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 > 第4章 商战无形溃敌资,舆论之争控民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章 商战无形溃敌资,舆论之争控民心

新任镇守太监王之心的到来,如同在宣大这潭深水中投入了一颗石子,虽未掀起巨浪,却也带来了层层涟漪。王小伟对此人的监控与限制,并未放松,但他更多的精力,已转向另一条看不见硝烟,却同样至关重要的战线——经济与舆论。

晋商余孽“昌隆记”、“永盛源”等,如同附骨之疽,虽经上次清洗元气大伤,但残存势力依旧利用其百年积累的人脉和隐秘渠道,从事着见不得光的勾当,尤其是与关外的走私贸易,更是王小伟绝不能容忍的。如今,他们似乎又与王之心有着若有若无的联系,更显得其心可诛。

硬性的搜查围剿,容易打草惊蛇,且难以根除。王小伟决定,换一种方式,从根源上摧毁他们。

这一日,他秘密召见了北疆商行的大掌柜,以及军情司负责经济情报的负责人。

“对于‘昌隆记’这几家,是时候收网了。”王小伟开门见山,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不过,不是用刀,而是用钱。”

大掌柜躬身道:“请督师示下。”

“他们如今最大的依仗,无非是两条:一是与关外隐秘的走私渠道,二是他们在山西乃至京畿部分地区残存的商业网络和信誉。”王小伟分析道,“对付前者,军情司继续盯死,必要时可动用武力截杀,但要做得干净,像是被马匪劫了。而后者,就要靠商行来对付了。”

他下达了一系列指令:

第一, 价格绞杀。北疆商行利用其庞大的资本和货源优势,对“昌隆记”等商号经营的主要商品,如茶叶、布匹、盐、铁器(民用)等,在山西各主要城镇,进行大幅度的降价销售,甚至不惜短期亏本。目的就是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让其无利可图,资金链断裂。

第二, 货源封锁。利用北疆商行如今在产地的巨大影响力,暗中控制或高价收购“昌隆记”等商号所需的原材料和货源,使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第三, 信用打击。军情司伪造“昌隆记”资金周转不灵、即将倒闭的“内部消息”,并通过各种渠道散播出去。同时,北疆商行旗下的“宣府官银号”,暗中收拢“昌隆记”开出的银票,然后选择时机,突然集中要求兑付巨额白银,制造挤兑风潮,彻底摧毁其商业信誉。

第四, 挖角与策反。重金收买“昌隆记”等商号内部知晓其核心机密(如走私路线、关外联系人)的掌柜、伙计,或者利用把柄胁迫其就范。

这是一套组合拳,利用资本和信息的绝对优势,进行一场无声的商战,目的就是兵不血刃地让这些晋商余孽彻底破产,失去兴风作浪的能力。

“记住,要快,要狠,不留余地!”王小伟最后强调,“本督要看到的,是他们在三个月内,彻底从山西地界上消失!”

“属下明白!定不负督师所托!”大掌柜和军情司负责人领命而去,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用商业手段摧毁敌人,这比真刀真枪的厮杀,别有一番成就感。

就在北疆商行开始对晋商余孽发动致命经济打击的同时,另一条战线——舆论导向的斗争,也悄然升级。

王之心抵达宣大后,虽然明面上不敢有什么动作,但其随行人员,以及他在大同接触的一些对王小伟新政不满的旧式文人、失意官吏,开始在暗地里散播流言蜚语。

内容无外乎是那些老生常谈,但颇具蛊惑性:

“王太师在宣大,形同独立王国,法令皆出其门,眼中还有朝廷吗?”

“设立所谓‘实学院’,摒弃圣贤书,专授奇技淫巧,此乃败坏人心,动摇国本!”

“与民争利,北疆商行垄断一切,致使小民商贾无以为生!”

“擅杀监军卢公公,虽有其罪,然不经三司,不报朝廷,岂非跋扈专权?”

这些流言,在大同、宣府等地的士绅圈子和一些信息闭塞的百姓中,开始小范围流传,虽然暂时无法动摇王小伟的统治根基,但若任其发展,终究会腐蚀民心,为其政敌提供攻击的弹药。

对此,王小伟早有准备。他麾下不仅有着强大的军情司,更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和掌控舆论。

他授意成立了一个隶属于总督行辕的 “文宣房” ,由几名文笔犀利、对他忠心耿耿的幕僚负责。文宣房的主要任务有二:

一是办报。创办了一份名为《北疆新闻》的半月刊小报,采用活字印刷,内容涵盖宣大各地新政成果、民生改善报道、对外战事捷报(如之前开封大捷的详细过程)、科普知识(如蜂窝煤的好处、新式农具用法)、以及针对流言的驳斥和澄清。小报价格低廉,甚至免费在各地茶楼、集市散发,力图影响识字阶层和普通市民。

二是控制民间舆论。文宣房暗中资助、引导一些说书先生、戏班子,创作和表演歌颂王小伟功绩、宣扬新政好处、揭露贪官污吏和晋商通敌罪行的评书、戏曲。同时,在各地安插“耳目”,及时发现并制止恶意流言的传播,并对流言源头进行追查和警告。

此外,王小伟还非常注重实物宣传。他定期组织各地百姓、士绅代表,参观军工局(外围)、北疆商行的工坊、实学院的授课场景,以及由官府兴修的水利道路工程。用实实在在的成果,展示新政带来的变化,粉碎那些空穴来风的污蔑。

这一套“报纸+戏曲+实地参观”的舆论组合拳下来,效果显着。《北疆新闻》虽然文笔不算顶尖,但内容贴近实际,语言通俗,很快就在宣大各地流传开来,成为许多人了解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那些歌颂性的评书戏曲,也深受底层百姓欢迎。而亲眼所见的种种变化,更是让大多数民众对王小伟的统治充满了信心。

王之心的那点小动作,在王小伟强大的舆论机器面前,如同蚍蜉撼树,掀不起任何风浪。他散播的流言,很快就被《北疆新闻》上有理有据的驳斥文章和民间自发的声音所淹没。

经济上的无情绞杀,舆论上的绝对掌控。王小伟用两种不见刀光剑影的方式,稳准狠地打击着内外的敌人,巩固着自己的统治。他展现出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雄才,更是政治和经济上的高超手腕。

宣大这片土地,在他的治理下,仿佛一个正在快速成长的独立有机体,军事、经济、科技、舆论,各个系统高效运转,相辅相成,愈发变得铁板一块,水泼不进。这让暗中窥探的王之心感到愈发无力,也让远在京城的崇祯皇帝,心情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