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同院双骄:从校园到婚纱 > 第3章 第一个博士后的招聘面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章 第一个博士后的招聘面试

K99\/R00基金申请提交后,顾言澈和苏念晴没有停下脚步。根据学术界的惯例和他们对研究进程的规划,必须提前启动团队建设。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招聘博士后,作为他们未来研究团队的第一块基石。这是他们学术生涯中,第一次从“被指导者”转变为“指导者”,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招聘启事通过多种渠道发布后,申请邮件陆续涌入邮箱。筛选简历是第一道关卡。他们坐在E-707办公室,并排看着电脑屏幕,一份份地审阅来自全球各地博士毕业生的材料。

“这个候选人有不错的单细胞测序背景,但缺乏计算建模经验,可能难以深入理解你的理论部分。”苏念晴指着一份简历说。

“这个候选人发表记录很好,但研究方向比较传统,不确定是否有足够的交叉学科兴趣和适应能力。”顾言澈分析另一份。

他们需要寻找的,不是简单的技术员,而是真正对他们的交叉研究方向有热情、有能力、并且能与他们形成互补和碰撞的合作伙伴。筛选标准严格而清晰:扎实的专业背景、已发表的论文质量、研究经历的相关性、以及申请信中透露出的科学品味和潜力。

经过几轮筛选,他们确定了三位候选人进行视频面试。面试安排在不同的下午,每位候选人一小时。这对顾言澈和苏念晴来说,也是一次全新的体验。他们需要共同设计面试问题,评估候选人的综合能力。

第一位候选人来自斯坦福大学,研究方向偏计算,语言表达流利,对顾言澈的理论模型表现出浓厚兴趣,但对苏念晴的生物学验证部分的理解略显表面。

第二位候选人来自剑桥大学,实验背景极强,对生物学问题有深刻见解,但在被问及如何与计算模型结合时,思路不够开阔。

第三位候选人来自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背景均衡,既有湿实验经验,也做过一些数据分析,态度诚恳,提问很有针对性。

面试过程中,顾言澈和苏念晴分工合作。顾言澈更侧重于考察候选人的数理基础、逻辑思维和对理论框架的理解深度,问题往往一针见血,直指核心。苏念晴则更关注候选人的生物学直觉、实验设计能力和对交叉研究的开放态度,她的提问更侧重于研究的可行性和生物学意义。他们也会交叉提问,观察候选人的应变能力和思维广度。

面试结束后,他们立刻进行“战后复盘”,交换对每位候选人的印象。

“A候选人聪明,但可能更倾向于独立工作,合作性有待观察。”

“b候选人实验能力强,但创新思维稍弱,可能需要更多引导。”

“c候选人基础扎实,态度积极,对交叉研究有明显热情,可塑性似乎更强。”

他们像解一道复杂的优化题,权衡着每一位候选人的优缺点,不仅考虑其当下的能力,更评估其未来发展的潜力以及与团队(目前就是他们两人)的契合度。这不再是简单的招人干活,而是在为未来的实验室文化播下第一颗种子。

经过深思熟虑,并征求了所内导师的意见后,他们最终将橄榄枝伸向了来自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c候选人——一位名叫戴维的华裔青年。他们欣赏戴维扎实的背景、积极的态度,以及最重要的,他对跨学科研究展现出的真诚兴趣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发出offer后,戴维愉快地接受了。敲定入职日期后,顾言澈和苏念晴相视一笑,都松了口气。这意味着,他们的“微型团队”即将从两人扩展到三人。他们开始为戴维准备办公空间、申请邮箱、安排入职培训,并初步规划他入职后的第一个项目。

第一次招聘经历,虽然规模很小,却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作为pI的责任。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科研负责,也要开始为团队成员的成长和发展负责。如何指导、如何激励、如何营造一个高效且富有支持性的团队氛围,这些都是全新的课题。

“感觉像是要当‘家长’了。”苏念晴开玩笑说。

“是科研上的合作者与引导者。”顾言澈纠正道,语气认真,“责任重大。”

“嗯,”苏念晴点头,“希望我们能成为一个好的‘老板’。”

“尽力而为。”顾言澈的回答简洁而坚定。

E-707办公室即将迎来新成员,顾言澈和苏念晴的学术角色,也由此增添了“导师”这一重要维度。他们的独立pI之路,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挑战与成长并存,这正是学术生涯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