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在造大明 > 第291章 边关互市 汉蒙交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两百九十二章 边关互市,汉蒙交融

凛冽的北风卷过苍茫的草原,吹动着枯黄的草浪,也吹动了宣府镇外新搭建起来的巨大彩旗。旗帜上,一边绣着硕大的“明”字,另一边则用汉蒙两种文字写着“互市”二字,在塞外湛蓝的天空下猎猎作响,显得格外醒目。

这里便是朝廷钦定,于宣府镇外新开设的“隆庆和议”以来规模最大的茶马互市。与以往零散、自发且时常伴随摩擦的边境贸易不同,此次互市,乃是在大明三河新败皇太极之后,携大胜之威,由朝廷主动推动、精心策划的一场经济与文化攻势。

时值初春,冰雪初融,正是草原上青黄不接、物资最为匮乏的时节,也是游牧民族最渴望与中原互通有无的时候。

互市的市场用新式的“格物水泥”和木材搭建起了长长的廊棚和坚固的台位,规划得井井有条,分为茶市、布帛市、铁器市(非兵器)、粮市、马市、杂货市等不同区域。一队队身着崭新棉甲、精神抖擞的明军士兵在四周巡逻警戒,他们手中的燧发枪铳刺寒光闪闪,无声地宣示着此地的秩序与安全,也提醒着所有人——今日之大明,已非昔日吴下阿蒙,贸易的资格,是由三河平原上八旗兵的尸骸奠定的。

来自草原各部的蒙古牧民和小部落首领们,骑着矮小的蒙古马,带着车队、驼队,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他们脸上带着好奇、期盼,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许多人的部落都曾跟随皇太极入寇,或至少听闻了那场可怕的败绩。如今面对这些装备精良、纪律严明的明军,再无往日那种若有若无的轻视与傲慢。

市场入口处,设有户部官吏和通译(译员)的登记点。一位穿着半旧蒙古袍的老者,带着几个年轻人,赶着十几匹瘦马,有些局促地来到登记台前。

“姓名?所属部落?带来何物?欲换何物?”一位年轻的户部吏员和气地问道,旁边的通译立刻翻译。

老者恭敬地行礼:“回大人,小民巴特尔,是喀尔喀部一个小旗的。带了……带了十二匹马,想换些茶叶、布匹,还有……还有一点治伤的药材。”他说话时,眼神不自觉瞟向不远处巡逻的明军士兵。

吏员熟练地登记,并递过一块木制号牌:“巴特尔,喀尔喀部,马十二匹。号牌拿好,凭此进入马市交易,公平议价,不得强买强卖。所需之物,亦可去相应市坊购买。交易完毕,需凭此牌核销,并按交易额缴纳百分之三的‘互市税’予朝廷。”

“纳税?”巴特尔身后的一个年轻人下意识地嘟囔了一句,似乎有些不满。

那吏员脸色一肃,尚未说话,旁边一位带队巡逻的明军把总便冷冷地瞥了过来,手按在了腰刀柄上。虽未言语,但那无形的压力瞬间让那几个蒙古青年缩了缩脖子。

巴特尔赶紧拉了一下年轻人,对吏员赔笑道:“应该的,应该的!天朝为我们开设互市,派兵保护,收些税是应该的!”他深知,能在此刻安全地换到救命的物资,远比那一点点税金重要得多。更何况,如今的明军,是真会杀人的,而且杀得无比高效。

进入市场,巴特尔等人立刻被眼前的繁华景象所吸引。琳琅满目的商品堆积如山,远超他们的想象。

茶叶不再是粗糙的茶砖,更有许多中等甚至上品的散茶;布匹除了传统的厚实棉布,还有来自江南的轻薄丝绸、细麻,色彩鲜艳,让同来的蒙古妇女看得眼睛发直;铁器市里,摆满了厚实耐用的铁锅、锄头、剪刀、菜刀等生活生产用具(严格禁止兵器交易);粮市上,除了小米、麦子,甚至还有来自京畿皇庄推广种植的、耐储存又高产的土豆和番薯,引得众人纷纷围观询问。

“这…这是什么?能吃吗?”巴特尔拿起一个沾着泥土的土豆,好奇地问汉人商贩。

商贩笑着用半生不熟的蒙语解释:“这叫土豆,蒸煮烤皆可,顶饱!亩产极高,我们陛下亲自推广的神物!便宜,换不?”

