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中期安稳度过,苏念晴的腹部隆起已十分明显。随着预产期的临近,一个现实问题摆在眼前:产后如何坐月子以及新生儿最初几个月的照料。波士顿的人工昂贵,专业的月嫂更是稀缺资源,且文化与饮食习惯差异较大。经过理性评估和家庭视频会议讨论,顾言澈和苏念晴决定,再次邀请双方父母来美,进行为期数月的越洋支援。
这一次,不同于之前的探亲旅游,任务明确——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并帮助小两口度过最初的忙乱期。四位老人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开始办理签证、订购机票,满怀期待和干劲。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顾言澈和苏念晴再次驾车前往洛根机场。迎接的队伍壮大了——苏念晴挺着孕肚,顾言澈小心翼翼地护在一旁。当看到四位精神矍铄、拖着装满家乡特产和婴儿用品大箱小箱的父母走出关口时,熟悉的亲切感和安心感瞬间包围了他们。
“爸、妈!路上辛苦了!”苏念晴迎上去,眼眶湿润。顾妈妈和苏妈妈立刻围住女儿,上下打量,嘘寒问暖,目光里满是心疼和喜悦。顾爸爸和苏爸爸则用力拍了拍顾言澈的肩膀,眼神中充满了骄傲和“任务在肩”的郑重。
回到查尔斯河畔的公寓,原本略显冷清的空间顿时热闹起来。两室一厅的布局需要重新规划。顾言澈和苏念晴早已将主卧收拾出来给父母住,他们自己搬到了较小的书房(兼卧室)。客厅里很快堆满了父母带来的各种“宝贝”:从家乡的土布、小米、红枣、桂圆,到小巧的虎头鞋、柔软的棉布尿片,甚至还有一把崭新的、据说对孕妇好的艾草。
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小小的公寓里生动上演。顾妈妈和苏妈妈迅速接管了厨房,按照中国传统月子食谱,开始煲汤、煮红糖鸡蛋、炖猪脚姜醋。浓郁的香气弥漫开来,是记忆中“家”的味道。苏念晴的孕期营养得到了极致保障,但也面临着“甜蜜的烦恼”——每天被各种滋补汤水“投喂”。
“晴晴,多喝点汤,对身体好,对宝宝也好!”
“言澈,你也喝,照顾孕妇辛苦!”
顾言澈面对这些充满爱意但有时略显“不科学”的食补方案,表现出了极高的情商和适应性。他不会直接反驳,而是会巧妙地与母亲们沟通:“妈,这个汤很好。不过念晴最近体检,医生建议控制血糖,这个糖是不是可以稍微少放一点?”或者,“我问过这边的营养师,这个食材可以和那种搭配,效果可能更好。” 他用知识和沟通,架起了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的桥梁。
育儿观念的差异也开始显现。苏妈妈带来了柔软的旧棉布,说要给宝宝做尿布,透气。顾言澈则拿出了研究对比了各种品牌后选购的、吸水透气性极佳的现代纸尿裤。他没有否定老人的好意,而是拿出数据和平板电脑,展示纸尿裤的技术原理和便利性,最终达成了“白天偶尔用尿布,晚上和外出用纸尿裤”的妥协方案。
顾爸爸和苏爸爸则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顾爸爸是家里的“后勤部长”和“信息技术支持”,负责采购重物、修理家电、调试网络,确保视频通话顺畅,让老人们能与国内亲友顺畅联系。苏爸爸心思细腻,负责陪苏念晴散步,和她聊天舒缓产前焦虑,甚至跟着App学起了婴儿抚触。
尽管有细小的摩擦和需要磨合的地方,但大家庭的氛围总体是温暖、融洽且高效的。四位老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将小两口从繁琐的家务中彻底解放出来,让他们能更专注于后期的工作交接和产前的身心准备。顾言澈和苏念晴下班回家,总有热腾腾的饭菜和干净的屋子等着他们。这种坚实的后盾,极大地缓解了他们对未来育儿的焦虑。
周末,一家人会一起去附近的公园散步,或者开车去郊外踏青。夕阳下,顾言澈和苏念晴挽着手走在前面,四位老人笑着跟在后面,用中文聊着家长里短,憧憬着孙辈的模样。查尔斯河畔,留下了他们一大家人其乐融融的身影。这种跨代际、跨文化的亲情支持系统,在异国他乡显得格外珍贵。
这次父母的越洋支援,不仅仅是人力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巨大慰藉。它让即将为人父母的顾言澈和苏念晴,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不是孤军奋战,他们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充满爱的家族在支持着他们。这也让他们对“家庭”的含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意味着责任,更意味着无私的奉献和温暖的传承。
公寓里,中英文交织,育儿经与科研话题并行,食物的香气与婴儿用品的奶香味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忙碌而充满希望的画卷。所有人都在翘首以盼,等待着那个将给这个大家庭带来全新欢乐的小生命的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