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破晓之翼:女皇的征途 > 第117章 风雨砥砺玉琢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实学取士”的风声,如同在看似平静的士林文海中投入了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千层浪。

消息首先在国子监、各大书院以及汇聚了无数准备科考学子的京城客栈会馆中流传开来,旋即以惊人的速度向各道州县扩散。

起初,是私下的议论和惊疑。

“听闻初颜公主欲另设‘实学’科,与科举并列?这……这岂不是要动摇圣贤之学的根本?”

“算学、博物、商事……这些奇技淫巧之物,怎能登大雅之堂,与经史子集并列,作为取士之标准?简直荒谬!”

“吾辈寒窗苦读十数载,皓首穷经,方有望金榜题名。若让那些只知摆弄稼穑、锱铢必较之徒,亦能轻易获得出身,与我等同列朝堂,斯文何在?体统何存?”

很快,私下的不满便转化为了公开的质疑与反对。一些以清流自居、在士林中颇有声望的大儒、致仕官员,开始在各种文会、诗社上公开发难,抨击“实学”之策。他们引经据典,将“实学”斥为“舍本逐末”、“败坏人心”、“与民争利”的歪理邪说,认为这将导致士子不读圣贤书,一心追逐功利,最终礼崩乐坏,国将不国。

更有甚者,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初颜公主。一些含沙射影、措辞尖刻的匿名文章开始在学子间传抄,指责初颜“牝鸡司晨”,“以妇人干政”,“妄改祖宗成法”,其推行新政乃是“操切邀功”,如今更是要“祸乱文教”,其心可诛。这些言论,极具煽动性,在信息相对闭塞、对政治变革本就心存疑虑的底层士子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愤慨。

京城之中,暗流涌动。一些激进的太学生,开始聚集在国子监门前请愿,要求朝廷澄清谣言,维护科举正道。各地书院也陆续有联名上书的举动。一股无形的、却力量巨大的反对浪潮,正在汇聚,其目标直指初颜和她所倡导的教育革新。

劝农司和农桑院,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属官们外出办事,有时会遭到士子模样的文人侧目乃至低声讥讽。一些原本与农桑院有合作、教授子弟一些实用知识的民间学者,也开始受到同道的排挤和指责,被迫疏远。

病房内,气氛凝重。一位年轻的属官愤愤不平:“殿下!他们这是污蔑!我等殚精竭虑,为的是强国富民,何来‘祸乱文教’之说?实在可气!”

另一位老成些的官员则忧心忡忡:“殿下,士林清议,不可小觑。此事若处理不当,恐损及殿下清誉,亦不利于新政大局。是否……暂缓‘实学’之议,以待时机?”

初颜坐在主位,面容平静,仿佛外间的风雨并未能侵入她的心绪。她仔细阅读着巡察曹收集来的、那些流传的匿名文章和士子们的议论摘录,眼神中没有愤怒,只有一种深沉的思考。

“慌什么?”她放下手中的纸张,声音依旧平稳,“有人反对,正在情理之中。我们触及的,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他们视为禁脔的话语权。若无人反对,反倒显得我等所为无足轻重了。”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庭院中在秋风中依旧挺立的青松。“他们骂我‘牝鸡司晨’,‘妇人干政’,无非是想用旧有的礼法框格来束缚我,让我知难而退。他们斥‘实学’为奇技淫巧,是因为他们恐惧,恐惧新的知识体系会动摇他们赖以生存的旧学权威。”

她转过身,目光扫过众人,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然而,时代在变,国家所需亦在变。圣贤之道,固然是修身齐家治国之基,但绝非学问之全部。若空谈性理,而无视民生疾苦,不解万物运行之理,不通富国强兵之术,这样的学问,于国何益?于民何益?”

“我们不会退缩,但也不能蛮干。”初颜开始部署应对之策,“第一,农桑院与劝农司,照常推行已获准的诸项事宜——扩建劝学堂,编撰教本,鼓励兴学。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来回应空泛的指责。”

“第二,不必与他们在‘该不该设实学科’这个问题上做无谓的口舌之争。我们要‘绕道而行’。以农桑院名义,广发‘求贤帖’,面向天下,不分士农工商,征集精通算学、博物、地理、工巧、乃至海外风物之人才,不论其有无功名,只要通过考核,皆可聘为农桑院‘研究员’或各地劝学堂‘教习’,授予相应俸禄与荣誉。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证明,‘实学’之人,亦是国之栋梁!”

“第三,”她眼中闪过一丝锐光,“舆论的高地,我们不占,就会被对手占据。宣教曹要立刻行动起来,组织一批文笔好、了解实学的官员和学者,撰写文章,不直接反驳攻击,而是着重阐述红焰薯推广、海外贸易、新式农具等给国家、给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说明这些成就背后,正是‘实学’知识的支撑。文章要在官报、以及那些支持新政的民间书坊刊发,要让天下人看到,何为‘经世致用’!”

“第四,对于那几位跳得最欢、以清流自居却暗中与地方豪强往来密切的大儒,”初颜语气转冷,“巡查曹仔细查一查,看看他们是否真如表面上那般清高,有无贪腐、枉法、或者学术不端之行径。若无,便由他去;若有……那便公之于众,让世人看看,这些满口仁义道德者,背后究竟是何等面目!”

她的策略,既有坚守原则的定力,也有灵活机动的智慧;既有堂堂正正的阳谋,也有应对暗箭的准备。风雨虽疾,却更显砥柱中流之姿。

在初颜的指挥下,一场围绕教育革新、争夺话语权的无声战役,在帝国的文化之地全面展开。劝学堂的读书声依旧,农桑院的求贤帖引发了民间不少能工巧匠和奇才异士的关注,阐述“经世致用”的文章开始出现在更多地方,而某些“清流”的污点证据,也在悄然收集之中。这场风雨,注定将成为砥砺这块“璞玉”最终绽放光华的必要磨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