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在造大明 > 第302章 军械局密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皇极殿朝会的余波,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涟漪迅速扩散至京师的每一个角落。官员们怀着各异的心思散去,或振奋,或忧虑,或暗自盘算。然而,处于风暴中心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却已将那场激烈的辩论暂时置于脑后。于他而言,朝会上的“定调”并非争论的开始,而是行动的号令。真正的底气,从来不在唇枪舌剑,而在于那些足以改变战争形态的实实在在的力量。

朝会结束后约一个时辰,崇祯并未如常前往乾清宫批阅奏章,而是换上了一身便于行动的青色曳撒(一种明代常见袍服,形制便于活动),仅带着贴身太监方正化以及一队精简却精锐无比的锦衣卫扈从,悄然出了紫禁城,直奔西苑而去。

西苑,太液池波光粼粼,琼华岛春意初绽,景色宜人。但崇祯的目的地并非这皇家园林的景致,而是隐藏在琼华岛深处、戒备远比紫禁城内廷还要森严的一处所在——皇家军械局秘密试验场。

此地依山傍水,看似寻常的亭台楼阁之下,却掩藏着坚固的工事和仓库。外围由李若琏亲自挑选的锦衣卫便衣高手层层布防,暗哨密布,内部则有从京营和新军中选拔的、家世清白、绝对忠诚的军士把守。没有崇祯亲自颁发、每次不同的特制腰牌和口令,便是内阁阁老也无法踏入半步。

试验场一侧的空地上,早已有数人等候。为首者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穿着半新不旧的六品官袍(格物院职衔),眼神却异常明亮,透着一种专注于技艺的纯粹与执着,正是皇家格物院院长宋应星。他身旁站着一位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的将领,身着二品武将麒麟补服,乃是兵部尚书兼辽东督师孙元化。此外,还有几位穿着工匠服饰、但气质明显不同于普通匠人的技术人员,他们是格物院下属各作坊的大匠作。

见到皇帝驾临,众人立刻躬身行礼:“臣等参见陛下!”

“不必多礼。”崇祯快步上前,虚扶一下,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宋应星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期待,“长庚(宋应星的字),如此紧急将朕请来,可是那‘宝贝’有了突破?”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仿佛朝会上那个威严莫测的帝王只是面具,此刻才稍稍流露出属于他这个年龄和“内在”的真实情感。

宋应星脸上难以抑制兴奋之色,躬身道:“回陛下,幸不辱命!您之前所绘之‘后装螺旋膛线炮’及‘崇祯三式’燧发枪,历经七百余次试制与改良,终有所成!今日请陛下亲临,正为验看实射效果!”

孙元化也接口道,声音因激动而略显沙哑:“陛下,若此等火器果真能达到预期,我军战力,必将如虎添翼!辽东残敌,南洋西夷,何足道哉!” 作为精通西学火器的专家,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皇帝提出的这些构想意味着什么。

“好!”崇祯抚掌一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元化(孙元化的字),你乃火器行家,今日便与朕一同品鉴。长庚,开始吧。”

“臣遵旨!”宋应星精神大振,转身对身后一名大匠作点了点头。那匠作立刻朝远处打了个手势。

首先进行测试的是燧发枪。只见百步之外,竖起了三排靶子。第一排是包裹着铁皮的木制人形靶,模拟重甲步兵;第二排是厚度不一的木板,测试穿透力;第三排则是悬挂的瓦罐,检验精准度。

一队约二十人的士兵小跑入场,他们装备的正是新式的“崇祯三式”燧发枪。与明军目前大量装备的火绳枪相比,这种新枪最大的区别在于击发装置:取消了缓慢且易受天气影响的火绳,采用了弹簧驱动的燧石打火机构,大大简化了射击步骤,提高了可靠性和射速。更关键的是,枪管内刻有了来复线(膛线),使得子弹在出膛后高速旋转,飞行稳定性、射程和精度得到质的飞跃。

带队军官一声令下,士兵们动作娴熟地开始操作。从腰间皮质弹盒中取出用油纸包定、预先量好火药和弹头的“定装弹药”,用牙咬开,将火药倒入引药锅(为保险,燧发枪初期仍保留)和枪管,再将弹丸用通条压实。整个装填过程,明显比火绳枪简洁快速。

“预备——放!”

