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在造大明 > 第271章 西北捷报 高匪授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71章 西北捷报,高匪授首

深秋的寒风吹过紫禁城金黄的琉璃瓦,乾清宫内却暖意融融。崇祯皇帝朱由检正与内阁大臣商议漕运改革之事,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八百里加急!西北军报!”

王承恩快步进殿,手中捧着沾满尘土的军报匣子。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木匣上。

朱由检心中一动,面上却不动声色:“呈上来。”

他亲手打开铜扣,取出那份沉甸甸的奏章。目光扫过孙传庭那熟悉的刚劲字迹,嘴角不由微微上扬。

“好!好!好!”朱由检突然拍案而起,连说三个好字,脸上绽开难得一见的灿烂笑容,“孙传庭不负朕望,已在潼关南原生擒高迎祥!”

殿内顿时一片哗然。徐光启率先出列:“陛下,此乃天大喜讯啊!”

朱由检将奏章递给王承恩:“念!让诸位爱卿都听听孙将军的捷报!”

王承恩清清嗓子,高声诵读起来。奏章详细记述了这场持续三天三夜的战役。孙传庭故意示弱,诱使高迎祥主力深入潼关南原盆地,然后伏兵四起。新装备的燧发枪营占据制高点轮番齐射,改良后的火炮封锁谷口。曾经纵横西北的农民军主力在现代化火器面前溃不成军。

“...此役共歼敌四千七百余人,俘获三万有余。贼首高迎祥突围时坠马被擒,现正押解赴京途中。我军伤亡仅八百余人,新式火器威力非凡,诚乃陛下圣明,科技强军之果也...”

王承恩念毕,殿内鸦雀无声,随即爆发出阵阵祝贺之声。

朱由检负手而立,望向西北方向,心中涌起万千感慨。这么多年秘密筹备,无数个日夜与宋应星等在工坊钻研,终于在这一刻结出硕果。他仿佛能看到孙传庭站在潼关城头,那个历史上悲情英雄如今正谱写全新的传奇。

“传朕旨意。”朱由检转身时,脸上已恢复帝王的威仪,但眼中的光彩却遮掩不住,“着孙传庭即刻押解高迎祥入京。命兵部、礼部共议献俘太庙之礼。此战有功将士,着孙传庭列名上报,朕必重重有赏!”

等众臣退去,朱由检独留徐光启和刚被召入宫的宋应星。

“孙将军在奏章中特别提到,新式火炮在峡谷中回响震天,致使贼兵马匹惊惶,队形大乱。”朱由检说着不禁笑起来,“宋爱卿,你改进的火药配方功不可没啊。”

宋应星连忙躬身:“此乃陛下指导有方,臣不敢居功。”

徐光启抚须笑道:“老臣还记得三年前,陛下初提燧发枪构想时,朝中还有不少异议。如今看来,陛下深谋远虑,非常人所能及。”

朱由检走到殿侧大幅地图前,手指点在潼关位置:“高迎祥被擒,西北乱局可定大半。但诸卿切记,剿匪易,安民难。接下来要在西北推行以工代赈,广种土豆番薯,才能真正杜绝匪患再生。”

他顿了顿,忽然问道:“宋爱卿,陕西各地的水泥厂建设进度如何?”

宋应星立即答道:“回陛下,西安、延安两处水泥厂已投产,月产可达两千石。正按陛下旨意,优先用于水利修建。”

“好!”朱由检手指敲在地图上,“等孙传庭回朝,朕要与他详细商议西北建设事宜。那些俘虏的叛军,与其全部问斩,不如编入工程队,以劳代刑。”

徐光启若有所思:“陛下圣明。只是如此多人役,粮饷供给恐怕...”

“这便是朕要说的另一件事。”朱由检眼睛一亮,“番薯推广情况比预期更好。皇庄最新收获统计,亩产已达一千八百斤。若能在西北广泛种植,粮食问题可迎刃而解。”

宋应星顿时兴奋起来:“陛下,臣近日正在研究番薯保鲜之法。若以地窖存储,辅以通风设计,可保番薯越冬不坏。”

君臣三人越谈越深入,从西北农业谈到水利建设,从流民安置谈到道路修建。朱由检不时提出一些来自现代的理念,让两位臣子茅塞顿开。

谈话间,朱由检忽然想起什么,从御案抽屉中取出一卷图纸。

“二位爱卿请看,这是朕近日构思的‘压路机’。以牛马牵引石轮,辅以配重,可压实路面。若与水泥配合,可使官道坚固平整,雨天亦可行走。”

宋应星接过图纸,眼中放光:“妙啊!若在西北修建此类道路,调兵运粮速度可倍增!”

徐光启却想到更深一层:“道路通畅则商旅往来频繁,物资流通,民生自然改善。陛下此策实乃富民强国之本!”

