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在造大明 > 第313章 北海道之谋 倭国北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13章 北海道之谋 倭国北疆

第313章 北海道之谋 - 倭国北疆

初夏的午后,阳光透过乾清宫西暖阁的雕花窗棂,在光洁的金砖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冰鉴散发出的丝丝凉气,驱散了殿外的些许燥热。朱由检并未坐在御案之后,而是站在那幅巨大的《坤舆万国全图》前,目光深邃,凝望着大明东北方向那片广袤而模糊的区域。

他的手指缓缓划过辽东、辽西,越过了已经重新纳入掌控的故土,最终停留在图上一个形似巨蚕、孤悬于海中的大岛——虾夷地(北海道)。图上对此地的标注极为简略,仅有一些象征性的山形水纹,显示出此时大明乃至世界对此地的认知都相当有限。

“李若琏。”皇帝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宁静,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臣在。”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应声从阴影中迈出一步,他今日未着飞鱼服,而是一身便于行动的深色劲装,更显精干利落。他目光锐利,随着皇帝的手指,也落在了虾夷地上。

“关于虾夷地,你们锦衣卫北镇抚司,最近可有什么新的消息?”朱由检转过身,目光如炬,看向自己最信赖的鹰犬首领。

李若琏微微躬身,语气沉稳地汇报:“回陛下,根据数月来多方搜集的情报,以及对捕获的少数倭国商人、冒险者的审讯,可以确认以下几点。”他条理清晰,如数家珍:

“其一,地理民情。虾夷地面积广阔,远大于朝鲜国,气候苦寒,山林密布,盛产优质皮毛(如貂皮、狐皮)、木材、海产(特别是鲑鱼、海带)。岛上土着称为‘阿伊努’人(虾夷人),以渔猎为生,性情彪悍,不习农耕,与南面的倭国(日本)和族世代有隙,时有冲突。倭国德川幕府对此地名义上拥有主权,设‘松前藩’管辖南部小片区域,但实际控制力极弱,仅限于沿海零星贸易据点,对内陆及北部广大地区几无影响力。”

“其二,倭国动向。德川幕府奉行‘锁国令’,重心在于巩固本州、九州、四国三岛统治,防范西南强藩(如萨摩藩)和西洋夷人(葡萄牙、荷兰),对苦寒的虾夷地兴趣寥寥,投入甚少。松前藩实力有限,主要通过与阿伊努人的不平等贸易(用米、酒、铁器换取珍贵皮毛)获利,并无大规模拓殖能力。”

“其三,外部势力。近年来,偶有听闻有乘‘黑船’之‘罗刹’(俄国)探险队或商人,自北方冰海而下,试图与阿伊努人接触,或寻找不冻港,但其活动尚属零星,未成气候。”

朱由检静静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地图上北海道的位置,发出轻微的笃笃声。这些信息,与他来自后世的记忆大致吻合。此时的北海道,就像一块无主的肥肉,或者说,是一个巨大的战略盲区。德川幕府守着金山不识货,而北方的俄国人,还只是伸出了试探的触角。

“机会!”朱由检心中暗道。他想起历史上,直到19世纪中叶,日本才在美国压力下开始真正开发北海道。而现在,是17世纪30年代!他比所有人,都早了整整两百多年看到了这里的价值!

“陛下,”李若琏见皇帝沉吟,补充道,“据一些老海商回忆,元朝时曾有舟师试图经略此方向,但因风暴受阻。前朝永乐年间,亦有船队远航,或许曾靠近此地,但记载模糊。如今我大明新式海船性能远胜前代,若能组织精干船队,循岸北上,抵达虾夷地南端,当非难事。”

朱由检点了点头,目光重新变得锐利:“李若琏,你看这虾夷地,像什么?”

李若琏略一思索,谨慎答道:“臣以为,此地看似荒芜,然资源丰富,尤以皮毛为重。若得开发,可为北方提供一项重要财源。且其地势……犹如一把悬于倭国头顶的利剑。”

“说得好!”朱由检赞许地看了他一眼,“不止是利剑,更是一个支点!一个足以撬动整个东北亚格局的支点!”

他走到御案前,铺开一张稍小的东亚海域图,拿起朱笔,一边勾勒一边阐述其宏图大略:

“其一,资源宝库。 如你所说,皮毛、木材、渔业,皆是大利。北方苦寒,优质皮裘需求极大,若能控制虾夷地皮毛货源,不仅可充盈内帑,更能作为重要战略物资。其森林资源,可为北洋水师提供优质龙骨和桅杆。渔业则可缓解沿海人口压力。”

“其二,战略要冲。 此地北控鞑靼海峡(宗谷海峡),东望太平洋,南慑倭国本州。若我大明在此建立稳固据点,屯驻水师,则北上可巡弋鄂霍次克海,监视罗刹人东扩;东向可探索更广阔的太平洋;南下则如你所言,直抵倭国软肋!倭国锁国自守,若我等在虾夷地站稳脚跟,将来或可迫其开国,或可在其内乱时(朱由检深知德川幕府统治并非铁板一块)加以干预,使其无力西顾,永绝倭患!”

