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最强兵王从边关开始 > 第24章 金殿应对显锋芒,舌战群儒斥腐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章 金殿应对显锋芒,舌战群儒斥腐儒

翌日清晨,钟鼓齐鸣,文武百官依序步入久经风雨的太和殿。今日大朝会的气氛格外不同,几乎所有官员的目光都有意无意地瞟向武臣班列中那个崭新的、异常年轻的身影——王承渊。

崇祯皇帝升座,接受百官朝拜后,按照惯例,由首辅周延儒率先出班,禀报一些紧要政务。他说的多是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如粮饷短缺、流寇未平等等,语气沉重,却拿不出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

说完之后,他话锋一转,面向王小伟,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王阁老初入京师,陛下隆恩,委以参赞机务之重任。王阁老在山东,整军经武,开源理财,卓有成效,不知对于如今国事维艰,可有良策教我等效?”

这话看似客气请教,实则暗藏机锋。一来将王小伟捧得极高,容易引人嫉妒;二来将难题抛给他,若他拿不出立竿见影的“良策”,便会显得徒有虚名;三来也是试探其政治倾向和底牌。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王小伟身上。

王小伟不慌不忙,出班行礼,声音清晰洪亮:“首辅大人谬赞。承渊蒙陛下信重,愧不敢当。山东微末之功,全赖将士用命,百姓勤劳,陛下洪福,实非承渊一人之力。至于国事……”

他微微一顿,目光扫过满朝文武,语气转而沉痛:“承渊乃粗鄙武夫,本不敢妄议朝政。然既蒙陛下垂询,首辅下问,斗胆直言。如今国势日蹙,非一日之寒。外有建奴、流寇两大患,内则政令不畅,财政枯竭,军备废弛,人心离散。诸公皆国之栋梁,岂能不知?然知易行难,空谈何益?”

他这番话,先是自谦,接着便毫不客气地指出了朝廷面临的巨大困境,最后一句“空谈何益”更是隐隐刺中了朝堂诸公的痛处。

周延儒脸色微变,正要开口。一位御史却抢先跳了出来,厉声道:“王大人此言差矣!朝堂议政,乃是为国谋划,何来空谈之说?倒是王大人,在山东擅改祖制,清丈田亩,惹得士林非议;又广开商路,与民争利,有违圣人之教;更擅动刀兵,跨海寻衅,若引得虏酋全力报复,岂非祸国殃民?此等作为,岂是人臣之道?”

此言一出,顿时有几个周党官员出声附和,言辞激烈,试图给王小伟扣上“跋扈”、“苛政”、“擅启边衅”的帽子。

龙椅上的崇祯皇帝眉头微皱,却没有出声制止,似乎也想看看王小伟如何应对。

面对指责,王小伟非但没有惶恐,反而发出一声冷笑,声震金殿:“好一个‘祸国殃民’!好一个‘人臣之道’!”

他猛地转身,目光如电,直视那名御史:“请问这位御史,建奴屡次入塞,屠戮百姓,劫掠财帛,可是王某请来的?流寇蹂躏中原,生灵涂炭,可是王某纵容的?朝廷粮饷匮乏,将士饥寒交迫,可是王某克扣的?”

一连三问,如同重锤,砸得那御史脸色发白,连连后退。

王小伟步步紧逼,声音愈发激昂:“清丈田亩,乃为均平赋役,增加国库收入,以养兵御虏!那些被清丈出隐匿田产的,可是尔等亲朋故旧?广开商路,乃为筹措军饷,安置流民,何来与民争利?与的是哪些‘民’?难道是那些囤积居奇、发国难财的奸商巨贾?至于跨海击虏!”

他声音提到最高,环视全场:“若非此‘寻衅’,此刻虏骑恐怕还在京畿肆虐!诸公还能安然在此高谈阔论,指责王某‘祸国殃民’吗?!难道要像过去一样,坐视虏骑来去自如,屠城掠地,才是‘人臣之道’?!才是尔等口中的‘圣人之教’吗?!”

他的话语如同狂风暴雨,携带着战场上的血腥气和冰冷的逻辑,冲击着朝堂上陈腐的空气。许多官员被质问得哑口无言,面红耳赤。一些有良知的官员则暗暗点头。

周延儒见势不妙,连忙打圆场:“王阁老息怒,李御史亦是出于公心,言语或有不当之处……”

“公心?”王小伟毫不客气地打断他,目光灼灼,“若真是公心,当思如何破敌安民,如何充实国库,如何整饬军备!而非在此攻讦实干之臣,徒逞口舌之利,空谈误国!”

最后四个字“空谈误国”,他咬得极重,如同惊雷,在太和殿中回荡,震得无数官员心神剧颤。

崇祯皇帝看着殿下那位昂然挺立、舌战群臣的年轻督师,看着他与周围那些暮气沉沉、只知党争的官员形成的鲜明对比,心中五味杂陈。他既欣赏其才干和胆气,又愈发感到难以掌控。

这场朝会,王小伟以一己之力,生生压倒了周党发起的舆论攻势,展现出了强大的气场和辩才。但也彻底将自己放在了清流言官和保守派的对立面。京师的这潭水,被他彻底搅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