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破晓之翼:女皇的征途 > 第65章 算盘乾坤,女官入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5章 算盘乾坤,女官入朝

初颜公主的反击,再次以她特有的缜密和务实风格展开。

杨文远带领属官们彻夜不眠,调阅了大量户部旧档、地方州县的运费记录、商贾的诉状,甚至暗中走访了一些深受漕帮盘剥的小商贩和运粮农户,将以往漕运的弊端和成本核算得清清楚楚。

一份厚达数十页的《漕运利弊析及改革效益核算》奏疏,连同《漕运改革疏》草案,被迅速呈送御前。奏疏中,用冰冷而详实的数据说话:

以往漕帮把持下,漕运运费高昂,较实际运输成本高出数倍,且常有“漂没”(运输途中损耗,实则多为贪污或讹诈)、“压舱”(强行要求货主购买他们提供的廉价压舱石)等种种名目的盘剥。仅通济渠一线,每年因此产生的额外成本就高达百万两白银,而这些成本最终都转嫁到了粮价、物价上,由百姓和朝廷共同承担。朝廷漕粮运输,损耗率常年居高不下,虚耗国库。

而若改革成功,初步估算,运费可降低三成以上,漕粮损耗率可大幅下降。仅此两项,每年可为朝廷节省巨额开支。若算上因运费降低而可能激发的商业流通、以及未来红焰薯大规模外运带来的效益,其长期收益更是不可估量。

奏疏中还详细列出了改革后如何安置原有漕运从业人员的具体方案:愿意加入官船队的,经过考核后可优先录用;愿意转业的,给予一次性补偿并可接受免费技能培训;年老体弱者,可安排至新修码头从事较轻的管理工作……充分体现了朝廷的“仁政”考量,并非一味蛮干。

这份数据详实、考虑周全的奏疏,在朝堂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原本持中立或观望态度的官员,在看到如此清晰的账目和可行的方案后,开始倾向于支持改革。皇帝看了奏书,更是连连点头,对初颜的谋略和细致赞赏有加。

与此同时,推广司联合即将挂牌的“漕运督办衙门”(筹备处),发布了招募诚信粮商试行“官督商运”的公告,并公布了极具吸引力的优惠运费政策和安全保障措施。公告一出,立刻在商界引起了轰动。许多长期受漕帮压制的粮商、货主跃跃欲试,毕竟,谁不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呢?

初颜还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她亲自去拜访了几位以清直敢言、关心民瘼着称的御史言官和致仕的老臣,将漕运改革的利弊、数据、方案坦诚相告,虚心征求他们的意见。她的坦诚和务实,赢得了这些清流人士的好感,他们纷纷表示若改革果真利国利民,愿为之发声。

一时间,朝堂上关于漕运改革的舆论风向开始悄然转变。支持改革的声音逐渐压过了那些“稳妥”、“担忧”的论调。

然而,就在漕运之争看似要向有利于初颜的方向发展时,一场别开生面的“较量”,却在后宫悄然上演。

太后虽被变相软禁于慈宁宫,但其影响力并未完全消失。这一日,她以“赏花”、“品茗”为名,邀请了几位亲王郡王的王妃、以及几位家中在漕运颇有利益的勋贵夫人入宫。

慈宁宫花园内,暖风和煦,百花争妍,一派祥和气氛。太后看似随意地闲聊,话题却渐渐引向了漕运之事。

“……这漕运啊,关乎南北民生,牵涉甚广。哀家听说最近朝堂上为此事争论不休,心里真是担忧。”太后轻抚着茶杯,叹气道,“有些年轻人啊,有干劲是好事,但未免过于急进了些。这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自然有它的道理。骤然改动,万一出了岔子,苦的还是老百姓啊。”

一位与崔家有姻亲关系的郡王妃立刻接口:“太后娘娘说的是!漕运之事复杂无比,岂是读了几本圣贤书就能料理清楚的?听说还要招那些粗鄙的船工入什么官船队,真是有失体统!”

另一位家中拥有大量漕船的勋贵夫人也忧心忡忡地说:“是啊,娘娘,我们家那些船,可是几代人的心血。若是朝廷新立了规矩,运费大降,我们可真要血本无归了!还请娘娘在陛下面前,为我们这些老臣之家美言几句啊!”