“其三,移民实边。 北直隶、山东等地,人口日繁,土地兼并严重,加之小冰河期天灾频仍,流民隐患始终存在。虾夷地虽寒,但土地肥沃(指石狩平原等),若能推广耐寒作物,妥善组织,可容纳大量移民,既能开发新土,又能缓解内地矛盾,实为一举两得。”

“其四,侧击辽东。 虽然后金主力已被压缩,但皇太极残部及一些女真部落仍可能北窜至黑龙江流域,甚至与罗刹人勾结。若我控制虾夷地,便可与黑龙江都护府形成夹击之势,必要时可跨海支援,彻底肃清东北边患。”

朱由检的论述,跳出了这个时代固有的“天朝上国”中心论,展现了一种全球性的战略视野和地缘政治思维。李若琏听得心潮澎湃,他虽不善长篇大论,但作为情报和行动负责人,他对战略价值的嗅觉极其敏锐。皇帝的这一番谋划,将一块看似无用的荒芜之地,瞬间提升到了关乎帝国北疆百年安危的战略高度。

“陛下圣明!此乃高瞻远瞩之策!”李若琏由衷赞道,“只是……此事关乎倭国,是否需谨慎行事,以免引发争端?”

“争端?”朱由检冷笑一声,“倭国德川幕府,如今可有实力与我大明争锋?其水师能否出濑户内海都是问题。况且,虾夷地本非其有效管辖之地,阿伊努人亦非其子民。我等以贸易、探险为名,先与阿伊努人结交,建立商站,逐步渗透。待生米煮成熟饭,倭人又能奈我何?《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此谋,便是抢先布局,不战而屈人之兵!”

他顿了顿,下令道:“此事,现阶段需秘密进行,不宜大张旗鼓。着你锦衣卫北镇抚司,立即着手筹备‘北疆探察行动’。”

“第一,选派人手。 挑选精干可靠、熟悉水性、耐得苦寒的校尉、力士。同时,招募一批通晓倭语、甚至阿伊努语的通事(翻译),以及有经验的猎户、渔民、医士。可优先从辽东、山东沿海的军户、渔民中遴选。”

“第二,组建船队。 命沈廷扬从海事商会调拨两艘适航性好的中型海船,加以改装,增强耐寒性和续航力。配备最新式的航海罗盘、望远镜,以及必要的自卫火器。对外可宣称是前往朝鲜或库页岛(苦兀)贸易。”

“第三,制定方略。 初期以友好贸易、地理勘探为主。携带我大明精美的瓷器、丝绸、铁器、茶叶,与阿伊努部落换取皮毛、药材。详细绘制海岸线、河流、港口地图,记录风土人情、物产资源。寻找适宜建立永久据点(如未来的‘北安城’)的地点。”

“第四,情报先行。 设法接触松前藩的低级武士或商人,了解倭人在虾夷地的虚实。同时,严密监视是否有罗刹人的活动迹象。”

“记住,”朱由检目光灼灼地盯着李若琏,“首批人员,不仅是探路者,更是种子!他们要展现天朝上国的友善与强大,要能让阿伊努人感受到与我们交往的好处,要比倭人、罗刹人更值得信赖!此事若成,你李若琏,便是为帝国开拓北疆的第一功臣!”

李若琏单膝跪地,抱拳行礼,声音铿锵有力:“臣领旨!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北疆探察之事,锦衣卫必缜密筹划,万无一失!”

看着李若琏领命而去的背影,朱由检重新将目光投向地图上的虾夷地。他的眼神,仿佛已经穿透了图纸,看到了未来那座屹立于北海之滨的“北安城”,看到了大明的旗帜在皑皑雪原上空猎猎作响,看到了来自北方的皮毛、木材、鱼产源源不断输入内地,更看到了一支强大的北洋舰队,以此为基地,纵横四海,将帝国的影响力辐射向更遥远的未知世界。

“倭国北疆?”朱由检轻轻自语,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弧度,“不,从现在起,它将成为朕的‘北疆新土’!这盘棋,才刚刚开始落子。”

殿外的蝉鸣似乎更加响亮了些,仿佛在预示着,一个波澜壮阔的大航海与大拓殖时代,即将在这位物理皇帝的掌中,徐徐拉开序幕。而遥远的北海道,这片沉睡的冰雪之地,注定将成为大明帝国獠牙初露的第一个试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