砰砰砰——!

一阵密集而清脆的爆鸣声响起,不同于火绳枪发射时那种沉闷杂乱的响声,燧发枪的齐射显得更加干脆利落。白色的硝烟弥漫开来。

几乎在枪响的同时,百步外的靶子传来噼啪的碎裂声。众人快步上前查验。只见第一排的铁皮人形靶,胸腹部出现了明显的凹痕和裂口,若真是披甲士兵,即便不致命也必然失去战斗力;第二排的木板,较薄者被直接洞穿,较厚者也嵌入极深;最惊人的是第三排的瓦罐,竟然有超过六成被准确击碎!

“好!”孙元化忍不住喝彩,他亲自拿起一支发射过的燧发枪检查,又看了看靶子,眼中精光四射,“陛下!此铳射速比鸟铳(明军对火绳枪的称呼)快近倍!且精度极高,百步之外能有此等准头,实乃臣生平仅见!若全军列装,我大明步兵便可于敌骑弓箭射程之外,予以毁灭性打击!”

崇祯满意地点点头,他拿起另一支装填好的燧发枪,熟练地检查了一下燧石和扳机,对宋应星道:“长庚,看来膛线的拉制工艺和子弹的契合度问题,你们解决得不错。” 他用的词汇,如“膛线”、“契合度”,让旁边的传统工匠有些茫然,但宋应星和核心技术人员却心领神会。

宋应星恭敬答道:“仰赖陛下天启(指启发),臣等尝试了多种拉刀材质与牵引之法,又改进了铅弹模具,使其略小于口径(膨胀密封),终使弹丸出膛后能紧贴膛线旋转。只是……这拉制膛线极为耗时,良品率仍只有十之三四,成本高昂。”

“无妨,先解决有无,再追求产量与成本。”崇祯摆摆手,目光投向试验场另一端,那里被油布覆盖着几个庞然大物,“重头戏,该登场了吧?”

“陛下明鉴!”宋应星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更为郑重的神色,“请陛下、孙大人移步炮位。”

众人走到一处加固的混凝土掩体后方。掩体前方百余步,矗立着一座用夯土和条石垒砌的模拟城墙,墙厚近丈,看上去十分坚固。几名工匠和兵士正小心翼翼地掀开最大的那块油布。

油布滑落,一门造型奇特的青铜火炮显露出来。它与明军现役主流的红夷大炮(前装滑膛炮)有所不同,炮身显得更显修长,特别是炮尾部位,有一个明显的、形状规整的凸起闭锁机构。

“陛下,此乃按陛下草图所制之后装线膛炮原型,臣等暂命名为‘威远将军炮’。”宋应星介绍道,“其口径为四寸(约13厘米),炮管内有二十八条等距螺旋膛线。最关键者,乃是这后装式楔式炮闩。”

孙元化立刻被那炮闩吸引了全部注意力,他围着火炮转了两圈,忍不住用手抚摸那冰冷的金属构件,喃喃道:“后装……从后面装填炮弹?这……这如何保证气密?若炸膛……”

这也是所有传统火炮专家最大的疑虑。前装炮虽然繁琐,但结构简单,气密性相对容易保证。

宋应星示意操作炮兵演示。只见两名炮兵协力旋转炮尾的一个手轮,那巨大的楔形炮闩便缓缓向后打开,露出了装弹口。另一名炮兵则抱起一个纺锤形的尖头炮弹——这炮弹也与常见的球形实心弹不同,弹体是长圆柱形,尾部还有几圈预先车好的、与膛线匹配的凸起“弹带”。

“陛下,孙大人请看,此弹并非球形,而是长型,内装新式高爆火药(颗粒化、最佳配比),弹头有触发引信。装入炮膛后,闭合炮闩,此处有紫铜密封圈,受热膨胀后可完美闭气。”宋应星详细解释,“后装之利,在于射速!前装炮清理炮膛、装药、装弹、夯实,熟练炮手亦需数分钟一发,而此炮……”

他话音未落,装填手已将炮弹塞入炮膛,闭合炮闩,高喊:“装填完毕!”

从开闩到闭闩,整个过程不到二十息(约半分钟)!

瞄准手迅速调整炮口仰角,对准了远处的模拟城墙。

“放!”