太后满意地看着夫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苦和表达“担忧”,这正是她想要的效果。通过这些贵妇,将反对的声音渗透到各个王府勋贵之家,从而影响朝堂的决策。

就在这时,一个清朗的声音忽然响起:

“太后娘娘,各位夫人,请恕臣女冒昧。”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初颜公主不知何时已来到花园入口处,正微笑着向太后行礼。她今日未着宫装,只穿了一身简洁的湖蓝色襦裙,却更显清新脱俗,气质卓然。

太后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厌恶,面上却笑道:“是颜儿来了。正好,我们正说起漕运之事,你也来听听。”

初颜走上前,目光扫过在场的贵妇们,从容不迫地开口:“方才听闻诸位夫人谈及漕运改革之忧,臣女深表理解。然,所谓改革,并非一味否定旧制,而是兴利除弊。诸位夫人可知,以往漕帮把持之下,寻常商贾运一石粮至京师,需费银几何?而漕帮实际成本又是几何?其中差额,又落入了谁人之囊?”

她不等众人回答,便接着道:“据户部核算,其差额竟高达数倍!这些额外成本,最终都加在了米价、布价、乃至各位府上日常用度之上!朝廷漕粮,损耗惊人,虚耗的亦是天下税赋。长此以往,富者愈富,穷者愈穷,民生何以安?国本何以固?”

贵妇们面面相觑,她们只关心自家利益,何曾算过这笔大账?

初颜继续道:“至于夫人所忧船工粗鄙、有失体统,臣女以为,凭劳作吃饭,并无贵贱之分。朝廷组建官船队,给予固定薪饷,规范管理,岂不胜过他们被漕帮盘剥、生活无着?至于各家漕船,朝廷改革并非要强夺私产,官督商运,优惠费率,欢迎合规船只加入,岂不比受制于漕帮、利润微薄更好?”

她言辞清晰,逻辑严密,句句在理,且态度不卑不亢,直接将太后挑起的“体统”、“私利”之争,提升到了“国计民生”的高度。

一位平日里较为明事理的亲王王妃不禁点头:“公主殿下所言,似乎也有些道理…”

太后脸色微沉,正欲开口,初颜却抢先一步,从袖中取出一份小小的账册(显然是早有准备),微笑道:“口说无凭,臣女这里有一份简单的账目,是核算了以往漕运成本与改革后预期效益的,请太后和各位夫人御览。数字虽小,可见乾坤。”

她将账册呈给太后,太后碍于情面,只得接过,随意翻看,那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清晰的对比,让她一时也无从反驳。

其他贵妇也好奇地凑过来看,她们虽不懂深奥经济,但赔赚的基本账还是看得懂的。一看改革后运费降低、损耗减少,长期看对稳定物价、甚至对她们自家的开销都有好处,态度不禁开始松动。

初颜趁热打铁:“再者,父皇已下决心整顿漕运,此乃强国惠民之策。诸位夫人皆是朝廷勋戚,深受国恩,自当体恤圣意,支持新政,为天下表率。若只因一时短视而阻挠国策,恐非为臣为妇之道,亦恐寒了陛下之心啊。”

这番话,软中带硬,既给了台阶,又点了利害。贵妇们顿时噤声,纷纷看向太后。

太后面色变幻,最终强笑道:“颜儿果然长大了,思虑周详。既然陛下已有决断,我等妇道人家,自当遵从便是。”

这场后宫暗战,初颜以精准的数据、清晰的逻辑和得体的姿态,再次占据了上风,有效瓦解了太后试图通过内眷施加影响的企图。

消息传出,朝野中对初颜公主的评价再上一层楼。这位公主,不仅有勇有谋,敢于任事,更能在细节处着手,于无声处听惊雷。

漕运改革的大门,终于在算盘的噼啪声和一番后宫机锋之后,被缓缓推开。然而,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硬仗,在推行过程中,才刚刚开始。那些盘踞在运河线上的地头蛇们,绝不会轻易交出嘴里的肥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