朱由检微笑点头。这正是他的长远规划——以军事胜利换取和平建设期,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大明全面复兴。

几日后,孙传庭的报捷奏章已传遍京城,百姓欢欣鼓舞。酒馆茶肆中,说书人早已将潼关大捷编成故事,引得满堂喝彩。

而在这欢庆气氛中,一队精锐骑兵正押着囚车,在官道上日夜兼程。囚车中的高迎祥衣衫褴褛,但目光依然凶悍。每当路过村镇,总有百姓围观,指指点点。

“呸!乱臣贼子!”一个老农朝囚车吐口水,“去年就是你们这帮人毁了我家庄稼!”

一个小孩子好奇地问:“爹,这就是那个闯王吗?”

“什么闯王,是闯贼!”父亲赶紧捂住孩子的嘴,“多亏皇上圣明,派孙将军剿灭了这伙反贼。”

沿途的对话或多或少传入高迎祥耳中,他闭目不语,但紧握的拳头暴露了内心的波动。曾几何时,他振臂一呼,万人景从。如今却成了人人唾弃的囚徒。

押解军官严格执行孙传庭的命令,日夜兼程但也保证囚犯安全到达。他们使用的是新式四轮马车,配备了钢制轴承和弹簧减震,速度比传统马车快上不少——这也是工部的最新成果。

十天后,当这支队伍抵达京城西南的卢沟桥时,早有官兵列队相迎。

京城的城墙在秋日阳光下熠熠生辉,城楼上新安装的火炮闪着寒光。高迎祥抬头望去,第一次对大明王朝产生了深深的敬畏。他无法理解,短短数年间,这个看似垂死的王朝为何焕发出如此强大的新生力量。

与此同时,紫禁城内的朱由检正在听取李若琏的汇报。

“陛下,高迎祥一伙已至卢沟桥。按行程,明日午时可抵京城。”李若琏道,“锦衣卫已查明,朝中确有少数官员曾与高迎祥暗通款曲。这是名单。”

朱由检接过密奏,扫了一眼,冷笑一声:“果然有这些人。暂且按兵不动,待献俘太庙后,再一并清算。”

“臣遵旨。”李若琏迟疑片刻,“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但说无妨。”

“高迎祥虽已擒获,但其残余部众散落西北,其中不乏骁勇之辈。臣恐其另立新主,再成祸患。”

朱由检微微一笑:“爱卿所虑极是。故朕已命孙传庭留驻西北,继续清剿残匪。更重要的是,剿抚并用,予民生路。待西北安定,朕还要借重你的锦衣卫,在各地建立监察体系,防患于未然。”

李若琏眼中闪过敬佩之色:“陛下圣明,深谋远虑非臣所能及。”

次日正午,京城万人空巷。百姓挤在街道两侧,争睹被俘的“闯王”。

高迎祥戴着重枷,被押在队伍最前方。当他看到街道两旁整齐列队的新军士兵,那些士兵手中的燧发枪在阳光下闪着统一的光芒,心中最后一丝傲气也消散了。这是一支他无法理解的军队,强大得令人绝望。

朱由检端坐在午门城楼上,俯瞰着献俘仪式。当高迎祥被押到城楼下跪地叩首时,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吾皇万岁!大明万岁!”

声浪一波高过一波,朱由检起身接受万民朝拜,心中涌起一股热流。但他清醒地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西北平定后,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辽东的后金、蠢蠢欲动的蒙古各部、朝中的保守势力、以及最根本的小冰河期带来的天灾人祸。

仪式结束后,朱由检单独召见了孙传庭派来的信使。详细询问了战役的每一个细节,特别是新式装备在实战中的表现。

信使一一禀报:“燧发枪齐射时声如雷鸣,贼兵马匹惊惶难以控制...改良火炮射程远超预期,贼军尚未接战已损三成...军医队使用新式消毒法,伤员感染大减...”

朱由检边听边记,不时提出改进意见:“燧石击发机构在西北风沙中可靠性如何?...火炮移动时是否便捷?...士兵对新技术接受度怎样?”

信使惊讶于皇帝对技术细节的了解之深,一一认真回答。

问完话,朱由检特赐信使御酒三杯,又嘱咐道:“回去告诉孙将军,朕已在筹划西北建设事宜。待他回朝,将有更多重任相托。”

信使跪地谢恩:“末将定将陛下旨意带到。孙将军常说,若非陛下力排众议推行新法,绝无今日之胜。”

送走信使,朱由检独坐殿中,展开一幅大明全图。他的手指从西北慢慢移向东北,目光变得深邃。

高迎祥已平,下一个目标,就是关外的那条恶龙了。

但他不急。科学种田,工业兴邦,强军卫国——这条路虽然漫长,却每一步都踏实可靠。有了西北的经验,他更加确信自己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窗外,秋阳正好,将紫禁城的红墙金瓦照得熠熠生辉。

朱由检拿起朱笔,在奏章上批下一行字:“科技兴国,实干兴邦。此战已验证此道不虚,诸卿当再接再厉。”

笔落惊风,字字千钧。一个新的时代,正在这位物理皇帝手中缓缓展开。