炮手猛地拉动燧发击发机构(早期后装炮尝试的一种击发方式)引火。

轰——!!!

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仿佛平地惊雷,远比刚才的燧发枪齐射要恐怖得多。炮口喷出长达数尺的炽烈火焰和浓密硝烟,巨大的后坐力让沉重的炮身猛地向后一坐,又被坚固的炮架限制住。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盯住远处的城墙。

几乎在炮响的瞬间,模拟城墙的中部猛地爆开一团巨大的火光和烟尘!紧接着才是炮弹划破空气的尖锐呼啸声和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轰隆!

砖石土木横飞,烟尘弥漫!待得烟尘稍稍散去,只见那厚实的城墙中部,被硬生生炸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边缘呈放射状撕裂,仿佛被巨兽啃噬过一般!

“这!!!”孙元化目瞪口呆,他甚至顾不上礼节,几步冲出掩体,跑到城墙废墟前仔细查看,又跑回炮位,抚摸着那尚有余温的炮身,激动得嘴唇都在哆嗦,“陛下!神器!此真乃国之神器也!射速如此之快,威力如此骇人!精度……精度竟也这般高!直瞄射击,百步穿杨!”

他转向崇祯,眼中满是狂热:“若以此炮攻城,何城不克?若以此炮野战时轰击敌阵,任他什么铁骑方阵,皆如齑粉!红夷大炮与之相比,直如烧火棍耳!”

崇祯看着那巨大的缺口,心中也是豪情激荡。这就是技术代差的力量!后装、线膛、爆破弹,这三者结合,足以让这个时代的任何防御工事和战术队形变得脆弱不堪。他强压下心潮澎湃,看向宋应星:“长庚,炮闩强度、膛线寿命、炮弹引信可靠性,测试结果如何?”

宋应星收敛兴奋,肃然禀报:“回陛下,根据目前已进行的百余次试射来看,炮闩结构稳固,经特殊淬火处理的钢制闭锁件可承受连续射击;膛线磨损在可控范围内,预计寿命可达五百发以上;炮弹引信尚需改进,已有三成左右哑火,但击中硬目标时的引爆率颇高。”

“五百发……足够了。”崇祯沉吟道,“哑火率必须降下来,格物院要集中攻关。此外,产量是关键。”

“陛下放心,”宋应星信心满满,“一旦工艺定型,臣有把握在年内先产出三十门,优先装备京营神机新军和辽东孙大人部。只是……造价不菲,一门炮约需白银五千两。”

“五千两……”崇祯眉头都未皱一下,“若能一炮定乾坤,五千两便是五千两金子也值!朕会让户部、内帑全力保障。” 他看向孙元化,“元化,有了此等利器,你对辽东战事,可有新想法?”

孙元化目光灼灼,指着远处的城墙缺口,斩钉截铁道:“陛下!若给臣一个炮营(暂定十二门)此等‘威远将军炮’,辅以新式燧发枪兵,臣愿立军令状!一年之内,必克赫图阿拉,将皇太极残部彻底逐出辽东山岭!届时,辽东可定,陛下便可全力经略南洋!”

“好!要的就是你这股气魄!”崇祯朗声大笑,笑声在试验场上空回荡,充满了自信与力量。他拍了拍那冰冷的炮管,如同抚摸心爱的坐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人诚不我欺。”他收敛笑容,目光扫过宋应星、孙元化以及在场所有激动不已的工匠和军士,声音沉静而有力,“朝堂之上,有人以为朕好大喜功。他们不懂,朕所依仗的,非是虚妄的雄心,而是尔等日夜奋战造就的钢铁与火焰!是格物院灯火通明下诞生的智慧结晶!”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无比坚定:“加快生产!优先装备!不仅要让辽东的敌人胆寒,更要让盘踞台员(台湾)的红毛夷,让肆虐南洋的西夷,都好好见识一下,什么叫做天朝神兵,技术碾压!”

“臣等遵旨!必竭尽全力,以报陛下!”众人齐声应诺,声震四野。

夕阳的余晖洒在试验场上,为冰冷的炮管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辉。崇祯知道,朝会上的国策之争,在这里已经得到了最有力的回答。帝国的獠牙,正由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齿轮、膛线和火药,一点点地锻造得无比锋利。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