更让巴特尔惊讶的是,在市场一隅,居然还设立了一个小小的“医棚”,有两位太医院派来的医师,带着学徒,正在为一些前来互市的蒙古人免费诊治简单的疾病,发放一些驱寒、治疗腹泻的常用草药。许多衣衫褴褛的贫苦牧民排着队,眼中充满了感激。

“陛下仁德,念尔等边民生活不易,特旨设此医棚,施药救人。”一位吏员在一旁大声宣传着。

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巴特尔。他见过明军的火炮利铳,也感受到了皇帝的雷霆之怒,但此刻,却又体会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软”的力量。这种恩威并施,比单纯的武力威慑更加令人心折。

“爷爷,快看那边!”一个孙子拉扯着巴特尔的衣角,指向市场边缘一块空地上聚集的人群。

只见那里搭起了一个简易的台子,台上站着几位看起来像是读书人的汉人先生,台下坐着几十个蒙古孩童,甚至还有一些年轻人,正跟着先生磕磕绊绊地念着汉字:“天、地、人……”

旁边立着一块牌子,用汉蒙双语写着:“大明蒙学启蒙处,免费教学汉文、算数,优秀者可荐至京师官学深造”。

“这…这是要做什么?”巴特尔有些茫然。

旁边一位看起来像是小头目的蒙古人低声道:“听说这是大明皇帝的意思,说要‘教化边民’,让我们的孩子也能读书识字,将来…说不定能去京城做大官呢!”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怀疑,但也有一丝微弱的憧憬。

巴特尔沉默地看着那些跟着念“天地人”的孩子们,又看了看手里沉甸甸的茶叶包和那袋据说很高产的“土豆”种子,心中五味杂陈。大明变了,不再是那个只会修长城、闭门挨打的庞然大物了。它变得更强大,也更…聪明了。它一手拿着烧红的烙铁(火器),一手拿着香甜的蜜糖(茶叶、布匹、医术、学问),问你选哪一样。

就在这时,市场入口处传来一阵小小的骚动。一队衣着明显华丽得多、护卫也更为精悍的蒙古人走了进来,为首者气度不凡,正是与大明有盟约、但此前一直若即若离的察哈尔部林丹汗的使者。

他们的到来,立刻引起了市场内明军和官员的高度关注。一位身着青色官袍的官员——宣大总督府新任的“互市提举司”主事——立刻满脸笑容地迎了上去,执礼甚恭,但却不卑不亢。

“贵使远道而来,有失远迎!本官奉陛下旨意、总督钧令,在此恭候。请至驿帐歇息,陛下特意为林丹汗准备了厚礼,并有国书一封,望共商今后联手御虏、互通贸易之大计。”

那使者见明方官员如此礼遇,又看到这互市规模井然、物资充沛,眼中闪过一丝惊异,脸上的倨傲之色也收敛了几分,拱手还礼:“有劳大人了。大汗对陛下三河之捷,亦是钦佩不已,特命我等前来祝贺,并看看这互市…究竟如何。”

巴特尔看着林丹汗的使者被恭敬地引向专设的豪华帐篷,心中了然。连强大的林丹汗都不得不更加重视与大明的盟约,他们这些小部落,还有什么可摇摆的呢?皇太极的刀子会抢走他们最后一口粮食,而大明的皇帝,却愿意用茶叶和布匹来交换,甚至还教你的孩子识字。

这选择题,似乎并不难做。

夕阳西下,互市首日临近结束。巴特尔用所有的马匹换取了大量急需的物资,甚至还用一张狐皮给老伴换了一小块鲜亮的江南绸布。同来的年轻人也各自换到了心仪的东西,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在离开市场,通过核销点缴纳了税金后,那位户部吏员又笑着递过来一小包东西。

“这是什么?”巴特尔疑惑。

“陛下恩典,凡今日成交额前十的商户,或如老丈您这样来自喀尔喀部的第一批诚信交易者,额外赏赐‘崇祯元年式’…啊不是,赏赐精制食盐一小包!”吏员差点说漏嘴,赶紧改口。

巴特尔接过那雪白细腻、毫无杂质的精盐,手都有些颤抖了。盐,在草原上是堪比黄金的硬通货!如此精美的盐,更是前所未见!这看似小小的“恩赏”,其价值和对人心的收买,远超想象。

他回头望了一眼在落日余晖中依然热闹的互市,看着那些逐渐亮起的灯笼(据说是用一种叫“煤油”的新东西点的,比牛羊脂灯亮得多),看着明军士兵依旧挺拔的身影,心中已然明了。

大明皇帝的这一手,比千军万马横扫草原还要厉害。他是在用绸布包裹刀剑,用茶叶融化坚冰,用医术和学问,一点点地,将这片广袤的草原,从后金的盟友,变成大明的市场和腹地。

“走吧,回家。”巴特尔对子孙们说,语气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感,“告诉族人,以后…尽量和大明做买卖,别再去招惹那些建州女真了。”他握紧了手里的盐包,仿佛握住了一份对未来生活的微弱希望。

无形的纽带,正通过这喧闹的互市,通过茶叶、铁锅、医术和汉字,悄然缠绕在汉蒙两个民族之间,开始潜移默化地扭转着北疆的战略态势。皇太极在沈阳舔舐伤口的同时,他曾经倚重的臂膀,正在被大明用另一种方式,一点点地融化、剥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