会双重监管财务和运营,杜绝贪腐和低效。”

“至于地方…”他眼中寒光一闪,“告诉他们,国家会按市场价格补偿地表损失,并优先雇佣当地合格工人。但矿权,是国家核心利益,不容染指。有异议者,让王国特别调查局去和他们好好谈谈。”

亚历山德罗的意志再次成为主导,意大利国家矿业公司的架构和章程在强力推动下迅速确立。同时,在财政部的担保下,特别调查局开始向英法资本发行“资源开发债券”,利用外资购买先进的蒸汽动力抽水机、矿井提升设备、通风系统和初期冶炼设备,并继续聘请外国工程师进行技术指导。

托斯卡纳的铁矿区、伦巴第的煤矿、西西里的硫磺矿,很快竖起了带有“意大利国家矿业公司”徽记的旗子。机器的轰鸣声开始取代原始的镐刨人背,更深的矿层被打开,更科学的矿脉追踪方法被应用。虽然初期投入巨大,管理磨合也存在问题,但一条由国家掌控、为工业化输血的“地下金脉”,正开始有力地搏动。意大利对外国资源的依赖,第一次看到了松动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